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市场经济:体制功能与结构李明生我们党经历了长期艰辛的探索历程,终于抛弃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这个历史性的选择具有多方面的科学依据。但其中最基本的依据是市场经济的体制功能及其结构,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与价值观念变革王玉我国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体制,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与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其价值观念也必然要发生重大变革。那么,价值观念变革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由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体制,是否意味...  相似文献   

3.
财政体制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财政运行机制,财政行为目标和财政权利结构(即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银行、居民的财政关系)。财政运行机制是最表层的内容,其运行效果由财政的行为目标所决定。财政权利结构是深层次的内容,它决定财政的行为目标。财政体制不同,三个层次的内容也不一样,计划经济体制对应的财政运行机制、行为目标与权利结构同市场经济体制对应的财政运行机制、行为目标与权利结构则大不一样。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财政体制也应该作出相应的变化。分析和…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60年经济学研究主线的演变过程,就是由计划经济体制研究主线向市场经济体制研究主线的演变过程.经济学家们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研究经历了向计划经济体制过渡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两个阶段:对市场经济体制的研究主要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并存、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三个阶段.中国经济学由计划经济体制主线向市场经济体制主线的演变,是经济学家们在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调节方式三个方面的理论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1955年6月9日,国务院通过《国务院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这标志着新中国开始建立严格的户籍制度。城市办工业、农村搞农业,市民住在城里,农民住在乡村,实行非农业户口和农业户口分开管理,严格限制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这就是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治上“崇农”与经济上“保农”并举,城乡差别不但没有消灭,反而越来越大,成为农村经济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6.
论区域经济发展中效率与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的实质是如何处理各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关系,效率的实质是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二者的关系是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调动各区域经济利益主体的积极性,最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实现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来探讨我国由传统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换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一、体制转换时期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重重困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由于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并存,在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双重效应:一方面,由…  相似文献   

7.
论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罗一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核心问题在于建立一种能与之相适应的行之有效的企业制度,而这种企业制度的基础又在于企业的产权结构。一、现行企业产权制度的弊端和改革的方向我国传统的企业制度,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计划经济体...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张梓太一、市场经济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铁轨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后将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发生重大的影响,经济建设与环境保...  相似文献   

9.
弘扬“大庆、铁人、北大荒精神”(以下简称“三大精神”),对于加快我省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十分重要的。“三大精神”形成于50年代后半期到60年代前半期。当时的经济体制、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在新形势下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第一,经济体制不同。大庆、北大荒的开发建设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三大精神”是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产权结构、经营主体、资源配置方式、产品分配方式、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第二,价值取向不…  相似文献   

10.
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本文拟就如何实现“两个根本转变”问题谈些看法,愿与大家研讨。 一、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中心环节 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起来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触发了我国社会结构的空前分化,社会结构的健会分化是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由于我国社会结构的大量分化是在同质性极强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展开的,一些与旧体制相关的社会因素,如城乡二元结构、区域保护主义、集团内平均主义分别严重地制约着城乡、区域、集团三个社会结构分化的重要领域;封闭性的人事制度则成为社会结构良性分化的人事障碍;传统小而全意识则是社会结构良性分化的社会文化障碍;发育不良的市场机制、滞后的社会保障机制、社会整合机制则成为社会结构分化中面临的突出机制障碍。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后过渡阶段,市场结构既不同于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又不同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有自己的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国内市场结构也在发生演变。我们应采用适当的对策,适应这一经济发展需要。一、国内市场结构及特点目前,国内市场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地区,因为区位不同,竞争条件不同,市场结构呈多样化的特点。首先,不同商品的市场化程度不同。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产品、要素、企业的市场化程度不同,与此相联系,经济国际化程度、政府行为适应市场化程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13.
我国证券市场是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形成的,除具有一般证券市场的风险外,还具有规范化不足、潜在性风险大、国家保留一定控制,以及风险结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的特点。为此,对证券市场的风险防范与控制可通过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完善中介机构职能以及证券市场的不断创新等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结构的变化及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利益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观念结构的中介,社会经济结构领域的变化就相应通过利益结构的调整表现出来,而利益结构的变化又会影响到社会政治结构、观念结构,形成人们不同的利益观念和价值观念,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社会的利益结构表现为整体性的利益结构,这是我国单一公有制和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的产物,其特点是:只强调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的共同性和统一性,忽视不同主体间不同的利益要求和差别,特别是忽视甚至抹刹个体主体的利益要求,在整体的协调控制下个体在利益上平均化,其…  相似文献   

15.
转型时期的社会控制论纲吴光,张敏杰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以往高度集中的产品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在这样一个转型时期,一方面是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经济结构的急剧转变,另一方面伴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和种种社会失范、越轨现象的大...  相似文献   

16.
一、当前我国的企业所有制结构状况及金融应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经济主体多元格局形成,有效地促进了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改善。与之相适应,金融的组织形式及金融政策也发生了变化,金融的宏观调控作用不断增强,已成为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毕竟是在对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开始形成的,旧体制的因素和影响还未完全消除,因此,到目前为止,我国企业所有制结构变化及金融应对呈现出以下特点:1、国有企业比重大,且“战线长”,相对应的国有…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中腐败危害的社会学思考卜宇我国的社会转型,不仅要完成工业化、城市化,还要同时完成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中间涉及到人们利益结构的重组、价值取向的调整、生活方式的改变、权力的再分配,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出现是必然的。而这一过程中种种腐...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结构解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彭劲松 《中州学刊》2005,4(5):102-105
社会历史的变迁与利益结构的变迁是相伴随的.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相比,在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我国社会的利益结构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社会的利益结构其功能在正负两个不同方向上都有所表现,协调利益关系需要有新的整体思路.  相似文献   

19.
再谈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杨晓玲一、关于计划的两层涵义我们通常所讲的“计划”,有着明显的两层涵义。第一层含义是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我国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其特征可以概括为两点;其一,在资源配置的决策和协调机制上,由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政府将全部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领导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长达1/4个世纪,在这段时间内,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因而,人们便自然而然地把毛泽东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直接联系在一起。如何评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学术界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一种观点认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纯属主观认识上的失误,或主观意志的产物。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是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选择的超前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相依存的,从而具有历史的客观性与合理性。正因为这个缘故,其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既有负的效应,也有正的效应。不应当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