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金人格浅议〔日〕和富弥生歌德曾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又说:“一个人必须自己是个人物,才会感到一种伟大人格而尊敬它。”①巴金便是一位具有伟大人格的作家,在他的作品里,处处闪耀着他的人格的光辉与不可征服的力量。一巴金人格力量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
巴金是否曾是一个浪漫主义作家,他的前期(1)小说是否是浪漫主义作品?对这个问题,三十年代就有不少学者评论过。最早提出《灭亡》中的壮大心“是著作者理想出来的”,是俞珍华于1930年4发表的《灭亡》(2)。1934年4月,王淑明在《新生》门’一文中,认为巴金作品,“包含着不少罗漫气氛”。同年7月,王淑明在《萌芽》’‘’一文中,明确指出,巴金在创作《萌芽》之前,其作品“都采取浪漫主义手法”。1935年4月,日本冈崎夫发表《在日本的中国文人·巴金》‘’‘,认为“巴金是在中国革命文学舍弃浪漫主义而开始走新现实主义的路之后,…  相似文献   

3.
从一九二九年底写作第一个短篇小说《房东太太》开始,巴金解放前后共写有八十多个短篇小说。在巴金的整个小说创作中,这是一个不小的量;与其他现代小说作家相比,他的短篇小说不但产量丰饶,且有独具的艺术特色。“我关心的是人物的命运”对于叙事性的文学作品来说,人物命运、人物性格的描写与表现始终是衡量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巴金的短篇小说正是以描写和表现人物命运见长的。他曾经说过:“作为读者,  相似文献   

4.
对巴金作品比较熟悉的读者,也许都不难在临时抽取的现代作家作品片断里辨认出巴金的文字。“文字应该跟从心灵的节奏。所谓风格是一个人的灵魂。”巴金小说的语言表现,正是超乎一般的语法和修辞学之上,是直接显示着作家的灵魂、思想、个性和气质的外在物质形态。就是说,巴金在语言表现方面达到了只有少数作家才能达到的高层次境界,他是一个锻铸有自己独特文体的天才作家。海外一些学者,常常不无遗憾地谈到巴  相似文献   

5.
巴金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思和 《社会科学》2006,21(8):166-173
在对巴金晚年思想和作品的评价中,人们附加了太多的意识形态成分,离他的实际思想和创作状况甚远。巴金生命的最后年月里,围绕着他的议论越来越尖锐。这只能说是一种巴金研究现象,而不是一般学术意义上的巴金研究。我们现在重新研究巴金,阅读巴金,阐释巴金,把巴金作品的意义引向多元的复杂的当代理解,应关注到一大批被原来的文学史意识形态所遮蔽的作品,重新来阐释和挖掘其中的思想意义和艺术内涵,使巴金的作品与青年人的当代生活理念结合起来,积极发挥巴金作品在当代生活中的作用。这是对巴金最好的纪念。  相似文献   

6.
巴金晚年全力以赴写作的《随想录》五卷,不仅是他在80年代的最重要的奉献,也是他在1949年以后40年中最有价值的作品,在巴金全部创作生涯中占有关键性的地位。但是,和巴金前期的作品一样,在引起强烈反响的同时,也存在着尖锐的分歧。因此,我一直认为,对《随想录》的研究在整个巴金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于爱情、婚姻问题的“现代”认识,对旧式婚姻、旧礼教、旧家长的激烈抨击和批判,其实早在巴金之前,特别是“五四”前后的文学作品里就已得到多量、密集的表现。一九二一年,茅盾曾对该年三个月里发表的一百二十余篇小说进行统计,发现当时作家最有兴味描写的就是恋爱,这方面题材的作品竞占了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八。①这些作品无疑与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等小说有精神联系,不管巴金是否明确意识到,他的创作实践不能不受其滋润、诱发和启导。但另一方面,《激流三部曲》等毕竟是新文学在三十年代的收获,那时无论现实生活——它们必然以作家生活经验的形式积淀于创  相似文献   

8.
论风格的本体构成杨忻葆文学风格历来是作家们精心追求的创作佳境。巴金在1979年写的《长官意志》一文中说过,他写小说时,“从来没有想过我要写什么主义的作品”,他感到“一个从事创作的人发明种种的创作方法来限制自己,等于在自己的周围安置了种种障碍,除了使自...  相似文献   

9.
巴金同志三十年代初期(即1931——1933年)写的《雾》、《雨》、《电》(爱情的三部曲),在十年浩劫中曾被诬为“大毒草”而加以全盘否定(当然巴金同志的其他作品也无例外地遭此厄运),这显然是错误的。当然,如果说“爱情的三部曲”是白璧无瑕的瑰宝,也是不实际的。应该有一个公正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表情方式:巴金小说的艺术追求杜秀华巴金是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小说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给人以激励启迪和美的陶冶,可他却反复声明自己“不是一个文学家”,“不追求技巧”,“不能够把小说当作一件艺术品来制作”。...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巴金多次表示:“我意外地‘闯进’文坛,探索了五十多年,在结束文学生活之前,我应当记下我对艺术和人生的一些看法,我个人的独特的看法。” (《<随想录>日译本序》,《巴金论创作》171页)巴金在过去写的大量的序、跋、前言、后记和有关作家作品的评介文章中,曾发表过对艺术的种种见解;近几年来,他在许多文章中更是详尽地阐述了自己的艺术主张。巴金的艺术观是他艺术实践的结晶。探讨和研究他的艺术观,对理解他的创作倾向和特色,提高当前文学创作的水平,都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2.
试论巴金对同时代文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成都召开的巴金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笔者提供过一篇《巴金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论护,主要梳理、论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施惠于巴金,即巴金所受同时代文学熏染、影响的问题。显然,这只涉及了问题的一个侧面。本文试图对另一个侧面,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如何受惠于巴金,也就是巴金及其创作对于同时代文学的反熏染、反影响问题作些探讨,以弥补前文的不足。(一)巴金自踏入文坛后,曾反复声明自己“不是文学家”,“不是艺术家”,直到晚年写《随想录》时仍是如此。他这样说,因为最初是由于偶然的机缘跨进文坛的,不期然成为作家而成了…  相似文献   

