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正琦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2)
20世纪初,生态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独立学科,其后生态学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观点在许多领域逐渐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运用生态学的思想观点、方法和英语教学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新的尝试.文章从生态学的视角解读英语课堂,运用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对引起大学英语课堂生态失衡的原因进行了因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使课堂生态系统达到平衡,让教学生态的各个因子向最优化发展,努力建立一个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平衡和谐的生态型课堂,最终才能有效提高英语课堂质量. 相似文献
2.
依据教育生态学的理论,以调查问卷方式考察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现状,用SAS处理后的数据表明:大学英语课堂物理、社会和价值环境都存在一些问题,其中,社会环境和价值环境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通过优化多媒体教学环境,利用资源创设语言环境,优化师生生态位,平衡性别和班级规模,激活第二课堂,强化内在学习动机,改革教学模式,融洽师生关系,完善评价体系等生态培育策略,可以改善英语课堂生态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3.
论文明理论的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提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文明理论与中国的文明发展问题,历经两个文明、三个文明、四个文明等发展到今日的生态文明并成为共识。文明的本质不能简单理解为改造自然的成果和进步状态,而应看做是对人的生存价值世界在生产和分配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衡量。这种合理性与合法性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与平衡。传统文明作为人从自然界分离的产物,本身就具有非自然、反生态性,其极端发展导致了今日的生态危机。今日人类精神只有从类群伦理、国家伦理上升到世界伦理、生态伦理的高度上来,才能实施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生态文明的发展上来。 相似文献
4.
苏佈敦其其格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196-197
蒙古族生态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热起来并持续到现在,蒙古族生态文学的发展迅速、作品也较多,本论文通过审视蒙古族生态文学,对其特征加以分析,从而得出,蒙古族生态文学除世界生态文学的基本特点外自身也具备了别的生态文学所能不及的独特特征,使蒙古族生态文学不断发展的原因在于此。 相似文献
5.
6.
欧阳友权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首先从史与论的结合上 ,提出了艺术生态对于文学精品创作的重要性问题。然后分别辨析了精品创作生态的两大内容 :一是社会应该为精品创作提供必要的生态条件 ,如适宜的精神空间、健康的舆论氛围、有效的精品战略等。二是文学创作主体具备的生态基础 ,主要包括 :德艺双馨 ,涵养精品意识 ;忧患苍生 ,培植人文精神 ;追求原创 ,找到属于自己的话语资源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应保障公民的生态权益。公民生态权益包涵了自然生存权益,体现了社会平等权益,展现了全面发展权益。公民生态权益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独立性与交互性、受益性与义务性、确定性与发展性、主体性与实践性、工具性与价值性等辩证特征。就中国而言,新时代促进公民生态权益的实现,需要构建理念认同机制、政策导引机制、制度规范机制与公民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8.
庄丽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6-119
要从哲学认识论根源上矫正生态问题,人类必须转换思维模式,用生态理性替换现代理性。生态理性是以生态伦理为依据,以整个生态利益为目的,奉行人地共生价值理念的实践精神活动,它呈现出整体和谐、有机生成的新特征,要求人们在栖居自然时恪守生态优先和人类自律双向原则。本文探讨生态理性的理论基础构建,从对其内涵、特征及其原则的初步系统探索中,以丰富人们对生态理性思想意蕴的认知。 相似文献
9.
10.
江晓华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6):13-16
农业生态补偿主体的法定化是农业生态补偿法制化的基点,体现着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实践理性。农业生态补偿主体法定化主要包括主体类型规定和权利义务的配置,进行主体分类时应保证主体间相互衔接性和活动场域的相对边界性,权利义务配置应遵循适度倾斜的实质公平和权利义务和谐的基本原则。农业生态补偿主体可以分为宏观层面的主体、中观层面的主体和微观层面的主体。宏观层面的主体包括国家、地方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农业主管部门、财政主管部门和司法机关;中观层面的主体包括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村社区和农村环保组织;微观层面的主体分为农业生态利用的利益受损者和利益受益者。 相似文献
11.
