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夔,《山海经·大荒东经》有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夔既是神话传说中的怪兽,又相传是舜(一说尧)的乐正,《尚书·尧典》、《帝王世纪》均有载.《吕氏春秋》上记其亦有“一足”的传说。载云:“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太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生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孔子不相信夔是一足,他把“夔一足”解释为“有一而足”,其实属附会。我们知道:足古代与止相通。例如“正”字,《说文》曰:“从一,一目止,”《说文》:“(?)古文正,从一足,足亦止也。”(《说文·正部》)止是趾的古字,(甲骨文写作:“(?)”。)足的象形,(小篆写作:“(?)”)《说文》曰:“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从资本理论视域出发,高度重视“历史形成的需要”代替“自然的需要”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于资本实现的重要意义.马克思指出在资本的价值增殖意义上,资本以“历史形成的需要”为中介,不仅发挥着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且发挥着扭曲人的正常需要的消极作用.在现代社会资本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历史形成的需要”被定型为“欲求”,欲求从根基上瓦解了“需要”的客观化、普遍化、同一化和有限化的发生逻辑,代之以“想要”的主观化、特殊化、差别化和无限化的发生逻辑,在此基础上,信用制度等一系列手段被资本用来克服商品向流通过程“跳跃的惊险”,并成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自我调整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历史的神话往往是被历史的书写者有意或无意缔造的,人们一旦接受了神话化的历史,便不再对神话以外的书写感兴趣,对已浮出水面的新鲜史料也视而不见.被许许多多部文学史约定俗成书写出来的"五四",并不一定就是历史的"五四".历史呈现出的多元复杂相貌的"五四",也许因为书写者习用非第一手资料,甚或因为意识形态化的缘故,在文学史中编排成了单色调的统一面孔.几乎任何一部文学史书写出来的"五四",都是出自同一模具的产物,近乎千部一面.尽管时至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但有关"五四"诸多历史的细枝末节仍被文学史遮蔽了,与之相关的许多人与事和因果的逻辑关系常常呈现出史料不足的简单,学术结论也往往显出缺乏实证的草率甚至武断.我们对真正读懂"五四"还有不小的距离.  相似文献   

4.
科学理性是科学与理性的天然契合.科学与理性的结合是在方法论层面上的强强联合,是在共融互通的层面上进行内涵的扩大.科学理性衍生的基本点在于求真务实,在于怀疑、假设后由归纳演绎出的求证结果.科学理性继承了科学求真尚实性、客观实在性、逻辑抽象性的特点,也继承了理性作为“技术”、“技能”的特点,作为“道德自律”的工具,作为逻辑思考能力的特点和始终游走在文化层面的方法论意义.在科学与理性概念的融合和特点的对接中,科学的理性,或者叫做理性的科学就产生了  相似文献   

5.
当今科学哲学的两大走向(自然主义化和社会学化)都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相对主义的困境,而在国际学界颇具影响力的弗里德曼的理性动力学则指出了一条走出困境的途径.他在扬弃康德的先天构成性原理、重构逻辑经验主义以及批判蒯因的整体论和库恩的范式理论基础上,创立了以“经验定律、相对先天、哲学元框架”为逻辑结构的理性动力学.通过反思和批判,作为“哲学元框架”的“哲学反思”应修订为“哲学反思一哲学借鉴—哲学分析”.理性动力学及其反思不但带来了对科学哲学本身的新理解,而且为科学哲学研究走出相对主义的困境提供了一条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神话学百年来的学术脉络中,始终伴随着“中国神话不成体系”的疑问和缺憾。这种因西学舶来而产生的文化观念错位,直到袁珂等人进行神话书写才得以部分纠偏。无论是研究者对“神话历史化”问题的解析,还是神话书写者的谱系化写作实践,都体现出将西方神话学本土化的努力。但真正意义上完成观念转变的,是技术迭代之后数字媒介的内容创作者们。在以抖音短视频为代表的神话系列创作中,中国神话内蕴的叙述魅力被激活。在新语境中,西方神话须有“神谱”的刻板面孔被解构,数字媒介的“文化之谱”被构筑起来。  相似文献   

