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价值理念是环境资源法学的核心理论问题,而立法目的是立法者对环境资源法所要追求的价值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表达。环境资源法立法目的的差异实质上是价值理念不同的表现。因此,将环境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对待的环境资源法,其真正目的应该是保持生态系统整体的价值,而不是保护这一整体中某一部分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绿色”民法典的制定——21世纪环境资源法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也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环境资源法学这一新兴学科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得到迅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有幸约请了学界知名的专家学者与崭露头角的新秀 ,就 2 1世纪环境资源法的前沿问题各抒己见。包括 :环境权与环境义务问题 ;新世纪应当重点研究的若干国际资源法问题 ;“绿色”民法典的制定问题 ;WTO与环境法问题 ;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问题 ;公众参与与环境保护问题 ;环境恢复与再生时代和环境立法问题 ;环境法与生态伦理问题等等 ,对于这些问题 ,专家学者们阐述了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观点 ,相信通过这种思想的碰撞 ,会将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3.
4.
环境资源法调整对象历来被认为只调整人与人的关系,这样的观点必然导致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否定。随着环境的恶化,人类的生态伦理哲学从人类中心主义逐渐向生态中心主义过渡,在生态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视野下,环境资源法的调整对象也必然应该有新的发展,就是环境资源不仅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和应该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发展是法本身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已经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多有体现。  相似文献   

5.
环境侵权的类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概念的多重含义决定了环境侵权的复杂性。从受害者的范围、受侵害权益的类型、侵权救济的不同途径及其权利救济依据等角度分析环境侵权的层次,有助于获得对环境侵权的整体性认识。设定环境权并不利于解决因自由享用权利而导致的环境问题,环境义务观则应成为根本解决环境侵权问题并统辖环境法体系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浅论环境侵权诉讼中的原告资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条件不适应处理现代环境侵权案件的要求。根据公民环境权的相关原理,应将公民的环境权益作为一项独立的新型的民事权益而加以私法保护,公民可以据此提起民事诉讼,而不限于其人身、财产权益受到侵害,即扩张环境侵权案件的原告资格。  相似文献   

7.
中国环境资源法的创新与完善首先是理论的革命,没有理论基础的环境资源法不可能是理性的环境资源法。环境资源法的价值追求正是整个环境资源立法的基石和灵魂体现所在,它直接影响着环境立法的取向、基本制度及其实施效果。研究环境法的价值取向是探寻环境资源法创新与完善的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8.
9.
中国现行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起诉条件不适应处理现代日益普遍和复杂的环境侵权案件的要求.根据公民环境权的相关原理及环境侵权的诉因理论,应将环境权作为一项新型独立的民事权利加以私法保护,公民以此提起民事诉讼而不限于人身、财产权益的侵害,从而扩张环境侵权案件中的原告资格,扩大权益损害的救济范围.  相似文献   

10.
自然资源法基本原则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本原则在法的结构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最根本的指导和统帅作用。本文立足于我国自然资源和自然资源法制现状,分析了确立自然资源法基本原则的紧迫性、现实性,全新提出了以正确处理自然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节约之间关系为基本内容,以实现自然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原则体系。  相似文献   

11.
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理念是指合乎自然生态规律、社会经济规律和环境规律的基本观念。它是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中基本理念的概括、提炼和科学抽象,是环境资源法学科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环境资源法学目的、价值、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的反映。主张通过对传统法学基本理念的扩大、深入和重新解释,将当代环境资源法学的一些重要观念纳入到传统法学基本理念之中。环境资源法的基本理念的形成和成熟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它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规律认识的结晶。如下因素对基本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各国环境资源法所确立的重要观点,特别是环境资源法律法规中所确立的指导思想、立法目的、法律原则、基本政策和思想观点;国际环境资源法所确立的指导思想、立法目的、法律原则、基本政策和思想观点;著名环境思想家、理论家和活动家所阐明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观念,特别是著名环境资源法学说所论证和概括的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观念  相似文献   

