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在今广西设置的州县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地方政区的设置上,唐是改“郡~县”为“州~县”的朝代,也是始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制”的朝代。广西地属边塞,唐既在其处设州置县,又创置了众多的羁縻州、县、洞,形成了一种具有特色的地方政区建置。而中晚期以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唐朝又在今广西设置桂管、容管和邕管三个都督府,分控各州县及羁縻州县。州县省并,辖属更替,不仅后人易于忽略或混淆,而且当时人及与唐距时不远的新、旧《唐书·地理志》作者也多见舛互。本文据唐人及五代、宋人的记载详予疏理厘正,并附上当时各州县的风俗,或可在明确唐朝在今广西设置州县的同时,了解当时各地居民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宋代广西羁縻州制,是在唐代羁縻州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并使之日益完备的。其主要内容,分述如下。羁縻州建置关于有宋一代广西羁縻州县的分布与数目,据《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宋史》、《粤西文载》、《广西通志》诸籍综述如下。邕州(治今南宁)下左江共二十七州、四县: 龙(一作笼)州、忠州、冻州、江州、万承州、思陵州、左州、思诚州、谭州、渡州、七源州、西平  相似文献   

3.
(5)横山寨横山寨治今田东县西祥周。《太平寰宇记》卷166载四川在邕州“西北水路五百五十里”,《永乐大典》卷8506宁字引《重修建武志》载邕州西北至横山寨“七程”,吴儆《邕州化外诸国土借记》载自邕州北部边界经功饶州、婪凤州至横山寨“四百里”(《粤西文载》卷36),《元一统志》说横山寨“东南至本路总管府五百二十里”。关于宋横山寨距邕州的里程,诸书所载相差无几,唯《舆地纪胜》卷106说“十程”,疑系笔误。宋邕州右江道属羁縻州,《太平寰宇记》卷166除思刚州(治今来宾县西迁江,后改迁江县)外有15州;《元丰九域志》卷10…  相似文献   

4.
广西土官制度始于唐,至宋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由于各土官统治地方的地理位置不同,宋朝对各土属地方的政策虽有共同之处,但更重要的是迥异。兹将宋朝与今河池、柳州地区及今百色、南宁地区各土属地方的关系情况概述于后。 (一) 宋人赵升《朝野类要·羁糜》云:“荆广川峡溪洞诸蛮及部落蕃夷受本朝官封而时有进贡者,本朝悉制为羁縻州,盖如汉唐署都护之类也。”宋朝统一广西之初,宋朝对广西各土属地方确是采用了这样的政策和措  相似文献   

5.
自五代未至北宋末,在今湖南省靖县、绥宁县曾设置羁縻诚、徽州,首尾达146年之久。其“溪洞”氏族势力大体北抵宋沅州(治今藏江〕,南达融州(今融水县),东接邵州(治今邵阳)。对诚、徽州及其族源问题,有过若干文章做过考证和讨论,可惜仍有一些不充分和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试图再做努力,以期将这一问题的研究导向深入。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从唐初以来,随着边疆各族的纷纷内附,唐朝廷建立了许多“羁縻府州”。羁縻府州有两种,一种设置在各族、各部落原居住地区,如贞观二十一年(647)在铁勒回纥部设置的瀚海都督府,契苾部设置的榆溪州等等。随着这些羁縻府州的设置,这些地区也就划入了唐王朝的版图;另一种设置在原唐朝边州界  相似文献   

7.
知识荟萃     
黎族住房的进化黎族原始的住房为“干栏”式,是黎族人民历史上普遍采用的形式。对此,我国古籍中记载甚详。如宋人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说:黎族“居处架木两重,上以自居,下以畜牧”。宋人赵汝适在《诸蕃志·海南》条下记载:“屋宇以竹为棚,下居牲畜,人处其上”。明人黄佐在《广东通志》中称:“珠崖人皆巢居  相似文献   

8.
唐太宗灵州之行与漠北羁縻府州的建立艾尚连本文认为,唐太宗抓住薛延陀汗国瓦解,铁勒等族各部落要求内属的有利时机,前往灵州会见数以千计的少数民族代表以示安抚,并将羁縻府州制度首次推行到漠北地区,及时解决了唐朝北疆亟侍解决的民族问题。这是我国历史上处理民族...  相似文献   

9.
古勿洞、勿阳洞、勿恶洞、贡洞及归化州、来安州所在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勿、勿阳、贡洞、勿恶诸洞及归化、来安二州,是宋时在今中越边界地区设置的州洞。对于它们的地望,撰者或因翻检有漏,或因未履其地,迄今出版的方志及辞书。历史地图,不是含糊其词。指非其地,就是直付阙遗,多未得其真实。本文以书载和碑刻材料为依据,结合人文地理情况详予考释,洞其沿革,明其今天的所在,足可弥缝前此之阙。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唐宋时期湘西土家族地区的羁縻政策史学界一些学者认为:土司制度和卫所制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道制”,“道”是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明万历《慈利县志》载:“汉,县邻夷名之日道。惟彼慈阳,逼近獠峒。屏翰靡固,踯躅何妨。”唐宋时期建立的羁縻州县制度可算土司制度的前延。“土司”一词最早见于《文献通考》记载的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王祖道的奏议。关于土家族地区土司制度的形成过程,一般认为形成于唐宋时期的“羁縻州县”,作为制度滥觞于元代,而完善于明朝。永顺、保靖土司把其始祖追溯到五代溪州刺史彭士愁。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土家族简史》明确指出:“大量的历史资料证明彭士愁不是汉人,而  相似文献   

