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大陆文学。这一概念的生成是多种历史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80年代以来,"当代文学"的合法性不断遭受着挑战,"当代文学"的名称、归属、"当代文学史"的书写等问题都成为了学者们质疑讨论的对象。有学者指出"当代文学"应仅用来指近十年的文学,之前的文学内容划入"现代文学"范畴;有的则认为"当代文学"应当作为一个文学批评的概念,指当下、当前的文学;还有的学者认为应该用"现代中国文学史"来取代"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  相似文献   

2.
孟繁华 《南都学坛》2004,24(1):56-62
没有现代文学就没有当代文学,现代文学在建构过程中所不断滤及、遴选以及建立起来的关于文学史的规范,同样在当代文学中得到了继承。中国当代文学虽然已经建构成一个学科,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但一套相当完备的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理论,也同样是指导当代文学的理论。战争年代,一切为了战争的思想在文艺界得到了积极的回应。于是,文艺艺术从语言到形式就出现了一个如何把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转译"为革命的政治内容和通俗易懂的形式中来的问题。进入共和国后,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创造出适于中国革命特点的民族形式,这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大特色。文学史的"历史建构"在这一政治文化背景下有了"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非主流"作家在不断的滤及和批判的过程中逐渐被淘汰。  相似文献   

3.
始建于50年代的渤海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历史传统悠久,学养积淀深厚,是中文系教学和科研充满活力,并有一定实力的学科之一,目前为学校重点扶持学科。该学科现有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两个教学单位,萧军与东北文学和当代文学两个研  相似文献   

4.
学科史写作成为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现代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等四部学科史著作的问世,引出了对学科史写作的有关思考.衡量一本学科史著作的标准,首先是要求搭起历史的架构,其次是要将历史的面貌细致地描绘出来,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精当的点评,最后要对历史进行总结和提升.  相似文献   

5.
1980年代以来的当代中国,先后出现了三类"五四论述",一是思考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断的原因,其中又可以分为外因论和内因论.二是批判五四新文化理念自身,批判者分别受到新儒学和后学的启发.三是梳理五四新文化理念的知识谱系,其中又有自由主义和新左派之别.这三类"五四论述"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多样的研究立场和评价标准,使"现代文学研究"获得了"当代性",但也存在着当代性与历史感脱节以及理论的当代性与现实的当代性错位等问题.为了推进现代文学研究,我们还需深入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新的"五四论述".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理性"始终是一个关键词,围绕着这一词语所展开的相关理论表述与创作实践,构成了一个有迹可循、延绵不断的话语体系--"理性话语".而现代中国的这一个核心话语的构建历程,不仅凸现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品格和价值取向,而且也有效地、结构性地规约着其生产动力、运作机制以及主题追求.在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的理性精神时顾及对现代中国理性话语的考辨应当是对以往研究方法的一种有益补充和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以洪子诚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相继出版的3部环环相扣的学术专著--<1956:百花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为例,从中可以看出他在90年代以来业已成型并"建构"起的当代文学学科话语体系--"靠近历史"的研究态度、"一体化"的文学观以及"价值中立"的知识学立场.在探讨他20多年的学术研究在"当代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历史上的意义的同时,透视出他对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贡献影响及其在"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里的超越之路.  相似文献   

8.
当代文学学科与现代大学具有密切的关联,它的研究可分"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史-学科"四个序列。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建设成为文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学科。由于社会政治因素、近距离观照以及其他各种复杂因素,当代文学现有的学科地位与实际成就是有差距甚至是有颇大的差距的,它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较之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甚至现代文学更突出,也更严峻。为了改变现状,提升学科的层次和水平,当代文学有必要在当下理性地处理好与现代文学、自身内部、经典与雅俗、意识与事实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在"教"中学,"研"中学,"撰"中学,作为现代文学的学习或研究者,至少应该在"阶梯四层次"、"三点连一线"之中有自己的"操作实践".在"古与今"、"中与外"、"雅与俗"和"传统方法和新方法"上有较为宽阔的"知识疆域".在科研选题上先得去作学术"勘探"和"考察",这种的选题才有广阔的开拓空间和一定的学术价值.在科研上我期望能完成"起家"、"转移"、"回归"的三部曲,这三部曲愿是一个"螺旋形上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成立的基础,是它的现代性。现代性并非单数。世俗现代性,包含了较多的民间和传统的因素,强调文学的娱乐消费功能。当它从启蒙主义文学史观那里取得话语主导权以后,就会要求把通俗文学纳入现代文学史,从而突破现代文学的"五四"上限。这带来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解构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存在的基础,二是造成处理通俗文学与知识精英文学关系的困难。中国现代文学是现代性的文学,其"五四"上限不宜突破。在坚持现代性标准的前提下,中国现代知识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两翼"舞动,共同建构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不从这样的战略性眼光看问题,急于突破学科的边界,有可能走向学科的自我解构。  相似文献   