13.
巴金散文中的个体生命意识与他对人类的爱是相通相容的.巴金渴望人类自由与平等的生命意识是个人的“爱”的潜能和自我意识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相融合的结果;其崇尚自我牺牲的生命意识则源自他的“爱的永生”和“生命的永生”的信念.晚年,他出于爱和真诚在《随想录》中对自己在“文革”期间沦为“奴在心者”和“说假话”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使个体生命精神升华到了一个伟大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王薇 《重庆社会科学》2006,(1):66-69,81
巴金反映抗战时期平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寒夜》是其写“小人小事”的巅峰之作。作品中“小人物”形象和冷峻的基调与巴金的其它作品相异,却与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人物”系列形象及其一贯基调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文从《寒夜》与契诃夫小说表面的相似性中找出差异点,在更深的层次上找到巴金受契诃夫影响的契机,分析了产生这种影响的途径和实质,以及在《寒夜》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巴金的传记文学接受、翻译和创作到目前为止还没引起学术界足够的关注。实际上,巴金的觉醒和巴金文学的诞生都离不开传记文学作品的滋养,他的革命家传记是以人格为中心的英雄叙事,他的自传则是人格的成长与发展的个人叙事。在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兴起的历史中,巴金的翻译和创作必将留下多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6.
(一) 巴金的作品是一个怎样的文学群落?与其他作家,尤其与中国现代其它作家比,其创作具有什么样的风貌特点,价值和意文何在?这种主要从整体着眼,侧重于文学本体或旧创作本体的研究,无疑是工程浩繁的巴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和衡量巴金研究进度的重要标尺。新时期巴金研究的显著成就之一,正是这方面的。  相似文献   

17.
<正> 《灭亡》是确定巴金文学道路的奠基作,也是描写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生活的第一部有影响的作品。作者在小说中集中笔墨刻画了主人公杜大心投身革命后的内心世界,着力表现他的思想性格化点,“真实地暴露了一个想革命而又没有找到正确道路的小知识分子的灵魂”。作者当时就是这样的一个知识分子,他在以激情的笔触塑造杜大心的时候,通过渗透、寄托的办法,也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因此,他讲“我不能说杜大心的身上就没有我自己的东西”。但社大心毕竞不是作者,他有着作者当时也并不同意的东西。作者声称:“杜大心不是我自己”,“我不是杜大心底信徒”,“我对他的态度是很公平的。我  相似文献   

18.
巴金是一个拥有众多读者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谜,他早期创作洋溢着血性,“血性”到了透明的程度;他早期思潮也是血性的,但血性中包含混浊。而这种血性的透明和混浊,无不与他接触过的虚无主义有关。要从巴金作品中认取血性,就不能回避这个谜,需要辨析这种混浊与透明。  相似文献   

19.
<正> 《死去的太阳》是巴金继《灭亡》之后写的第二部中篇小说。这部作品中的主人公吴养清尽管不如《灭亡》中的主人公杜大心丰满,但在巴金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序列中还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作者曾说,他的这部以五卅事件为题材的小说,是要“写一个小资产阶级在这事件中的多少有点盲目的活动,以及由活动而幻灭、由幻灭而觉悟的一段故事。如果读者觉得我底英雄有点幼稚、滑稽,那么请他明白小资产阶级大半是这样的。”(巴金《死去的太阳》序)由于作者真实地刻画描写了吴养清在五卅事件中的思想面貌,就使我们通过他看到了二十年代中国一小部分知识分子的面影。对今天的读者来说,要了解那个历史情境中某些知识分子的性格心理,要了解他们走上革命道路的思想历程,这本小说还是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左拉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一位最重要的小说家。他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受实证主义哲学和实验医学的影响,创立了一套自然主义的小说理论(其中包含一些现实主义的见解)。他的创作基本上采用现实主义的方法,但也不可避免地在某些方面受到自然主义小说理论的影响。巴金作为一位情感——伦理型的作家,他的创作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就其个人气质而言,显然并不像另一位具有科学理性精神的茅盾那样“切近左拉”,但是他却将左拉视为自己所敬仰的一位老师,在创作上对左拉也有所借鉴。法国神父明兴礼曾经说过,“如果要谈巴金所引用的哪一位作者的作品最多,那我要说是左拉了”。捷克汉学家与立安·高利克甚至认为,“如果说在诸多俄国文豪中与巴金最为相近的作家要数屠格涅夫,那么在法国作家中占有相应位置的则是左拉”,将巴金与左拉的关系置于他与其他法国作家关系之上。巴金为什么对左拉感到兴趣呢?他到底从左拉那里接受了什么?扬弃了什么?这又是如何发生的?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