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传统观点认为海派文学就是世俗文学、商业文学,强调欲望表达,官能感受,描绘都市的声色景观,充满低级趣味。其实,海派作家同样拥有爱国情怀,关注底层民众,创作上不乏进步政治倾向,内容具有民主自由精神,有些作品在当时甚至被视为普罗文学的典范之作。因此,海派小说是带有先锋性和革命性的现代作品。  相似文献   

2.
海派文学是在中国古代市井文学精神和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相结合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开埠后的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都市文学,题材广泛,流派纷呈,宽容趋时,勇于创新,反映了都市市民多元的文化需求。在21世纪,我们应该弘扬海派文学精神,创新海派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上海小报在中国近现代市民文化变迁的背景下,受鸳蝴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双重影响,所营造的都市空间逐渐"下移"."下移"的趋向表现在版面、栏目的编辑思想、文字的风格和图象化各方面.在此过程中,小报实现了由都市风习观赏者演变为都市世俗的认同者、制造者的身份转换,真正立足于中下市民的立场.小报对上海世俗生活场景和精神感受只作平面化的展示,认为日常生活的本来意义只能从日常生活本身去寻找.在此提出动态的报刊研究方法以报纸版面为"基本单位",注意"小文本"之间、读者作者编者之间、报刊之间的动态关系的报刊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的"京派"和"海派",代表着本土文化与现代外来文化的碰撞,体现出现代与传统二元对抗并存的现代性特征."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已具备了都市文化的价值理念并为中国都市文学的发展作了准备和铺垫."京派"和"海派"的出现,以及其不同的文化和文学特色,标志着都市文学的成熟.  相似文献   

5.
海派文学与现代媒体:先锋杂志、通俗画刊及小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刊媒体可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催生剂,而具有商业气息的海派文学总是经由报刊进入读书市场的.先锋性的同人海派杂志有助于推动新潮,但如不与"流行"结合便难以为继.海派画报的市民文学化以及海派文学杂志的画报化,是海派报刊兼顾通俗流行与品位的行销策略.与海派文化具有同构性的上海小报,其文学以饮食男女为基本主题,在趋新趋美、实用实利、琐屑媚俗之下,也不动声色地给市民们带来新的观念,一定程度增进着都市的文明.  相似文献   

6.
海派文化是在吴越文化的基础上生成的都市文化,它主要由吴越文化、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混杂而成.以海派文化作为研究视角,海派文学的商业性、现代性是研究的热点,其传统性则有待于拓展、深化.从传统文化角度加强海派文学研究.有助于把握海派文学的全貌、本质,也有助于认识海派文学精神的复杂、多元,揭示海派文学的对话特征.  相似文献   

