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民族史学"作为重要的区域史学分支,是与史学发展相始终的."民族主义史学"是在民族主义思想主导下的"民族史学",是适应近代民族国家构建需要而产生的,是"民族史学"发展演变的特殊阶段."民族主义史学"促进了"民族史学"的拓展和深化,但其自身存在的弊端决定了它终将被摒弃.  相似文献   

2.
学界关于"民族"与"族群"概念的争论缘由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全球化,国际学术的跨文化交流,出现本土知识与世界其他知识对接或对话问题;另一步面,由于整个国家及世界话语情境的变化,旧的知识需要批判与反思,新的知识体系需要被重建.汉语的"民族"概念已经固化和内化,不能与"族群"概念随意置换,更要避免在实际应用中对"民族"和"族群"概念进行过度泛化.汉语中强调"民族"概念是为了始终体现国家建构的历史文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通过语义场-词族-词三级词义比较,土家语"女"语义场内"女"词族:ma21ma21tie55"女人"、piu35"女孩"、a21ie55"母亲",与汉语、缅彝语、藏-缅语同源。从亲源关系来看,土家语"女"与缅彝语最接近。其语义演变类型与汉语、藏语等藏-缅语言一致。  相似文献   

4.
关于经典的争论是一个热点话题,但无论如何,概念内涵的界定是谈论此话题的关键,本文试图对"经典"及与经典相关的"文学经典"、"文学经典意识"的概念进行考察、界定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明代的文学复古运动从明初一直持续到明中后期,几乎贯穿整个有明一代,以初期吴越、闽中文人和中后期的前后七子为主要代表。与此相对的是明代的经学,"其学各抒心得,及其弊也肆。空谈臆断,考证必疏。"文学和经学迥然不同的学术研究走向,与"台阁体"影响、陆王心学压倒程朱理学及前代经学研究积弊有关。少数读书人既作为文学家,又作为治经学者,在文学和经学方面分别作出“复古”和“创新”(即“离道”)的创作和研究抉择,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其所处的不同环境造成。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文本,"民间文学"是由文化持有者、文化事项、文化接受者、文化语境和媒介等诸多要素共同动态建构而成的,其意义生发和功能彰显的途径依赖于各要素间的冲突、协商和对话.这使得"民间文学"无时无刻不呈现出变动不居的动态性、多义性和生活性的文本特征,也赋予了理解该文本的多视角性、多维度性的阐释特征.重新阐释"民间文学"文本的内在文化特质和文化意义,以此发掘其内在文化逻辑,这是有效提升"民间文学"课程品位和实现教学改革目标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7.
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到"共生互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各民族共生空间、经济共生态、政治共生态、文化共生态这四个方面讨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共生"思想,提出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础上倡导"共生互补"理念,并作为认识和处理我国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的前瞻性理论话语.  相似文献   

8.
"国家"、"民族"是梁启超"新小说"目光所及的终点,梁启超以"守望家园"的视角来审视小说,将小说作为劝善惩恶的工具,这种视角让小说担负了太多不属于小说的重任并最终压垮了小说。"守望家园"的视角显示了梁启超的现代性,只是这个现代性是启蒙现代性。王国维的文学观摆脱了"一时"、"一地"、"一国"的束缚,而具有了"天下"的广阔视野。"俯瞰苍生"的视角使王国维得以高屋建瓴地洞察人生与小说,不给小说负载道德说教与社会救赎的重任,使得小说全面、真实地创造世界。"俯瞰苍生"的视角无疑具有反抗传统的现代性特质。从"劝善惩恶"到展示真实世界,显示了小说评论与创作的现代性历程。  相似文献   

9.
国内"剩女"现象日益凸显,"剩女"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一个庞大的队伍和社会现象,一经媒体介入立即引发民众与学者的广泛思考.以"剩女"现象作为一种分析范例,从帕森斯社会行动模式建构理论出发,探究女性模式在分析女性行动中的特殊功效,用模式变量来探究"剩女"问题,诠释各种婚姻家庭制度、女性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揭示"剩女"这种女性突生现象的逻辑演绎与行为变迁,寻觅"剩女"角色选择的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10.
都市"非遗"(论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皆以"非遗"简称)保护已成为当代"非遗"研究的又一重要领域,它所涉及的传统保护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又遭遇到都市化的新挑战,因此,关注并讨论都市"非遗"保护的观念与策略,是当下"非遗"研究的一大要务。论文以武汉"非遗"保护为例,提出层级规划的概念,思考武汉的空间特质,其空间的汇通性杂糅于融和的历史性之上,构成了武汉"非遗"的"包容品格",这种品格将武汉演绎为知音琴台、黄鹤仙境、木兰故里。三大传说的文化想像,代表了武汉"非遗"的典型特色,也决定了武汉"非遗"保护的层级规划战略,进而揭示出都市"非遗"的保护观念为生态和谐,保护策略则以"非遗"浸润都市生活,让都市人具有日常幸福感。  相似文献   

11.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2.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3.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4.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 5 0年代以后 ,中国军事后勤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传统粮台体制向近代粮台体制的转变是中国军事后勤变革的集中表现。曾国藩在创立近代勇营兵制的同时 ,对传统的粮台体制也进行了相应地改造 ,建立了勇营兵制下的近代粮台体制。本文通过考察近代粮台的产生背景、特点及兴衰历程 ,试图揭示晚清战时后勤体制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兴”在“意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力求正确地、历史地把握“意境”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厚诗学内涵。“兴”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景交融、不尽之意、形象思维的特征以及佛教中“境”的介入,最终导致“意境”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7.
文化传统既是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成果和积淀 ,又是该民族持续发展的背景和基础 ,因此 ,对少数民族社会未来发展充任着文化动力和文化制约的双重角色。本文从中国族群民间的创世神话、英雄神话、爱情神话、生产神话入手 ,探讨了我国多民族文化的本源与共振 ,以及由共振导致的文化趋合态势 ,进而说明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吸纳和民族性自强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意识条件 ,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的辉煌同样取决于文化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再塑造。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9.
"兴"恰好是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最具深远影响和意义的范畴,也是<诗经>的本质.对<诗经>的诠释基本方式就在于"讽诵涵泳","叶韵理论"的应用就有利于"讽诵涵泳"的落实 .朱熹美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的创造性转进与拓展.  相似文献   

20.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