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信任是人的内在要求,是人类不断追求的价值目标.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的人际交往方式的转变,使信任的社会类型由人伦信任为主转化为制度信任为主.而制度的缺失正是导致目前信任危机的主要根源.因此,从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和信用制度入手应该是化解当前信任危机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风险社会"理论已经成为理解和解释当今世界的一个关键概念。在风险社会中,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制性的社会情景致使社会信任结构体系断裂,产生了社会信任的非社会化、私人化和非理性化等危机。这种由社会风险造成的社会信任危机,可以通过强化信任危机意识、风险意识和宣扬共同价值观重建社会信任文化,同时加强信任制度建设和构建"第三方"信任的制度体系,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信任危机,促进人们形成普遍信任的心态,提高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制度是社会信任的基础。制度包括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二者缺一不可,尤应重视内在制度。"中国晋商兴盛"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强劲的内在制度以及以它为基础的"内在制度型"社会信任,而当今"美国股市信任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恰正在于内在制度的缺失。这两大历史事件留给我们深刻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皖北某县189例农民工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农民工社会信任现状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各种社会排斥和信任机制缺失导致农民工群体社会信任危机,这显然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可以通过增加农民工收入、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引导非政府组织建设、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谐的社会互动机制等措施,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信任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网络空间中信任危机的主要现象进行描述,运用复杂性研究关于“混沌的边缘”的思想对网络信任这一网络空间有序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做深刻反思。主要从网络“人”际信任与系统信任两方面入手对网络信任问题的根源进行揭示。从根本上看,网络空间不信任现象的存在是客观必然,网络信任危机是网络社会系统的无序状态,网络有序化是信任与不信任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扶老太难题"既折射出当前社会信任危机,也反映道德冷漠、道德焦虑等社会问题,公正的旁观者、信任自然主义等方案都难以解决这一难题。为了解决"扶老太难题"及其解决方案的困境,最低限度的信任是可选方案。最低限度的信任由诚实与真诚、不撒谎、诚信构成,它对社会稳定、走向更高级别的信任具有重要意义。从允许与认可、重叠共识与道德共同体建构三个层面重构当前社会的信任,以期解决"扶老太难题"及其导致的社会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7.
李传喜  李海云 《南都学坛》2012,32(5):102-108
信任危机已经成了一种严重的社会病,弥漫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社会结构、制度等方面的变迁,可以从性质上将信任危机划分为体制性信任危机、阶层性信任危机、失范性信任危机、逐利性信任危机、地缘性信任危机和差序性信任危机。信任危机给社会生活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我们也迎来了必须要深刻反思的"底线时刻"。要恢复信任,必须从三个维度进行重构,即必须要守住个人的底线、政府的底线和社会的底线。"守住底线"是一句无奈的呐喊,但是只有守住底线,才能建设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信任危机因利而起,也必将因利而终,这是发展之必然。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一般信任关系的理解入手,探讨我国传统社会信任模式的特征,分析信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转型。探讨信任危机的表现和实质,认为我国当前不存在普遍的信任危机。并进一步分析传统信任的当代价值,提出建构我国信任社会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各个领域正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信任危机,在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传统的消失弥散了信任基础,人对自身存在产生了危机,加上制度的缺失和制度性承诺的乏力,人们在转型变革的背景下,感受到了信任危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传播迅捷、范围全球化的网络时代,各级政府形象、诚信水平状况日益凸显,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各级政府的信任危机已经引起公众和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已经成为中国各级政府一个亟须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从分析政府信任的构建和政府的合法性内涵入手,指出政府信任危机表现为政府决策权力缺乏约束、某些地方政府职权滥用、部分政府公务员形象败坏和政府行为缺乏公开性,提出依据公共事务分类,构建"多中心治理模式",构建服务型、有限型、透明型和法治型的信任政府是解决各级政府信任危机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1.
诚信是一种可预期的责任承诺和基于此责任承诺而建立起来的人际和社会的信任或信赖。人格主体的诚信美德和正当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是确保责任承诺的合理可期和忠实践行的两大基础前提。面对现代社会转型中超常态的社会政治法治条件、社会结构公共化态势以及文化道德资源供应相对缺乏的复杂性现实,需要建构以制度、伦理和品德为三维支柱的诚信制度体系,方能为化解当下社会诚信危机找寻到合理的社会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11年中国社会信用制度研究的调查数据,考察了当代城市青年人际信任的总体特点,并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青年群体人际信任各维度的具体特点。研究发现,当代城市青年的人际信任表现出与传统中国乡土社会高度一致的差序格局特征,即:对亲人关系的信任程度最高,较亲密、稳定的工作关系和熟人关系次之,而对生人关系的信任度最低。同时,城市青年对工作关系的信任程度高于熟人关系和生人关系。这表明,对城市青年人际信任结构的研究,不仅应考虑关系亲疏和情感特征,也应关注人际交往的时空特征。从不同群体的比较来看,男性、未婚、高教育程度和高收入城市青年的人际信任要高于女性、已婚、低教育程度和低收入者。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信任危机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根据社会学中"信任结构"的概念,可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信任危机的原因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源于"传统社会"的教师权威的流失和人际信任的式微,二是源于"现代社会"的教育环境的失范和教学内容的脱节。"人格信任"的高校校园和"系统信任"的现代社会两个维度的相互融合,是走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从"人伦"到"契约":中西方信用文化的比较分析及法律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信用是建立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是借助于血缘关系和熟人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由人伦基础所构成的德性范畴,它强调的是行为人的操守和自律;而在西方国家,可以说契约文明构成其信用文化,信用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契约关系之上,它强调的是规范和监督,体现了平等自由、等价交换和正当权利的法律原则。当代中国社会相对传统社会而言在社会结构、伦理关系、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那种借助于血缘和熟人关系而形成的人伦信任心理和权利义务关系,均被由市场经济利益调整所形成的契约关系所取代,由法律调整的现代信用,完成了我国信用文化从"人伦"到"契约"的现代转换,进而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真正建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网络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加强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网络交往过程中的人际信任危机问题。人们对其"信任"之余,也逐渐产生了"怀疑"。由此,试分析网络人际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并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信任危机已经成为现代性后果中的经验事实。信任关系在现代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当面的在场,而是时空分离和虚化的脱域关系。在以象征标志和专家系统为主要类型的脱域机制中,现代人失去了对本体性安全和自我认同的信任,陷入了存在的孤独和焦虑。信任危机在根本上就成为了存在危机。  相似文献   

