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邓小平的哲学思想是一个很有独创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可称为社会主义辩证法。为什么说邓小平的哲学思想体系就是邓小平社会主义辩证法呢?下面试从邓小平哲学思想体系时形成、它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等几方面,谈谈个人的初步看法。 一、邓小平哲孝思想体系的形成 邓小平哲学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邓小平社会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立和产生过程。邓小平社会主义辩证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的社会主义中国,因为,中国在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改革,并且取得了成功,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邓小平同志正是在领导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和解决实践中遇列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吸取了某些外国改革失败的教训,从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了邓小于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创立了邓小平社会主义辩证法。邓小平社会主义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同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根源。 (一)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邓小平社会主义辩证法的产生提供了历史条件。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科学地系统地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著作.认真学习这本著作对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邓小平同志从生产力的标准出发,辩证地研究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问题,他在领导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辩证法,对改革的方向、目标、性质、核心、政策,改革与各方面的重大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下面就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去指导改革开放,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同行、专家.  相似文献   

3.
刘波 《探求》1996,(Z1)
大凡时代巨人,都是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典范。邓小平同志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巨人,同样是这一时代在创造性思维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的典范。 一、邓小平的创造性思维,是坚持运用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特别是创造性地坚持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结果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同志就已提出必须“照辩证法办事”的主张,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他又进一步强调必须“尊重生活和历史的辩证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卷数和页码)。“照辩证法办事”、“尊重生活和历史的辩证法”是邓小平同志自始至终,坚持不懈的观察和认识问题的指导思想,也是他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 邓小平同志坚持运用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特别是坚持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进行创造性思维,为搞清楚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共产党人夺取政权以后,为巩固社会主义政权必须首先解决的根本认识问  相似文献   

4.
全国第九次社会主义辩证法研讨会7月下旬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一百多位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围绕着“邓小平哲学思想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主题,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现将论及的主要问题简述如下:关于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地位、作用问题.与会同志一致认为,邓小平同志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辩证法大师,他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一系列谈话、讲话、报告、批文和著作,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光芒,其辩证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充分体现在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杰出的辩证唯物主义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出发,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许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尤其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处处闪耀着辩证法思想的光芒。当前,认真学习和把握邓小平的辩证法思想,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把握共性个性统一的辩证法,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强调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共性同中国具体实际的个性有机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这是创造性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思想结晶,也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全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中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战略思想以全面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是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实践相结合所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在21世纪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切实贯彻这一战略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根本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重大发展。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的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如果说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坚持了一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思想,不断地总结民主革命的经验,制定了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民主革命的路线,指导了民主革命的胜利。那么,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然需要有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指导。邓小平同志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宇宙观,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中国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无论搞革命还是搞建设学习外国的经验是必要的,但决不能照般别  相似文献   

8.
当下正推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认为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新一轮乡村建设热潮。然而在"三农"问题仍然凸显的国情下,中国农民正处在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功能释放不充分的境地。结合邓小平农村改革理论中的农民主体性思想发现,可通过最大化农民经济利益、规范农村基层体制和素质能力提升重构农民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初期,深入地研究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与社会问题,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邓小平同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结合起来,丰富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对社会主义社会矛 盾进行再认识 毛泽东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正是这两对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毛泽东同志认为,要解决这两对矛盾最根本的办法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但在“大跃进”等特殊时期,又试图通过改革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变革到超越生产力水平的程度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样不仅在理论上造成了混乱,而且在实践上带来了极大的失误。邓小平同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相似文献   