11.
洪子诚 《东方论坛》2010,(5):39-46,96
1960年代不知不觉培养了朴素、节制的文体意识。进入新时期以后,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逐步开始寻找在“文学”与“历史”之间建立的内在关联。文学的“外部”与“内部”不再是互相分离的因素,文学也不仅是作家作品,同时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意义生产和传播的整个过程。当代文学史学科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寻求更妥切、有效的学科概念与叙述方式,另一是对原有的概念和叙述方式的清理。前者着眼于寻找更合适概括以取代“当代文学”这一概念,后者则是留住这一概念以真切认知它的历史。我觉得自己有一定条件做后面这项工作,也就是“设法将问题‘放回’到‘历史情境’中去审察”,试图呈现这些核心范畴和叙述方式的内在逻辑,揭示它们如何建构自身,产生怎样的文学形态。  相似文献   

12.
穆木天思想和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其核心体现了与"边缘文化"相联系的左翼文学的精神特征,与30年代左翼文学的灵魂--鲁迅有着一致的精神趋向.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学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性",在这个问题上,穆木天的文艺思想既有重要的价值,又存在着局限性,这种局限是与他的"日本体验"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3.
穆木天思想和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其核心体现了与"边缘文化"相联系的左翼文学的精神特征,与30年代左翼文学的灵魂--鲁迅有着一致的精神趋向.以鲁迅为代表的左翼文学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先锋性",在这个问题上,穆木天的文艺思想既有重要的价值,又存在着局限性,这种局限是与他的"日本体验"内在相关的.  相似文献   

14.
由于历史阐释的强行进入,实际存在着多种意义上的"当代文学",如十七年、"文革"和新时期等等.该文试图从当代文学与80年代语境的关系人手,从四个方面重新理解当代文学在这一阶段"转型"的形态、矛盾和表现.作者认为,在"新时期",如何接受"十七年"、如何转换文学批评阵地的功能、改变文学生产的方式以及如何看待翻译的政治等问题,都将会对这一时期的文学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当代文学史研究中,关于50-70年代当代文学的研究,一直颇受关注.许多学者都致力于寻求新的"学科话语",寻找与确立学科的规范性,从而试图以有效的阐释方法来为50-70年代的文学拓展阐释的空间.近年来黄子平等人关于"革命历史小说"的研究可以说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成果.黄子平的代表作<革命·历史·小说>就是致力于回到历史深处去揭示"革命历史小说"的生产机制与意义架构.  相似文献   

16.
"人的文学"一开始在新文学观念中就有歧义五四文学的筹码错位让中国现代文学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从而带出一个全新的、具有宗教色彩的文学理论基线--"痛苦的宽恕".当代文学不抛开充满传统的人之恩恩怨怨的描写,就将永远流于一个浅薄的层次,达不到精神的"彼岸".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文艺学"学科重要内容之一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第一阶段的发展中超出知识及知识生产者本身的身份认同形式而直接指向国家/政治身份认同。社会现代化与文化现代性的双重裹挟又迫使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进入第二阶段发展后,主要进行学科/知识身份认同与文化/民族身份认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这三种身份认同形式的逻辑分离与历史嬗变不尽是积极的,亦包含着隐忧:它会淡化文学理论生产者本身的身份认同,消解文学理论自身的阐释效力,进而危及到文学理论学科本身。解决这一危机,既需要正确处理文学理论三种身份认同之间的层级关系,又需要树立文学理论知识分子的问题意识,特别是需要首先唤醒文学理论知识分子群体独立的身份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18.
近年的当代文学史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总体状况并不令人乐观.究其原因,大致与学科对象的含混和阐释上的价值"危机"有关.自80年代末期以来,一些学者致力于建立新的学科话语,寻找新的研究视角,拓展阐释空间,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果.在今天,"当代"的概念已经四分五裂.研究者需要重新确定研究对象的独立存在,避免移情和冷漠,同时对自身限度保持清醒意识,使研究形成一种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9.
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特征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元理论问题.早在第二国际时期,梅林和普列汉诺夫等人就制订了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证科学阐释方向.20世纪初,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这种"正统"阐释提出了质疑,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头彻尾的哲学".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确立之后,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特征问题获得了一个"权威性"定论.这一时期,一些苏联哲学家针对"教科书"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反思.在中国,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学科特征问题的讨论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哲学改革的呼声不断高涨,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再度兴起.无论以何种方式探讨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科特征,都要以经典文本为依据.这涉及到如何正确看待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时期文本中所呈现出的思想的阶段性、异质性和批判继承性,以及如何在整体意义上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科学二重性".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可谓围绕着"正名"来展开。首先是为"文学"正名,回到文学本身成为上世纪80年代现代文学研究的主潮,但仅仅依靠纯文学理念本身显然还无法建构一个系统而又完整的现代文学史观;接着是90年代以来的为"现代"正名,从走向世界的现代文学研究到用繁复的"现代性"言说,有关"现代"的讨论越来越充分,但却离中国的历史和文学史实越来越远;新世纪以来为"中国"正名成为新的热点,"民国文学"及其相关概念的价值和意义凸显出来,且亟需不断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