包庆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8-12
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的关系蕴涵着全部生态哲学问题的丰富底蕴,是构建生态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平台,是贯彻生态哲学研究始终并构成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换言之,生态存在和生态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全部生态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任何生态哲学家都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不是生态意识决定生态存在,而是生态存在决定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2.
袁名松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276-278
生态环境不是外在于人的,而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生态环境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生态伦理既反映着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伦理关系;又反映着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它不仅是人类道德进化的必然产物,而且是人类社会走向更高文明的重要标志。传统的主体是指在活动中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我认为现代生态环境的的双重主体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的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互为主客体的人与自然。 相似文献
13.
汪树东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85-90
诗人红豆最新的生态诗集《液体的树》由作家出版社推出,为中国生态诗歌创作注入了一脉鲜活的泉源。在诗集中,红豆耐心地以生态的新眼光发掘着世界被遮蔽被忽略的诗意,婉曲地表达着对待自然生命的生态伦理,焦虑地批判着现代文明的反生态倾向,并在和自然万物的主体间性交流中体味着天人合一的生态胜境。该诗集为中国生态诗歌注入了更多女性诗人的细腻和雅致,丰富了中国生态诗歌创作的百花园,对于生态意识的普及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生态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立场和方法,以生态维度切入资本主义批判,从异化消费、技术控制自然、现代性思想等揭露资本主义造成生态危机必然性,并通过破灭消费价值观、实行稳态经济、发展基层民主探寻通向生态社会主义的可能途径,进而建设工人阶级、后工业无产阶级、边缘群体、第三世界劳动群众国际联合体重塑革命主体。生态马克思主义从生态维度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构,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视角和参考维度。 相似文献
15.
林红梅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2):35-38
生态伦理学是当代西方的主要伦理思潮之一,它是环境哲学的一个分支,是对人与自然环境之间道德关系的系统研究。笔者通过对西方的生态伦理学者在生态伦理学的定义上不同观点的分析,梳理得出生态伦理学的五个基本特征,即广延性、多学科性、多元性、全人类性及观念与实践层面的革命性。 相似文献
16.
谭洪刚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2):77-81
网络与文学的联姻产生了网络文学,使得网络文学的接受主体也呈现出多种类型,有消遣型与功利型、嗜好型与职业型、分享型与旁观型、消费型、欣赏型和鉴赏评论型;也使得他的接受主体出现了空前的主体与对象的相融与互动,接受主体更加自由,并且趋向年轻化、校园化等特征;同时,网络文学接受主体对网络文学也产生或利或弊的影响。我们需要对其正确认识,以促进网络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与自然生态相比,课堂生态是一种特殊的生态。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主体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课堂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课堂生态建构是课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文中从价值、社会和心理等维度对课堂生态建构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课堂生态遵循生态价值观,师生都具有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师生双方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具有不完满性和互补性;民主既是课堂生态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原则,也是课堂生态主体的主要生活方式;课堂生态需要具有宽容和相互尊重的和谐社会心理环境,自立、自信和自强是课堂生态主体必备的个性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8.
霍福广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本文从当代实践主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了当代实践主体的五大特征:一、主体素质的“知识化”特征;二、主体组织的“两极化”和“网络化”特征;三、主体活动的“创造性”特征;四、主体关系的“灵活性”特征;五、主体价值的“社会人”特征。这五大特征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实践主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戎龚停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4)
通过对山西、河南、安徽等地现代民间乐人群体的田野考察与分析思考,认为该群体的生态结构在当下社会已经得以拓展和演进.被称为吹鼓手、鼓匠班、响器班等现代民间乐人在特定民俗事象的执业过程中彰显出诸多特征:如音乐功能的“喜”性化、碰班对棚的常规化以及女乐的流行化等,这些特征也推动了当下民间音乐空同场域的重构. 相似文献
20.
陈德钦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5(7):59-61
生态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生态文化可以引领全社会认识自然规律,了解生态知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内在推动力;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可以规范和引导政府部门的决策行为,使政府的决策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化应处理好三大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