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千百年来,人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探索美的存在及其本质,关于美的学说理论,如同现实生活中美的存在一样,千姿百态,各有风采。本文吸收他人允当之说,在此基础上按照个人的美学观点来评述美学思想史上源远流长的“美是和谐”说,看看它对我们今天的美学研究有何借鉴意义。一今天的美学家们谈到形式美的时候,有的认为“美是和谐”说以“美在形式”为立论前提,着眼于客观事物的形式特征去探求美之所在,因而认为这是一种形式主义理论。“美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文学主体性问题在理论界引起了热烈的争论。本文也想谈谈主体性,但不局限于问题本身,而拟从“主体——情感——实践”这一宏观角度,即力图把问题提到哲学——美学高度上来作一番通贯性考察。因为我感到:强调文学主体性,这与当前很有影响的“实践美学”观点似很接近;而这派观点又正是迄今在美学界尚很有争议的。非难之者严厉指出:马克思主义美学必须是唯物主义的,即肯定美在于物;而“实践美学”强调的“实践”虽说可以使“人的本质对象化”,有客观性,但本质上是主体性的,即不能不将美归结为某种“主、客观统一”,这就势必取消唯物主义一元论大前提,导致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平  相似文献   

3.
在论及美的本质时,李泽厚同志认为,“美的本质是真(合规律性、客观现实)与善(合目的性、社会实践)的统一”(《美学论集》第361页).这意味着:一、美无独立的品格与属性;二、美是目的在客观现实中的显现;三、这种显现表明了目的合规律性.我认为,这个本质论不仅未能科学地准确地揭示出美的本质,反而否认了美的客观性,否认了美的存在,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的美本质论.  相似文献   

4.
先秦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关于先秦美学的哲学前提和基本特性问题,我们已经载文论及(见《试论先秦美学的逻辑起点》,《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二辑)。在继续研讨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中国古典美学的“联系”和“思辩”的特性,不仅在先秦美学中已具刍型,而且先秦的美学方法论,对于以后的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方法,也具有开创性意义。笔者认为,先秦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从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和审美学方法三方面予以把握。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先秦美学已经看到了美的社会性,初步地运用了社会学的方法去研究美,从而形成了我国古典美学研究方法的一大特色。公元前六世纪以前的春秋时期,还没有完整的美学概念,在文献古籍中,还只是偶尔用来表述人体的生理形态。但  相似文献   

5.
“后实践论美学”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论美学作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学大讨论留下的重要成果,它的主要贡献是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视美为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自然与人的一种关系属性,从而突破了传统的客观论美学和主观论美学的思想局限,为美学研究找到了一个科学的理论根基。新时期以来所出现的后实践论美学的各种理论主张,不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理论对于美学研究的指导意义,就是试图对之进行改造,来否定美的客观性、社会性,并借此来否定美的哲学,进而把美学归结为只是一个审美经验论和审美心理学的问题。就观念和方法来看,这都不是对美学研究的推进,而是向传统主观论美学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美是什么?“美是真与善的统一”。这是古今许多美学家探讨美的本质时据以立论的前提,也是他们对美的本质作理论探讨之后所得到的结论。然而,美本身究竟是不是真与善的统一?却是美学理论中很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自然美是自然性的,是心灵性的,还是社会性的?这个美学问题争论有年而未决。笔者认为,个中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有的同志把美的社会性和美的客观性对立起来,好象一讲美的社会性,特别是一讲自然美的社会性,就否定了客观性,就是“主观唯心主义”;二是主张美的社会性的同志,其研究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特别应着重阐明社会性和客观性、“自然性”的关系,说明自然美中客观性与社会性是否能以统一。本文的目的是想对此作些探讨。(一)自然美社会性的现实前提大千世界,美的事物姿态纷呈,色彩斑烂,概括起来不外两个基本特征:形象性和感染性。前者指的是美具有可供主体感性观照的具体形象的性质,这是构成现实的美的首要条件。后者指的是美的形象在供主体观照的过程中引起美感愉悦,给人以美感享受的性质,这是现实的美的实质内容。可见,现实的美的生成有一个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8.
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许多天才的美学思想,如“人化自然.”“劳动创造美””美的规律” 等.这些对于科学地探讨美的本质、美感等问题都具有开创性意义.可以说,中国当代美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和研究《手稿》中的美学问题联系在一起的.这里,仅就“美的规律”的有关研究,单列出来加以辨析,一方面指出“美的规律”研究上的种种歧误,另一方面力图纠偏,提出一种“美的规律”的新见解,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美学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亟待开拓的科学领域。美感和审美的问题,虽然同哲学、艺术,美的教育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对于美学理论的探讨,却往往为人们,甚至是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人们所忽视。这种情况是急需加以扭转的。 为了促近这一学科研究工作的发展,这里对我国美学界有争论的几个不同学派做一个介绍。 我国美学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关于什么是美,即美的本质问题。到目前为止,主要有五种观点和学派。 一、主观论的观点(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这一派认为“美是人的观念”,“同一个东西,有的人会认为美,有的人却认为不美……所以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这是吕荧的看法)。高尔太则认为“客观的美并不存在”,“美,只要人感到它,它就存在,不被人感受到,它就不存在。”  相似文献   