7.
"都市小说"与现代都市相伴而生,它以"现代性"为精神内核,将不同类型的都市景观、生活、体验和都市文化囊括其中。中国文学的婚恋叙事传统在都市小说勃兴后呈现出明确的现代意识,不管是海派作家的"声色"体验,还是京派作家笔下的理想爱情与婚姻,抑或是启蒙文学和左翼文学鲜明的社会问题意识,"婚恋"都与时偕行,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意味和都市色彩。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学界对与上海有关的现代文学现象的研究,采取的主要文化视角是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视角照亮了一些文学现象,也留下了一些盲点.鉴于此,根据现代时期上海的租界语境,提出"租界文化"概念.租界文化和海派文化、都市文化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区别."租界文化"概念的提出,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开创了新的维度、新的尺度、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作为上海沦陷时期颇受市民欢迎的《万象》杂志,在对新文学的吸收、反思和现代市民精神的汲取中,从夫妻私人空间、感情交流角度透视婚姻,直面婚姻的现代矛盾;对“小儿女”恋爱心理、畸情恋爱给以现代揭示;对女性,较多地强调女性家庭功能而缺乏女性意识,但在时代大潮冲刷下表现了不少体现革命性的女性形象,又从现代市民立场出发,发掘到舞女、影星一类职业本身的都市现代性质。《万象》代表了四十年代海派文学由洋场社会延伸到每个家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海派狭邪小说首次把妓女与上海这两个形象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文学模式。海派狭邪小说中,妓女成为上海的生活方式与意识形态的代表者,对妓女的想像就代表着对上海的想像。而时人对上海都市的邪恶想像,也使得海派狭邪小说对妓女作“溢恶”的夸张描写。女性想像与上海城市想像关系的另一种文学表达,就是海派狭邪小说中独特的妓女专用“吴语”表述。讲“苏白”的妓女和“上海”,在海派狭邪小说里奇妙地结合起来。女性想像与上海都市想像从某种意义而言.已开始互为一体。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众文化是反映现代工业文明成就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种市民文化,它在当代中国的产生和崛起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大众化回归和多元化进程,并且作为市场经济的文化基础和文化条件有力地推动了市民社会的形成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此外,大众文化还产生了良好的"文化"大众的主体效应,塑造了大众新的生活与人格,促进了大众素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人生和人性深刻的认识和表现,张爱玲的创作格调总体上是高雅的。由于受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文化环境影响,加之作家自身远离政治,立身世俗,其文学观念显示了强烈的通俗取向,并在创作中具体体现为热衷于表现当下世俗生活、都市生活场景、男女婚恋题材,并采用各种艺术手法营造小说的故事性。因为她能够把现代意识和关于人生的哲学思考渗透到民间化的创作中,所以小说实现了真正的雅俗共赏。  相似文献   

13.
谢中山 《南都学坛》2009,29(2):67-70
处于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学,正经受着经济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冲击,文学的大众化已经成为一个勿庸质疑的事实。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的边界已经日渐模糊,文学的大众化与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紧密相连。大众文化具有商品性、产业性、娱乐性、技术性、流行性的特征,造成文学大众化的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一些作家思想的匮乏。  相似文献   

14.
现代政治文明的本质是民主政治,它不仅是一套政治法律制度框架,而且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其后面有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背景。西方政治思想家指出,现代政治文明建立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民间社会、公民道德与文化之上,并且是三者有机整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对后现代社会的性质——消费社会的研究,揭示了消费社会的文学艺术变成了纯粹的符号再生产,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消费社会成为了一个仿象的“超现实”社会,提出了非常现实的消费文化的理论问题和人类消费欲望化的现实问题,给我们建构中国特色当代文论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我们的中国当代文论应该关注日常生活的消费问题、消费欲望化问题,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以真正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防止日常生活的欲望化。  相似文献   

16.
尽管学界对市民社会的理论展开过广泛讨论和研究,但并没有对其理论的概念和特征做出统一而权威的定义。首先梳理市民社会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之后通过对思想家托克维尔和哈贝马斯相关理论著作的研读,来探寻市民社会的主要特征。首先,市民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多元社会能够有效防范“多数的暴政”。其次,市民社会是一个自治社会,个人的力量和社会力量的结合,常会完成最强大和最集权的行政当局所无法完成的任务。最后,市民社会是一个商谈社会,在现代市民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意义重大,是形成公众舆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摘要:市民社会理论虽源于西方,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社会主体的形成等因素的出现,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在中国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我国的传统制度和文化排斥市民社会的发展,因而培育我国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就要破除社会主义市民社会发展的阻碍因素。在发展经济和稳定的政治条件下,培育社会主义市民社会要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公民的市民社会意识以及文化系统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8.
建国之初上海的儿童文学创作既有对于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也有对儿童学习劳动生活描写的;既有揭露黑暗社会摧残儿童的,也有叙写革命战争时期儿童斗争生活的,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建国初期上海儿童文学的创作拓展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题材、主题、形式,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9.
公共生活哲学是阿伦特和哈贝马斯等人究诘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权力关系的独特理论范式。阿伦特和哈贝马斯所追忆和考察的公共生活在某种意义上是当代文明世界缔结公民社会的一个切面缩影,或者说它与公民社会的理念具有相当的洽切性。因此,这种理论范式对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构建和谐的公民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