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必须突破客观受动因素的制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译者一方面要对这些客观制约因素有清楚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又要善于在客观中发挥主体性,在制约中发挥能动性,真正做到有思想、有创新,延续原作的生命,搭建文化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人是自然存在物的角度论述了人不但具有能动性,同时还具有受动性.在此基础上他在其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通过对一切旧唯物主义尤其是费尔巴哈和唯心主义的批判,间接地阐明了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基础,能动性是对受动性的反求,人是通过实践实现二者的统一的.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未能认识到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未能真正理解"实践".  相似文献   

3.
“受动性”是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既继承了费尔巴哈的思想,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实践论的改造。在马克思那里,受动性至少包含这样三层意思:有意识的受动性;实践的受动性;社会化的受动性,把受动性理解为受制约性是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的。通过对受动性概念的改造和阐发,马克思既克服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主义,同时也扬弃了黑格尔的理性辩证法。他从人的感性活动出发,将受动性与能动性辨证地统一起来,重新确立了人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4.
异化劳动概念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异化的产生发展及其扬弃并不是一个被动的、自动进行的机械过程,主体能动性在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认识到自身的异化和处境是基础,异化在主体中造成的情感是异化扬弃的主观因素,行动是异化扬弃的最终力量.  相似文献   

5.
6.
受动性是马克思人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既继承了费尔巴哈的思想,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实践论的改造。在马克思那里,受动性不仅意味着人的受制约和受限制,还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它是人的存在的基本特征,能动性发挥的内在基础和落脚点,主体能动性形成和增强的基础,以及自我享受生发的自然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学界囿于受动性所谓的附属化和消极性的解读,而将实践直接等同于主观能动性活动,结果导致了实践活动的人类中心化和实践主体的祛感性化这一现代主义误区.殊不知,受动性与能动性作为实践活动须臾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不但被赋予同等的重要性,而且二者相互之间的互动、协同,在促进自身不断提升的同时,亦成为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理性和感性、人与自然等矛盾的真正解决的谜底,并昭示我们向中国古老的阴阳生命哲学的回归.因此,对受动性概念的彰显无疑具有了重大的时代意义:它不仅开启了之于实践概念的现代性批判之维和感性生命之维,也开启了实践概念研究中的中西马对话之维.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人与自然的辨证统一表现在人对自然的能动改造和受动依赖两个方面。人的能动性表现在人能够以实践、理论和价值评介的方式掌握自然;人的受动性表现在人作为对象性存在物,无法超越自然对人的限制,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成为人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应该像关心自身的有机身体那样爱护自然界这个无机的身体。解决环境问题既要依靠自然科学,也要依靠人的科学。  相似文献   

9.
实践的实质是人与外界物体的对象化活动 ,它表现为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其受动性是指能动性发出时自然物体的性质和规律对象到人自身的一种回报 ,或者说是人对自然物体的性质和规律的认识和掌握 ,因而是能动性的具体实施。由此 ,受动性也就不是被动性。实践的本质是能动性 ,而实践中表现出的被动现象是实践活动所结成的社会形式对实践能动性的压抑和限制 ,这是一种伴随实践而生的异化现象 ,它终究还要被实践的能动性所克服。  相似文献   

10.
论实践的主动性与受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实践活动既有主动性,又有受动性;既受一定条件的限制,又是对这种限制的超越。人的实践活动是主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研究实践的主动性与受动性及其关系,有助于人们正确地理解实践的主体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积极的实践的主体性的活力,防止和避免消极的实践的主体性的发生,把实践的主体性建构在科学的基础上,以保证积极的实践的主体性获得充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实践的主动性与受动性及其关系,不仅在理论上是必要的,而且在现实中也是有价值的。对实践的主动性与受动性及其关系的分析与研究,需要大量的新成果、新事实来丰富和发展。随着实践的主动性与受动性及其关系的深入研究,整个人类的实践的主体性水平将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1.
客观事物的动与静是对立的统一,反映这种辩证关系的动态思维与静态思维也是辩证的统一。因此,我们在写作中常可以灵活运用动静思维,化静为动或化动为静,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恰当的运用动静思维,可以使文章意境更加优美,文笔更富有灵性和艺术魅力。但这更要求我们准确把握事物内部及事物之间的动静关系,善于将我们的主观感情转移到不具人的感情色彩的审美对象中去。  相似文献   