17.
关于网络人际交往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克服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扩大了人们的交往空间,扩展了人们的交往手段,消除了妨碍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因素等,同时也带来诸如人际信任危机、人际情感疏远和人际交往失范等负面影响。为此,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促进虚拟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维护人际交往的秩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信任的危机与重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信任危机是目前社会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信任危机限制了个体之间的互动及其与群体的融合,而且影响政治、法律制度的实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因而应重视信道建设。而信道建设的关键是要加强关于信义的法制建设,要注重个人品格修养和价值观的重建。  相似文献   

19.
由于政治运动、经济体制转轨、法律不健全、地方政府行为不规范等诸多原因 ,造成我国市场经济诚信资源的严重缺失 ;诚信缺失造成了国内需求不足、消费受阻、出口损失严重、企业和个人信用危机、对政府信任度下降等巨大危害 ;我们要从加大诚信教育、制定完备的法律和法规、规范政府行为、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管理体系等方面建构我国的诚信体系。  相似文献   

20.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福建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人际交往的关系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表明:(1)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人际交往在独生子女因素上影响不显著;(2)性别对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的影响显著;(3)专业对社会支持影响显著;(4)年级、家庭居住地、父母职业对于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及人际交往的影响显著;(5)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人际交往密切相关;(6)回归分析表明,普遍信任与主观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均能预测大学生人际交往,表明人际信任与社会支持是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