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坐观万景得天全亭子,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贡献之一,也是华夏灿烂文化的杰出体现。中国第一部论述园林建筑艺术的专著——明代计成的《园治》说;“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巅,或翠绿花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亭子,多建在风景名胜的集结处,供游人眺望、观赏和休息,如名山之巅,秀水之滨,秋湖之心,松荫之下,幽竹之中,春花之间。  相似文献   

2.
一、南宁市农村改革20年的回顾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村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开始清算农业工作中“左”的错误思潮,明确提出要“加强劳动组织,建立严格的生产责任制”,并肯定了包工到组,联产计酬等形式.至此,南宁市农办组织工作队深入到郊区亭子公社富德大队抓点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时,一些乡村干部的思想不够解放,认为包产到户是“单干”,是“倒退”,把它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因此,在部分村队只可以包产到组、包产到劳,不准包产到户.个别大队,如郊区亭子公社的白沙大队、平西大队仍继续坚持“三级所有、队为  相似文献   

3.
集贤亭听雨     
开头写法--扣题提示写什么:初夏的一天,爸妈带我游西湖。行至集贤亭,恰遇一场降雨。雨中的西子湖畔烟云缭绕,婀娜多姿,不由得想起苏东坡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中间写法--承头顺写详重点:集贤亭畔犹如世外桃源,恍若天宫。岸边行人来往,好似众神仙腾云驾雾,穿梭云间。说来也怪,这众神总是往湖中那座亭飘去。我驻足细看,顿有豁然开朗之感。只见十步之外,有一座玲珑精致之亭。这亭子不同于平常之亭台楼阁,却是濒临岸边建于水上,四面更无树荫遮盖,左右也无建筑相辅,四面环水,只是亭内延伸出一条石道,直连湖岸。几根粗细适中的石柱,支撑精巧、简约的亭子造型,再无过多的装饰,却极具中国古典之美。  相似文献   

4.
故乡的亭子     
我的故乡是徽州一个极为寻常的村庄。这里群山迭翠,泉水长流,在青山绿水之间,还有一些路亭。无论在哪个亭子,都可以看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都可以听到“水声潺潺”,飞禽啼鸣;随处可见“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到处是幽篁新翠,劲松古枫;这里的大自然景色,处处都如《醉翁亭记》一船。  相似文献   

5.
鲒琦亭在今奉化县鲒琦乡鲒埼村,是一个筑在高台上的四角翘檐亭子。但历史上的鲒琦亭相当于现在的鲒琦乡。在全祖望所处的清代前叶,鲒琦亭也归属奉化县。全氏诞生于宁波市内,其家世居鄞县桓汗,即今鄞县西部洞桥乡港口村。鄞县作家为什么却以奉化县的一个地名来作为他呕尽毕生心血的文集名称呢?  相似文献   

6.
“家有万贯,不如开个小店”。店再小,哪怕只是一个售货窗口或亭子,也是一种投资经营活动,对手中货币的保值、增值,是一个方便而现实的途径。 这种经营活动,最适于下岗人员。下岗人员下岗时一般都得到一笔安置费,或生产经营扶持资金,或失业救济金,用这笔钱开个小店,本钱也就差不多了。 一提开店,许多人都认为那是十分复杂而一般人干不了的事,其  相似文献   

7.
告别队长,我们接着上行,道路还是以前的道路,地震后两个多月的时间,路边杂草竹林横生,上山的路还是很好,基本路形都在。只有很少的地方有损坏。或者被山上滚下的石头砸断了路,或者是塌方把原道遮盖了。接下来我们所到之处是青城后山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五龙沟。它集中了青城后山著名的“金娃娃沱”、龙隐峡栈道等景点。可是眼前的五龙沟不再是我们记忆中那样了,昔日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如今已被土黄色的塌方泥土覆盖。沟口不远处是古磨亭,整个亭子倒塌在地上。  相似文献   

