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钢琴协奏曲《黄河》诞生于二十世纪中国的一个特殊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造就了这部作品在创作过程、创作方式等方面所反映出的独特之处。文章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立场出发,针对钢琴协奏曲《黄河》创作的历史客观基础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和探讨,将有助于我们对钢琴协奏曲《黄河》的进一步深入、全...  相似文献   

2.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一部在国内、外音乐舞台上最常被演奏的,拥有最多种音像制品版本和最大发行量的中国钢琴作品。为更深入的了解这部作品,文章从曲式结构着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中国钢琴改编曲是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国传统民间器乐曲和声乐曲的旋律为基础进行改编创作。文章从音乐表现手法中的旋律、和声和伴奏音型三个方面对具有典型中国钢琴改编曲特点的《百鸟朝凤》进行分析,以期丰富对中国钢琴改编曲音乐表现手法的研究,为当代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音乐天才莫扎特不仅在音乐史上,就整个艺术史而言,也是罕见的人物,他的音乐使欧洲音乐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领域,他的钢琴音乐在其作品中具有一定的主流位置,本文通过对其钢琴奏鸣曲、钢琴幻想曲以及钢琴协奏曲的简要分析,揭示了莫扎特钢琴音乐简洁、和谐、欢乐、悲情以及戏剧性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回顾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历程,从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形式、素材、技巧等方面,阐述了中国钢琴音乐根据民歌、民间器乐曲、民间舞曲等改编,以及民族调式和声与模仿民族乐器音响效果等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6.
钢琴音乐起源于欧洲,至今已有三百年历史。中国的钢琴音乐与欧洲相比,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初,但也已有百年历史。中国钢琴音乐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几个重要时期,至今在创作和演奏上都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7.
《g小调钢琴协奏曲》在门德尔松协奏曲的创作中,虽然不是最具代表性,但却是其巅峰之作《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基石。作品虽显稚嫩,但却体现了门德尔松在音乐思想上既尊重、崇尚和继承古典音乐形式的同时,又不拘泥于传统而努力开拓创新,与肖邦和舒曼同为浪漫主义时代的三个杰出代表。作曲家个性化的创作风格和卓越的创作才艺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并在世界浩瀚的钢琴文献中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对《g小调钢琴协奏曲》的分析,进一步认识门德尔松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与发展已有百年历史,而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以广东音乐元素为基础,结合并借鉴西方钢琴创作技法,以其浓郁的岭南风韵,确立了在中国钢琴音乐中的重要地位。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在乐曲的风格、曲式、调性等方面独具一格,演奏起来也有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钢琴改编曲。立足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色与演奏要义,探索如何合理运用钢琴这一西洋乐器,展现广东音乐独特的神韵与意境。通过深入分析改编曲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提出有效的途径建议,以助于演奏者更好地理解和诠释优秀的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  相似文献   

9.
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已经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它最终的结果是:钢琴音乐更加贴近中国人的音乐欣赏口味,实现了钢琴音乐的大众化;民族音乐作品焕发了活力,具有了新的美学品质;激活了对传统音乐的再认识和再创作,拓宽了民族音乐的创作道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音乐及音乐文化.为中国钢琴音乐走向世界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0.
蒋祖馨的钢琴音乐创作成功地将中国传统音乐特点和西方现代创作技法相结合,创作出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中国钢琴作品,他的创作历程反映了建国以来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风格演变。蒋祖馨丰富了钢琴音乐的创作技法,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1.
论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的钢琴演奏郑兴三在十九世纪末欧洲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勃拉姆斯是一个特殊的、复杂的人物。《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勃拉姆斯的早期作品,它构思宏伟、情绪昂扬,加上钢琴技巧的复杂艰深,曲式的庞大严谨,使这部钢琴协奏曲具有交响曲的气...  相似文献   

12.
中国钢琴艺术这一概念应涵括中国曲创作、钢琴演奏和钢琴教学三方面 ,其核心是钢琴曲创作。中国钢琴艺术的文化血源与中国音乐一脉相承 ,悠远流长。钢琴从清朝传入中国到 1934年第一首钢琴曲问世 ,旨在初探这种源自西方的音乐艺术在中国的萌牙到最初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中国钢琴音乐的文化取向——“神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韵"最先是一个音乐术语,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基本范畴。"神韵"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灵魂。中国钢琴音乐的线性思维方式,源自于中国音乐强调旋律线状音响的波状流动的美学意识,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方面。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和声创新是线性思维的发展,淡景重情的美学倾向解读了中国钢琴音乐的文化内核,中国钢琴音乐的文化将在21世纪历史的发展中获得新的诠释,赋于"神韵"以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方钢琴学派对中国钢琴艺术教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对“西方钢琴学派”的历史进行追溯的角度入手 ,分析了它对中国钢琴艺术教育发展造成的重大影响 ,以及由此给目前我国钢琴艺术教育发展在教学思想、教学体系及理论建设等方面造成的严重西化问题 ,进而得出结论说 :应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演奏方法和教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韩璐 《南都学坛》2014,(3):119-121
改革开放近现代30年间(1979年至今)是中国钢琴艺术发展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钢琴音乐作品创作大多坚持调性,坚持标题性、可听性的创作原则。在音乐语言方面,注重旋律的表情功能。在和声语言则打破传统功能和声的框架,较多地使用一些非常规的和弦,追求和声的色彩对比。在音响效果方面,力求表现出我国民族乐器的独特个性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在演奏技巧的提高和拓展方面,均有很大的突破,使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极大的提高了艺术格调,并建立起多元多样的创作理念,完成了从探索到实践的积极转变。  相似文献   

16.
回顾中国钢琴音乐创作70多年的发展历史,诠释各时期重要作曲家的钢琴创作,进而阐明在世界性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寻找东西方音乐文化的最佳结合点,探索外来器乐──钢琴艺术的中国风格和民族特色,乃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之主潮。文章充分肯定这一创作取向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贝多芬的(OP.15)是贝多芬创作的第一首钢琴协奏曲.本文论述了该首乐曲的创作特点、创作背景、乐曲中涉及的钢琴演奏技巧的种类以及解决这些演奏技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钢琴在欧洲乐器发展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一席,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人对钢琴的认识也逐渐增多。同时,随着我国音乐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音乐家们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对外国作品的弹奏,而是希望能够在这号称"乐器之王"的外国乐器上,演奏出富有中国特色的音乐。经过音乐家们的不懈努力,我国钢琴音乐在作品的创作风格和演奏技法上,都已烙下了民族化的印记。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音乐艺术获得了长足发展,中国钢琴音乐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态势。作曲家们在调试特性的基础上,进行民族和声的革新与试验;还有一些作曲家立足于对新风格的大胆探索,追求新的音响效果;更有一些作曲家自己独创技法体系,创作了极具个性化的音乐语言。这些作品在创作手法上所体现出的独创性、刻意追求的音乐环境和音响效果,以及借鉴西方技法来表现民族精神风采所做的一切努力,为推动中国钢琴事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贝多芬的早期作品《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虽然还较多地保留了古典主义的传统,但在钢琴声部的发展和乐队作用的加强方面已显出贝多芬自己的个性。如何在钢琴演奏中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做到既不超越古典主义的传统又能体现出贝多芬的创作风格,是诠释好这部作品的关键。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对该作品的第一乐章进行了简略的演奏分析,希望能对该作品的演奏和教学带来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