10.
真理的辩证法即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认识论中带有综合性、整体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认识论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而且也涉及认识的反映论和实践论。对于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仅就真理论本身来解决,是有其局限性的。本文试图站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的高度,运用现代科学所提供的方法,谈谈怎样才能正确解决这一长期争论不休、至今尚未真正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依据列宁的观点,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问题,是在承认客观真理的前提下,人的认识如何表现客观真理的问题,即人的认识一“能否立即地、完全地、无条件地、绝对地表现它,或…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8,(1):10-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这是党总结改革开放得出的重大历史性结论。中国经济社会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且对世界格局和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切都得益于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依据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沿着邓小平改革的足迹,深入思考进入"深水区"的中国改革,提出"改革是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关键"、"改革的目的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的方法是把握改革的内在规律"、"改革的方向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的成果必须惠及全体中国人民"、"改革需有世界眼光"等,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全面阐释,继承、发展、创新了邓小平改革理论和思想,成为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2.
社会自我批判就是社会对自身的"人体解剖".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一直处于遮蔽状态.批判与辩证法中的否定联系在一起,在本质上属于评价范畴.当社会的发展具备"特殊条件"时,国家权威评价活动和社会民众评价活动就转化为社会自我批判的"有机"方式和"无机"方式.社会自我批判的能动性,不仅在于能深刻地揭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辩证关系,更在于使"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自我批判,必然要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地位予以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注重宏观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现实,是五种社会形态依此递进的理论体系。宏观社会概念是横跨时间长的社会基本形态。另有一种微观意义上的社会概念,它指宏观社会形态在某一时期其人口、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社会结构、文化等方面呈现的微观的态势。微观的社会在某一时期内应该怎么发展,这在马克思宏观社会发展思想里找不到答案。邓小平在解决20世纪后期中国社会面临的发展问题时,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将宏观意义上的社会观念予以微观的划分和区别,以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新模式。邓小平社会发展观奠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地论述,追根溯源,这是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结出的硕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康德提出的“人为自然立法”不仅是一个唯心主义命题,而且应该看到这个命题的核心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原则——认识主体先验地赋有一套能动性结构。这个理论原则对人的认识能力、科学知识的性质、认识对象的形成以及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研究,提出了独创性见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正是在对康德提出的主体能动性的思想进行科学扬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找到了认识主体能动性的现实基础——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5.
书讯     
莫斯科大学哲学博士、教授?.拉契科夫撰写的《社会主义是社会辩证法的一种形式》(莫斯科大学出版社,1985)是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中的一部新著.该书的研究对象是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辩证方法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辩证法.作者在这本书中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发展的崭新阶段形成的含义和意义,以及在系统阐述新社会理论时所应持的立场.此外,作者还研究了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辩证法的现实问题,并相应地论及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统一体系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的市场经济思想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经历了一个深刻的思想变革过程,是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系统地回顾、分析。总结和概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经过多年的深思熟虑提出来的,这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充满着辩证法的光辉思想,终于为全党所接受,为全国人民所理解和把握,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指导思想,因此,研究和学习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的辩证法,对于加深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自觉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具有…  相似文献   

17.
他细研究邓小平同志的生产力理论,我们会发现,邓小平同志不仅把发展生产力规定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而且还根据中国的实际,进一步对我国发展生产力的道路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许多可贵的思想.本文拟就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探索进行分析.邓小平问志总结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发展生产力呢?从方法论上看,邓小平同志的基本指导思想是:立足内因,利用外因.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发展我国生产力的五条道路:  相似文献   

18.
<正> 中国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从二十世纪初年开始,中国人便思考并辩论这一关系国家、民族命运的重大问题。孙中山很早就表示了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因而也很早就受到了资本主义前途论者的批评。在辩论中,孙中山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也不断前进。尽管他一生都没有超出主观社会主义的水平,但他的有关思想中包含着应该为无产阶级政党所珍视的积极的、合理的内核。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孙中山民主革命事业的继承者,而且正确解决了他提出而未能解决的社会主义前途问题。今天,当我们回顾近百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他在创建这一理论过程中,紧紧抓住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这一核心问题,从中国实际出发,站在世界的高度,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动力、步骤和目标。本文谨对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的形成、核心、特点及意义做一哲学思考。邓小平坚持用历史主义的观点,看待社会的经济发展。他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这一观点的形成大体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5月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的召开,这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观的…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杜会主义实践中长期没有得到正确解决的重大课题。邓小平关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理论,系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并深刻地揭示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改革作为第二次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这一理论对我国改革的性质、作用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科学的总结,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增添了新的成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