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美关系是新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良好的中美关系构成了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基础。在冷战后的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中,中美两国既竞争又合作,形成了结构性竞争与功能性合作相统一的矛盾关系。近年来,中国提出的同周边国家开展互联互通建设是推动中国周边区域合作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中美关系具有正反两方面影响。中美关系也对中国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建设具有正反两方面作用。中国必须充分考虑中美关系的发展现状,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建设中处理好三个关系,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发展,激发中美关系正能量,促进中国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建设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李鹏: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核心问题随着二十一世纪的临近,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进一步认识到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把一个什么样的中美关系带入二十一世纪不仅对于中美两国人民,而且对下个世纪世界格局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两国保持并发展健康稳定的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  相似文献   

3.
中美关系是影响世界格局的大国关系之一,关系到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 稳定.邓小平以坚定的原则性与高度的灵活性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美关系的精辟 论述,并妥善处理中美关系,对中美关系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21世纪的中美关系 中,邓小平有关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策略对解决当前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略论战后中美关系夏小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成了以美苏互为争夺世界霸权的对手、以“冷战”为争夺主要形式的国际格局。在这两级格局持续的几十年中,国际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美关系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美两国人民的重大利益所系,而且它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国内外学术界有关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分期标准与时期划分的几社看法,提出应以各种政治力量和诸种内外因素形成的‘合力’作为划分世界政治格局嬗变分期的依据.文章认为,战后40余年(1945-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1945年──50年代末为两大阵营的形成、对立和抗争时期,60-70年代为三个世界鼎立和多极化(多元化)格局的初步出现时期;80年代-90年代初为美苏两极格局逐终结和世界政治格局进一步向多极化趋势发展时期.文章还对“均势”是相对稳定、力量对比变化引起的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以及“综合国力”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都,也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用“一个趋势、两个化、两个不变”可以全面、客观地概括冷战后的国际格局和国际局势。“一个趋势”即当代世界的总趋势是和平与发展 ;“两个化”即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和经济的全球化 ;“两个不变”一是指国际局势总体缓和与局部动荡的态势没有变 ,二是指美国企图在冷战之后搞“独霸” ,建立单极世界的战略没有变。中美关系作为最复杂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充分体现了世界格局的这种复合性、多元性和矛盾性 ,也就是经济上加强合作、政治上不时摩擦、安全上出现冲突  相似文献   

7.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后被迫同美国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其对中国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国家统一以及世界战略格局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利用朝鲜战争制造了台湾问题,使新中国失去了解决台湾问题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宝贵时机,使得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极为敏感的核心问题。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逐渐改变了对台方针和政策。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50年代兴起的新科技革命对整个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影响。文章阐述了新科技革命导致各国实力的不平衡,引起国际政治行为主体地位和角色发生变化,从而促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演变;新科技革命加快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变革周期;并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转化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中美关系并非简单的非敌即友或敌友共存,它肇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冷战格局的大动荡。中美关系缓和与尼克松访华,是在美苏两大阵营大重组的过渡时期出现的重要事件。对美国而言,实现中美关系缓和,与扭转美苏争霸中的颓势和维持自身在国际格局中的战略优势相契合。对中国而言,改善与美国的关系,符合其外交回归理性务实和整顿国内政治乱局的需求。因此,中美首先通过巴基斯坦和罗马尼亚等中间国传信,实现初步试探和两国互动,完成了基辛格秘密访华;其次通过巴黎渠道和纽约渠道的高层面对面会晤,基本构建互信和初步合作,最终推动了尼克松成功访华。虽然中美之间的多条秘密渠道各有特点,但是在它们的共同推动下,中美关系实现解冻并走向正常化。  相似文献   

10.
中美关系近10年呈现跌宕起伏、艰难前进的特征。国际格局的变化、台湾问题、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分歧、贸易和军售以及美国国内党派政治和国会之争都深刻影响着中美关系的进程。中美关系的定位和双方的政策选择取决于现有的国际关系背景,而国家利益是左右双方外交政策的根本因素。因而两国应积极寻找中美利益的契合点,努力造就国家利益的"双赢",这是中美关系较为实际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所谓史迪威阶段的中美关系,是指1942年3月史迪威受命来华,到1944年10月奉召离去阶段的中美关系。这段中美关系的展开,是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和美国严峻的军事、政治、经济形势为背景的。同时,也是以世界反法西斯阵线形成,美国决  相似文献   

12.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引发了世界政治结构的新变化,两极世界格局向多极世界格局发展,使世界政局呈现如下新特点:政治冷战让位于经济热战;大战危险减弱,局部冲突加剧;对核战争的担心让位于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等等.面对这种新特点,各国都在调整自己的政策.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分界线,将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分为两大类型(世界大战型和雅尔塔冷战型)进行考察;论述了两大类型内不同阶段格局的演变特点、连续性及其转因;并在此基础上综合阐明了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基本动因、显著特征及其冷战后国际冲突中的决定因素,同时对未来多极格局的稳定性作出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的中美关系与日本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以后 ,随着亚太地区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和中美日三角关系内部结构的调整 ,日本因素在中美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上升 ,主要体现在结构性影响和对重大问题的影响两个方面 ,并且表现出很强的两面性 ,从而为中国外交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形成了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世界政治格局,对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又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美关系是国际政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之一,其发展与走向对世界有着深刻而实质性的影响.随着中国的崛起,中美可以和平相处吗?学术界对此争论不已.本文从国际社会环境的变迁出发,在回顾历史与分析现实的基础上,论证了世界和平共处历史趋势,进而指出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走向,认为,中美关系是一种具全球性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不是也不可能是战略结盟关系,而是在事关世界和平与安全、发展与繁荣的重大问题上,进行广泛、深入、长期合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尼克松担任总统期间,由于美国深陷越南战争,国力相对下降,美苏形成均势,为了摆脱自身的困境,刹住苏联的扩张势头,尼克松政府提出了均势外交战略,尼克松政府均势外交的核心是在美国、苏联、中国、西欧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实力相对均衡的基础上,建立多极世界格局,以多边力量制衡苏联的扩张,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的利益。打开中美关系大门是尼克松均势外交政策得以实现的重要步骤,也是尼克松对外政策中的得意之笔。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国、美国和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摆脱了同时与美苏为敌而形成的不利局面,增强了对付苏联的实力;美国也从中得到了巨大的战略利益,使之能在世界霸权严重动摇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世界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18.
战后,隔膜与对抗曾成为中美两国关系的主调。历史和现实都清楚表明,中美关系不仅对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对于共同承担历史责任,努力实现东北亚和世界的稳定与发展都是重要的。本文拟从历史入手,客观的分析中美关系发展的进程,进而阐明中美关系在东北亚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世纪之初的国际格局、世界主题与中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际政治格局处于多极化趋势与单极化倾向并存的局面 ,两种相反的力量将进行激烈的较量。冷战结束后 ,尽管国际局势整体上趋向缓和 ,但世界和平问题与经济发展问题一样 ,并没有得到解决 ,各种国际间的冲突仍不断出现 ,因此 ,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并没有过时。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与水平主要受双方的战略合作需要、经济贸易利益和意识形态分歧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只要这些基本因素不发生大的改变 ,两国关系的基础就不会动摇 ,中美关系的基本结构和框架仍然会得到维持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江泽民系统分析了世界格局结构形态的新调整,精辟论述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新表现,深入阐明了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动,正确认识了世界格局变化进程新状态,科学揭示了中国与世界格局关系的新进展,对邓小平世界格局理论作出了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