12.
环境秩序与环境效率——四论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人类的一种理想秩序,包括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环境秩序贯穿始终的要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强调一种内在的、深层的一致性,它不仅要求主体之间互相配合、合作以及利益分配的合理性,还要求主体人与客体自然之间的融洽和合作."人与自然相和谐观"是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环境资源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成果,它建立在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共发展、人与自然双赢的理念上.环境资源法的任务就是建立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秩序,把传统的人与自然对立的发展机制改造成为人与自然双重和谐的发展机制;实现环境与经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环境资源法学所追求的效率和效益包括环境(生态)效率和效益.环境效率(效益)理念表示环境资源法应该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统一,追求最高的环境效率.  相似文献   

13.
资源环境立法的权利本位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统资源利用法律关系属于民商法调整范畴,但是民商法的权利本位价值观在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领域面临着被形式化的困境,其过错责任原则也难以实现应有的作用.引入社会本位价值观,通过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并且在诉讼领域确立无过错责任原则与举证责任倒置,从而有助于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解决好环境资源问题,而环境资源问题解决的地实施.文章探讨了环境资源法律实施的内涵及其价值,分析了影响环境资源法律实施的因素以及深层基础原因,同时提出了要从建立环境法律体系和环境法律机制,配套环境法律实施的外部制度,加强环境法律监督,加强环境法律宣传,提高环境执法水平和司法水平,建立环境资源法律实施的评价标准等方面完善中国环境资源法律实施的制度.  相似文献   

15.
资源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质,要解决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资源环境外在条件之间的矛盾,不仅需要各国内部予以协调,还会涉及国际关系。将国界概念引入环境经济核算框架,可以归纳出资源环境在国际范围流动的三种形式。从环境与经济间关系出发,国际贸易背后所隐含的资源环境国际流量问题最为引人注目。从一国看,与国际贸易进出口及差额相伴随,还存在一个资源环境进出口及其差额问题。要测算资源环境进出口差额,有必要引入投入产出技术。  相似文献   

16.
环境正义与环境安全——二论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环境正义表示环境资源法应该合乎自然,即合乎自然生态规律、社会经济规律和环境规律.环境正义既是将环境资源法学与整个法学联系起来的基本理念,也是将环境安全、环境公平、环境秩序、环境民主、环境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等各种环境资源法学理念有机联系起来的基本理念.从环境正义理念可以推导出环境安全、环境公平、环境秩序、环境民主、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等环境资源法学理念.其中,维护生态安全、环境安全是对环境正义和环境秩序的起码要求.在影响我国安全的诸多因素中,环境安全是一个重要因素,它是其他一切安全的基础条件.环境安全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一个重要观点.生态安全作为一项基本理念,贯穿在环境资源法整个体系之中,其中一个重要体现是有关环境安全或生态安全的专门法律.  相似文献   

17.
青海省特别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与我国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三江源生态环境的恶化不断地拷问着青海的地方环境立法。由于青海是一个资源大省,对资源的地方性保护立法同样不可或缺。本文通过对青海环境与资源的地方立法现状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立法建议,旨在为青海省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公民的程序性环境权——公民在环境事务方面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获得救济的权利是实现实体性环境权的最重要途径。《奥胡斯公约》是迄今为止程序性环境权最完善的条约,从比较法的角度,以该公约为蓝本来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公民程序性环境权的主要不足。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我国公民的程序性环境权:制定专门的环境信息公开法,或者在《环境保护法》中专章规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拓宽公众参与的范围,明确公众参与的程序,重点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建立公民环境知情权和环境参与权的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9.
环境行政权与公民环境权是两种不同属性的权利,它们产生的背景以及价值取向是一致的。环境行政权在环境保护中占主导地位;公民环境权介入到国家环境管理的过程中,成为一项补充性权利,以弥补环境行政权的不足。二者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我国目前建立环境公益政府和公众参与的双轨保护制度对于完善环境立法和改善环境管理,均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