12.
对历史主体的理解 ,不能停留在一般的人的层面上。历史主体是现实的人即“现在”的人。现实的人的历史主体地位 ,是通过建构历史过程而确证的 ;因而现实的人的历史主体性是具有历史性和暂时性的存在。现实的人的历史主体性既在与作为“过去”的历史的关系中得以表现 ,也在与作为“未来”的历史的关系中得到表现 ,失去任何一方面 ,现实的人的历史主体性都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负荷传感功率匹配叶片泵静动态分析与台架试验的基础上,对由该泵所组成的功率匹配小型塑料注射机液压系统进行了现场联机试验和测试,取得了十分可观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4.
汉英语法的发展规律既有相对稳定的静态特征,又有不断发展的动态特征。依靠类推、淘汰、创新和借用,语法不断吸收适合社会思想发展需要的有益成份,不断排除已过时的无益成份,从而一部分语法规则不断简化而另一部分语法规则不断繁化。  相似文献   

15.
海洋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金融危机之后,海洋产业受到较大冲击,海洋产业安全成为不得不关注的议题,也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产业安全理论为视角,通过对海洋产业安全涵义的界定,在分析我国海洋产业发展面临的风险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我国海洋产业安全的动静态影响因子,并据此提出契合我国海洋产业安全状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语言词汇中存在着静态和动态两种不同的形式,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词汇的存在整体。静态和动态存在形式各有自己的特点和功能。从性质角度讲,两者都是交际工具,但静态成分是相对静止的存在,它的交际作用是潜在的;动态成分是人们对静态成分的运用,它能够进入交际,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所以它的交际功能可以发挥出来,变成显性的存在。从功能角度讲,静态形式全面地记录和展示着词汇各个共时阶段的词汇系统状况,动态形式则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运作和推动着词汇的发展。在整个运动和发展的过程中,词汇动态变化中的规范形式、发展形式和临时形式,可以体现出词汇的静态、动态两种形式相互联系和互补的依存关系以及共同促进和发展的状况。在词汇的共时和历时研究中,为了正确地认识词汇问题,就应该将词汇的静态、动态现象结合起来兼顾分析。虽然这是很艰巨的,但必须从点滴做起。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软件服务外包产业静态与动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时间序列协整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利用2000~2009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各项统计数据,从静态和动态效应两方面研究探讨辽宁省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与整体经济的发展关系。结果表明,从静态角度看,辽宁省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对总体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对贸易扩大具有直接的推动效应;从动态角度看,一方面显示软件外包产业对全省产业结构具有间接的调整作用,另一方面,虽然其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相关性较弱,但在吸引外来投资方面依然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8.
艺术创作是一种极复杂、精细的审美创造活动。我国曾一度只片面强调艺术创作的“生活源泉”,而对创作主体的能动性,对于这一创造活动的最终决定意义强调不够,从而妨碍了人们对艺术规律的科学把握。对此,本文拟对艺术创作中主体能动性的重要及其在“变形”与“超越”中的实现,予以理性认识与评析,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阐释文学家、艺术家精神主体性的作用与价值,以利于我们对艺术创造中主体审美意识的内在活动与艺术外化规律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19.
汉英语言大相径庭,二语间的对比研究屡见不鲜,视阈颇为复杂。笔者以二语间的动静思维研究为目的,通过对汉英语言"主流词"的动静表征溯源,得出了中西哲学渊源动静各异的正解。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英、汉两种语言在动态性形容词和静态性形容词的表现形式上的异同进行对比、探讨,以了解两种语言句法形态的规则及特征,无论对英、汉语言的学习还是跨文化交流,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