8.
顾肃 《学术界》2002,(2):121-123
问 :有这样一个比喻 ,说热门学科是一座富丽堂皇的房子 ,人们可以坐在里面喝咖啡 ;中文等学科是一座亭子 ,在其间把酒临风也不错 ;哲学呢则是路边的一条凳子 ,只有当人们累了或者路过的时候才会在上面坐一坐 ,并且不一定坐得住。您认为这个比喻贴切么 ?哲学的地位是不是挺尴尬的 ?答 :我觉得这个比喻并不贴切。所有的学科都有其存在的道理 ,否则就应该消灭。一时间热门的学科也不会永远如此。哲学也曾经是精神殿堂的王冠 ,如今则有点冷落 ,但并没有如路边的凳子 ,可有可无。其实一个人要想学好一门专业 ,仅仅学与其直接有关的几门课程是很难…  相似文献   

9.
荀子十分推崇"礼"的地位,认为"礼"是社会治理之根本,他在"隆礼"的同时也强调"法"的作用。荀子哲学以"礼"为主体,由"礼"产生"法",同时强调"刑"的作用,并将"刑"作为一种维护"法"和"礼"的必要手段。在荀子政治哲学中,"礼"是"法"的根基,"法"是"礼"延伸,"刑"则是"法"和"礼"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儒家认为人性既有"自然气性"也有"道德觉性"。中国人文精神的生长是一个从"帝之令"到"天之命"进而"道之德"的历程。"传经之儒"和"传心之儒"是儒学的两个脉络系统,人性论与"天地亲君师"关联。孟子的性善论是就"大体"和"天爵"而言的,性善是"存在的呈现",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从"自然气性"到"社会习性"的转化;孟子由"尽心知性"而"知天",荀子则强调"天生人成"而"化性起伪";孟子正视本心,扩充善性,荀子通过礼教来治理"自然气性"。合参孟荀,儒家"内圣外王"可以充实而饱满。  相似文献   

11.
《性自命出》所论述的主题是"道"。这个"道"因为其可"道",故为"人道"。此"人道"始自"人情"出自"天道",终于"义"回复于"天道"。"道"此"道"之方为"教",圣人设教,制礼作乐,终成其"治道"。故《性自命出》之"道"在最根本的意义上说,乃是圣人之治道。至于简文中所出现的对"心、性、情"等的论述皆是服务于此"道",从对"道"的论述上来说,相比于传世文献,《性自命出》并无多少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2.
"和"与"分"是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中的重要范畴。在政治生活中,"和"可具体化为"人和"、"政和"与"共和","分"可操作化为"名分"、"职分"等。"和"、"分"看似一对相对立的范畴,实则彼此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拥有共同的理论基础、相似的人性假设以及一致的客观效果。它们是先秦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与"伦理中心主义"思维理念的集中体现。其内含的真知灼见,对当代社会政治文明建设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预言"涉及"未来"之"方向"、"状态"和"事件",涉及时间之"绵延",同时也涉及"因果"范畴,因而是"经验"范围内的事。在"经验知识-历史"的意义上,"预言"式的"推论-推测"只有"相对"的意义。康德的"批判哲学"确保了"经验"的"自然科学"作出"科学性""预言"的"可能性",同时也展示了"经验性科学""无限"发展的"可能性"。同时,康德哲学指出在与"知识"不同的道德层面上,人类"理性""有权"作出"预言":人类历史一直是在朝着"改善-趋善"的方向进步。  相似文献   

14.
汉娜·阿伦特以对20世纪的一系列政治问题的反思著称于世。对"恶"的思考构成了阿伦特思想体系的重要维度。"不能思想"是"平庸的恶"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思想意味着通过言词交谈,是"我"与"自我"之间的相处、对话。"思"是克服"平庸的恶"的根本方式。"根本恶"依赖特殊语境,"平庸的恶"则成为人类必须长期面对的恒常境况。在现代世界,"思"与"行动"呈现出悖论,但"思"和"行动"依旧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5.
"天籁"是理解《齐物论》的关键所在。"天籁"是针对"人籁"所发,"地籁"只是作为引出"天籁"的一个过渡。"天籁"包括"地籁"和一部分无"机心"的"人籁"。《齐物论》一文的中心点不是"吾丧我",也不是"齐物"等观念,而是"天籁"。"吾丧我"与"齐物"只是认识"天籁",体悟"天籁"境界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人们要懂得知止,才能进一步用智慧的光芒照亮内心,实现自我的自由与价值,从而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天籁"境界。  相似文献   