11.
白族史载UFO     
白族史载UFO康东福云南大理州素称“文献名邦”。州内剑川县白族文史典籍相当部分记述了天外怪事。清代《剑川州采访志》一书的天文部分记载:“道光二十三年二月,有白气出剑川西南方,尾渐宽,长八丈许,其形似白绢,‘白绢’不一会变成白色生翅人下落,人觉有异,欲...  相似文献   

12.
文献中的契丹"西楼"一词实际上应来源或借鉴于古突厥语,义为"冬季草场"或"冬窝子",不包含任何表示方位的意义。《辽史》等文献记载的有关契丹"四楼"实际为宋人附会所得,而宋人所谓的"北楼"应为辽代怀州。  相似文献   

13.
羁縻府州制度是唐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维护边疆稳定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通过设置羁縻府州,对边疆少数民族实施管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了中原内地和边疆各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在客观上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 堂乐洞位于湘西上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西郊,寨阳乡政府附近。乘车出城,沿湘川公路溯峒河面上,驰10公里即可达到。此洞古名“小桃花洞”。据清光绪《乾州厅志》记载:堂乐洞“州西四十五里,天然石屋高二三丈,洞外桃花缤纷……”。乾嘉年间,湘黔苗民起义时,吴八月部将杨鼎元率寨阳起义军进洞熬硝、打铁,制造兵器,因而当地苗胞当地苗胞又称它“窟蹁堂乐”。“窟蹁”是“洞”的意思,“堂乐”,是“打铁”的意思,译成汉语为“打铁洞”。为纪念苗民起义军的英雄们,现取苗语定名为“堂乐洞”。  相似文献   

15.
北宋王朝在西北边疆民族分布密集的州、军,大致皆设有质院;在蕃部宗教活跃的州、军的一些著名寺院,由皇帝亲笔赐匾额,号日“御书院”。质院是以监禁蕃部人质为手段,以防范内属蕃部的叛逃;御书院是以笼络番部民心为手段,以期安辑边陲。二院是北宋朝在西北实行的一种恩威并举的民族羁縻政策,终北宋之世,颇见成效。  相似文献   

16.
唐王朝在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居于极东北边地的黑水靺鞨人和西北的室韦人中设立羁縻府州,他们以原始部落的形式与唐廷发生着朝贡关系,并且随着中央王朝民族政策、统治力量的变化,其朝贡频率也随之变化。总体来看,室韦诸部在羁縻府州的形式下与唐王朝保持着频繁的往来朝贡关系,满足了自己特定的经济、政治目的。同时,中央政权对该地区的统治也随之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7.
<正> 宋代承袭唐代对“蛮夷”之地的羁縻政策,“即其部落列置州县”,由部落酋长担任都督、刺史,世代相继,号称羁縻州,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宋朝在湖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大体而言,采取任用土官、以本土之法治本土的羁縻政策,强化对这些地区的统治;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手段,恢拓梅山、南江等地区,促进了这些地区“蛮”族的封建化进程和  相似文献   

18.
(2)古万寨《舆地纪胜》卷106载,古万寨至絮州"四程"。据《宋会要辑稿·蕃夷五之二二》解释,"程无里,但晨发至夜,谓之一程"。人从早至晚步行一天,大约六七十里,一程就是六七十里之数。《舆地纪胜》说永平寨至邕州"十程",《元一统志》载二者相距700里,符合此数。万历《太平府志》卷1《沿革》载古万寨"治今左州",这或可取,因为《太平寰宇记》卷166说左州在邕州西"水路三百里",恰是"四程"的距离。疑宋古万寨治地即在靠于左江的驮卢。《永乐大典》卷8506宁字引《元一统志》载元初古万寨"领州二县三洞十二",其地望基本任今崇左县境…  相似文献   

19.
张先清 《民族学刊》2019,10(1):65-71, 117-120
作为广泛流行于闽台地区及东南亚闽籍华人社会的一部章回体小说,《平闽十八洞》曾经引起包括林语堂、叶国庆、李亦园等文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的集体关注和研究,其背后呈现的是从“古史辨”学派到人类学视角的学术史脉络。《平闽十八洞》这类族群叙事文学,其背后蕴含的是代表中原移民的“汉”与代表越、畲等“非汉”之东南区域原来存在的原住族群历史上竞争与融合的过程,是理解历史上东南地区族群互动关系的重要民族志文本。对这类文本的深度考察,有助于推进东南民族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李新峰 《民族研究》2012,(4):68-76,109
明洪武初,撒里畏兀儿降明。明朝将其分为四部,设为安定卫等几个羁縻卫。目前,学界正根据各卫与各部的对应关系,判断撒里畏兀儿内部的族群划分状况,而对究竟为撒里畏兀儿设立了哪几个卫,各卫如何对应各部,认识仍存疑点。本文重新解读《明实录》对卫所设置的记载,结合明初俞本《纪事录》中的重要记载,提出了新的看法:明初撒里畏兀儿既非《明实录》记载的设安定、阿端两卫,也非现代学界认为的设安定、阿端、曲先三卫,而是设为安定斡端、曲先答林两卫,分别对应阿真、阿端两部和苦先、帖里两部。这个结论说明,现代裕固族的祖先撒里畏兀儿,在明初分为源自于阗和库车的两大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