10.
美的建构与解构——从美学原理中的三大问题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法 《晋阳学刊》2011,(6):57-62
美学原理中有三大问题,美是主观的,同时又有客观性,美是有个人性的又是有共同性的,这两个问题的理论解决在于第三个问题,美的建构与解构,理解了美的建构与解构,就理解了美的形成,客观化、普遍化、符号化的问题,理解了美的解构,就理解了美的差异和变化。审美现象学,美由个人性到普遍性的过程,美的建构与解构是本文论述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论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一、美的研究在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主要有主观论、客观论及关系论三种基本观点,长期未获统一。在当代西方美学界,对美的研究更多地涉足到具体领域里,对究竟什么是美的问题却相对淡漠了。我国的有关学者则一直非常关心美的本质问题,但所形成的观点也不出上述三大派理论。这说明,中外美学家对美的思考既有共同的对象,又有共同的思想方法,因而有大体相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蔡仪美学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学界对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反思,过于看重它们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而忽视了这些理论的现实价值。事实上,20世纪中国美学有很多富有创造性的论述,对于当前的美学研究极具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蔡仪美学所具有的当代价值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蔡仪美学作为美论的客观派曾遭到主流美学的批判与排斥,但是,蔡仪美学关于“美在典型”的论说、自然美的理论,以及用“美的观念”解释美感、审美个性差异、艺术中的雅与俗、艺术创作、艺术欣赏及艺术创新等问题,对今天开拓与深化美学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可以肯定地说,如果缺乏蔡仪美学这一研究视角,中国现当代美学就缺少了一个必要的逻辑环节。  相似文献   

13.
“内美”是一个兼具内修、审美和道德的多义性概念,其含义及其发展与“气”、“象”、“道”等中国审美形态范畴相关联.中国文艺美学史上,内美观念经历了秦汉的发展,到魏晋六朝以重视和强调“神”、“意”、“气”而得以确立,形成了重视内美的传统思想.从与内美相关的许多审美形态范畴以及近代美学理论的发展来看,重视内美可看作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结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劳动创造了美”的伟大思想第一次将美的本源问题移入科学的方法论中。劳动作为中介,它沟通的是人类与物质世界,使它们不断达成新的本质统一.主观目的与客观规律的统一.并不断地创造美.在审美发生问题上.西方近现代美学对审美主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但由于它们一般都忽视、或不能正确认识“物质世界”的作用,从而使其理论产生这样那样的失误.国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类的定义内在的包含着美的本质理论.他在唯心主义形式下,从其美学的人本主义原则出发,运用辩证的实践的美学方法,深刻地揭示了美的实践和自由本质.这就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原则的直接思想来源,对于目前我们的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仍具有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16.
实践美学与审美精神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当代所有反对和否定实践美学的美学观点都异口同声地指责实践美学忽视美和审美精神性;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和曲解.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并不忽视美和审美的精神性,而是强调在社会实践之中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统一所实现的实践的自由.无论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还是话语实践,都是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统一,它们表现为精神性,但是离不开物质性;美和审美的精神性和物质性,在社会实践和审美实践之中是高度统一而显现为形象的自由.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美学思想强调美与善、功利的联系 ,提出“君子比德”来欣赏自然美 ,重视诗教和乐教等艺术美的作用 ,并主张“文质彬彬”即美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真、善、美的内涵与关系问题,是哲学美学研究了几千年的老课题。遗憾的是在这个最具有一般意义的问题上,交替出现着这样两种倾向:寻求三者统一时,走向真善美混合说;寻求三者区别时,走向真善美相斥说。陈新汉同志的《论真、善、美原则在实践——认识结构中的地位》,强调真、善、美的对立统一关系,试图走出这两个片面性。然而实践再一次证明,囿于传统的认识论美学、价值论美学、形式论美学,或者新潮的存在主义本体论美学,还要重蹈前人的覆辙。根本出路在于以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为指导,建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 8 0年代中国发生了实践美学与反映论美学的论争 ,其结果是确立了实践美学的主流地位。反映论美学强调美的客观性 ,认为审美是对客观美的反映 ,因而是非主体性的美学。实践美学强调实践主体性基础上审美的主体性 ,肯定美是人化自然的产物 ,因而是主体性美学。主体性美学的确立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转折 ,是中国美学由古典到现代的过渡环节 ,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意义。但是 ,主体性是近代哲学的命题 ,而不是现代哲学的命题。近代启蒙运动以来 ,笛卡儿、康德、黑格尔等建立了以理性为主导的主体性哲学。主体性作为现代理性精神推动了历史的进…  相似文献   

20.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这是我国美学界尚在讨论的问题。公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1)美学是研究美的规律的科学;(2)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科学;(3)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跟艺术的哲学和科学的科学。最近,周来祥同志在他的两部美学专著《美学问题论稿》和《论美是和谐》中,以同一篇文章登载两处这一醒目的形式,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