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翠霞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6):95-99
雁是中国古诗文作品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其内蕴丰富,源远流长。本文试以原型理论为依据,就雁意象的原始内蕴、雁意象的重要使命、由雁意象引发的理性思考等几个方面对雁这一典型意象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辛衍君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4):39-42
中国古典审美意象经历了"易象"、"意象"和"审美意象"三个发展阶段.本文从纵向对审美意象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梳理,目的在于明晰古典审美意象的发展历程,厘清"审美意象"这一范畴的内涵、外延及其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马银琴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6)
本文首先分析了对审美积淀的各种论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原始积淀、社会文化积淀,以及生活经验积淀的内在特点,从而对审美积淀的意义作出了新的理解,认为审美积淀是感性个体在自身的发展完善中建构审美心理结构、丰富美的创造的动态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论易安词的审美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艳梅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9,(6)
情怀疏朗的女词人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醉心于意象的营造,构思巧妙,想勇诡谲,其笔下无论是雄浑壮阔、清新靓丽的意象,还是悲壮苍凉。袁飒凄苦的意象,均呈现出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气象。其词中诸多意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据表达感情,体现作者的需要,按照某种向心力而相互呼应而形成的意象群体。 相似文献
5.
变异修辞是常规修辞的偏离形式.变异修辞意象审美是通过表达主体心灵体验激发审美意识外射而产生的不同寻常的审美意识,接受客体则通过心灵震撼刺激产生审美意象体验,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的心理刺激,产生诗性化的语言幻象,达到常规言语表达难以比拟的审美效果.作为审美意象的载体,变异修辞能有效帮助实现言语表达中的意象审美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高峰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9,(1)
以往我们在谈到文学的基本特征时,往往采用的是“形象说”。然而艺术创造是一种能动的创造,绝不是单纯地对形象的再现,而是在客观事物和思想感情的相互作用下生成的意象。“意象”从主观与客观、具体与抽象、创作与欣赏统一的角度,对文学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基本方式作了准确的表述。比兴性、承袭性、多义性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叶翠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阐述了"大鹏"意象的起源,分析、探讨了"大鹏"意象的发展及其演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鹏"是一个带有神奇象征色彩的意象,具有深厚的审美意蕴,对于华夏民族的审美心理,尤其是士子文人的人格理想、精神追求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孟祥君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3)
雁意象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可以用来寄托相思之情,喻指男女恋情,也可以用来表达人们的离别怀旧之情,还可以用来表现古人的时间意识,甚至是边塞风情等种种情思.叔原亦不例外,而喜用雁意象,来展现自己深层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9.
10.
张承志的小说具有强烈的倾诉性,小说文体的诗化色彩十分突出,小说作品的意象较为丰富。张承志常常以丰富的意象建构使作品充盈着浓郁的诗意和抒情性,同时也体现了其小说独特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1.
蒋继华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6):115-118
在感官欲望张扬、消费文化勃兴的时代,女性身体图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逐渐消解了传统文学作品中女性身体的艳美意象.表现在传统文学作品注重营造情意性、朦胧性的女性身体意象,令鉴赏者静观沉入的品味,当代女性身体图像则带来欲望的满足和形式美的冲击,呈现平面化、直观性、诱惑性.女性身体图像的增殖彰显出女性温馨浪漫、高贵时尚的一面,但也日益剥蚀着审美的深度感和本真性. 相似文献
12.
萧君和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造福价值转化为造福资本是造福资本积累, 其实质是“带来造福价值的价值”的再生产与“自主劳动者联合劳动创造物质福利的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的统一。与造福资本积累紧紧相联的社会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的产物——社会财富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产物——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生活的统一, 是社会财富积累和社会全体成员富裕幸福积累的统一。这种社会主义积累有其特定的客观存在的历史趋势, 也和造福资本积累一起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郎学初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87-89
本文将庐隐小说中的典型意象雁、梨花、月等置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加以考察 ,既追本溯源 ,探寻其流变轨迹 ,又结合文本 ,对其独特意蕴加以具体分析 ,试图从这一视角对庐隐其人其文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贾宝玉祭奠晴雯,悲痛的审美体验之后,却是失重的情感分量。审美生存的内在悖论发人深省。这一生存模式在美学史和当代语境中高标独领,长久以来寄托着人们对理想化生存模式的期望。它的基本原则包括个体化、感性化和自由化。考察人们对审美生存的沉思录,我们发现其中不乏质疑和批判的视角。综合地来看,审美生存的局限性表现在:首先,它是一种虚无主义的解脱之道;其次,它伴随着感性的沉迷;最后,它指向对痛苦的疏离。 相似文献
15.
16.
陈瑶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近几年来 ,电视纪录片获得了快速发展 ,一些好的纪录片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究其原因 ,除了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外 ,更是由纪录片的独特美学特征决定的 ,它的审美张力来自电视诸元素的合力 ,来自其创作者与观众的审美同构 相似文献
17.
谭德晶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本文以新的理论视角 ,较为深入地研究了对偶在律诗中的美学功能问题。认为对偶在律诗中对情感的表现具有稳定支撑和适度强化的作用 ,同时对于诗的空间呈现和境界营造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 ,对对偶造成的对称对比的美感和巧智的美感以及对偶在律诗中的位置安排问题也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论花卉的旅游审美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周武忠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5):57-63
花卉是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景观之一 ,具有“色、香、姿、韵”四个方面的旅游审美意义。花卉的色彩给人的美感最直接、最强烈 ,不同花色具有不同的感情象征意义。花卉的香味包括“香”与“味”两个方面 ,不同的香型具有不同的美感类型。花卉的姿态千变万化 ,因与季节无关而具有持久之美。花卉的风韵美是花卉各种自然属性美的凝聚和升华 ,是一种自然意态之美 ,它比花卉纯自然的美更具美学意义。由于作为欣赏对象的花卉是一种具有生命的自然之物 ,因而 ,花卉欣赏是一项特殊的审美认识活动 ,除了受审美主体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情绪条件等影响之外 ,还受自然条件和天时景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新诗中的西方形象经历了从感性化到理性化的变化。其中,西方政治形象经历了从二元对立到多元整合的过程,西方历史形象经历了从专制、暴力到完整、深邃的过程,西方艺术形象经历了从唯美、纯粹到丰富、庞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张金铣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5):23-26
南汉史的文献资料比较零散 ,大体上以正史及《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为主 ,杂史、笔记及其他文献和碑刻中也有若干资料。清代学者搜罗南汉资料不遗余力 ,编纂几部南汉专史。这些著作提供了整理资料的线索 ,对研究南汉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