16.
当代俄罗斯哲学在哲学功能上,具有"入世"与"出世"的特征。在哲学地位上,具有"越位"与"归位"的特征。在哲学属性上,具有"依附"与"独立"的特征。在哲学形态上,具有"封闭"与"开放"的特征。在哲学本质上,具有"科学"与"人文"的特征。当代俄罗斯哲学的一系列特征,既表征着其哲学发展的路径,又面临着相应的难题。  相似文献   

17.
"礼法自然"是《礼记》生态美学立论的的基础。"人法于礼","天人合一"是《礼记》生态美学的表现。社会存在以"礼"为美,包括艺术思想,其中"乐"是"礼"作为生态美学思想的典型表现。"礼"的核心思想与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和老庄哲学的"道法自然"是一贯的。  相似文献   

18.
周兵 《船山学刊》2015,(6):23-29
朱熹认为,"诚意"就是指所发之"意"表里内外、彻头彻尾、自始至终都是"好善恶恶"之意,反之,只要有一丁点不够如此,便是"自欺"。王夫之认为,"欺"不应该理解为欺骗,而应理解为欺凌、欺压,"自欺"就是"意"欺凌了自己的"心"。朱熹认为,"正心"就是"心如太虚,湛然虚明",空无一物,不先带着情绪去应接即将到来的事物;"正心"的方法就是"致察"和"敬以直内"。王夫之认为,"正心"就是"正其心于仁义","心为道义之心","正心"的方法是"执持其志"。王夫之的"诚意""正心"思想比朱熹更落实,也更符合儒家一贯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韩非子》一书中《说林》《内外储说》中的"说",就是中国先秦小说的原生态。"小说"虽和"解"、"说"、"传"、"记"一样具有解经的功能,但它全借"精彩的小故事"来解经,不同于"解"、"说"、"传"、"记"在解说中有很多"抽象的语言";同时,它完全来自民间,又不同于"传"、"记"中的记载属官方史书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讲,韩非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自觉的"小说"著述者和"小说"价值的真正发现者。韩非以民间故事传播的渠道和过程是否可信,作为衡量"小说"真实性的标准,这对中国古代的小说真实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论文旨在针对"内圣"与"外王"这组概念,对比于"新儒学"与"后新儒学",做一总的回顾与思考。当代新儒家不同于以往儒家的"内圣"直通"外王"之道,改而强调由"内圣"开出"新外王",特别经过一"良知的自我坎陷"以开出"知性主体",并以此而开出现代化的民主、科学。我则以为应该有一大进展,这是经由"新外王"的学习,进而启其"内圣",有一新内圣之发展可能。这些论题将涉及于"方法论之本质主义"与"方法论之约定主义"的差异;另外,也涉及于"历史的发生次序"、"理论的逻辑次序"、"实践的学习次序"三者的差异。本文首先溯及于1990年代以来所引发的思考,对比地呈现出"后新儒学"与"新儒学"的总体异同。再者,指出第三波的儒学革命主张的是"民主宪政,公义为主"、"多元而一统",此不同于往昔第一波之"宗法封建,人伦为亲"的"大一统",也不同于第二波之"帝皇专制,忠君为上"的"大统一"。在此新局下,当有一崭新之思考也。吾人以为,儒学该从"道德的形而上学"转为"道德的人间学",由"心性修养"转而强调"社会正义",在重视"君子"之前,更得重视"公民"这概念。这已经不是如何从"内圣"开出"新外王"的思考,而是如何在"新外王"的学习过程里调理出"内圣",并由此"新内圣"再调理于"新外王"之中。"内圣"与"外王"是交与为体用的,这种"两端而一致"的船山式思考,正是后新儒学思考的特点之一。梳理传统,面对"血缘性纵贯轴"三纲之限制,解开此中所涵之"道的错置",经由"公民"与"君子"之对比与厘清,朝向"公民社会"之建立。从"内圣─外王"到由"外王─内圣"的结构性转换,是伴随着儒学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而开启的,这是儒学不得不要有的转化与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