7.
胡绪明 《兰州学刊》2007,(12):12-14,11
《启蒙辩证法》指证了启蒙理性囿于自身蕴含的抽象的同一性原则,从而使得作为神话"祛魅"之进步观念的启蒙理性倒退为神话的启蒙逻辑的"二律背反",其结果导致了启蒙理性的"滥觞":启蒙理性成为非理性.《否定辩证法》旨在以概念的非同一性消解启蒙逻辑的"二律背反"困境,洞穿了启蒙理性抽象的同一性原则作为传统形而上学统治权力之秘密.《否定辩证法》是对《启蒙辩证法》之真正的逻辑承续,这种逻辑关联在本质上提示为启蒙逻辑的"二律背反"与形而上学统治权力之间的共谋关系,而其哲学根基就奠基于抽象的同一性原则.  相似文献   

8.
通过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对“等级”的相关论述阐明了“等级”概念的具体含义。黑格尔在精神发展内在逻辑的结构框架下论述了等级理论,展现出理性的机巧。市民社会孕育分化出来的殊多等级由于在理念和现实上的缺陷,必须被纳入政治国家这一更高阶段,实现现实的自由。逻辑和现实的距离终未使伟大人物黑格尔的社会政治理想现实化。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世界政治局势的起伏,“民主社会主义”被说成了一种神话,以至于在一些原来由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也转而挂出“民主社会主义”的牌号。这就提出了一个需要认真回答的问题——如何从历史与现实提供的经验来认识“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怎样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划清同“民主社会主义”的界限?本文所论,就是还这一神话于现实。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的文学与文化思潮在深层哲学精神上表现为对启蒙理性的批判性反思,揭示从神话中解放出来但最终又回归神话的“启蒙辩证法”成为这一文化/审美思潮的现代性动力;而世纪之交至21世纪初的文学思潮则将这种对启蒙的矫治及对理性的反拨,再度推向了从解放到神话的自我异化之途,演绎出一种可称为“欲望辩证法”的文化/审美逻辑。从“启蒙辩证法”到“欲望辩证法”,既反映了90年代以来文学转型与文化动力的复杂性与逻辑必然性,也体现出这一时期文化精神式微的内在症结。  相似文献   

11.
2012年1月中旬至3月中旬,由IT人士“麦田”的博客文章《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引发了以网络为平台,以博客和微博为基本形式破解媒体塑造为“文学天才”、“当代鲁迅”、“意见领袖”的“韩寒神话”的网络运动.笔者认为,这次韩寒神话被质疑和破解,有两重意义:(1)它是批评理性对以微博为基本载体的网络公共文化的正面介入,是微博和博客自媒体从非理性的娱乐交往走向理性交往的一个转折点;(2)它对一个长迭13年的“人造神话”的破解,标志着在20世纪90年代被中断的当代中国理性启蒙的重续.本文的主旨,不是论证“韩寒作品代笔”,而是在阅览以网络为主要栽体的公共媒体发布的可靠资料和举证的基础上,对“韩寒神话”做一个文化背景的梳理.本文的主题是试图揭示:当代中国文化在过去13年中,为什么会产生这个在常态社会中不可能产生的“韩寒神话”.  相似文献   

12.
论神话历史化思潮赵沛霖就对神话和神话思想发展的深刻而巨大的影响而言,可以肯定地说,我国神话思想史上任何一种思潮都不可能与神话历史化相比拟。然而,中国神话思想史上的这个头等重要的大事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始终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五四”以后才被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13.
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恩思特·卡西尔曾经说过:“在人类文化的所有现象中,神话和宗教是最难相容于纯粹逻辑分析的了。神话乍一看似乎只是一团混饨——一大准不定型的语无伦次的概念。要寻找这些观念的‘理由’似乎是徒劳无益枉费心机的。如果说神话有什么特性的话,那就是:它是‘莫名其妙的’。”①的确,上古神话是人类蒙昧时代混饨初开之际的思维火花的迸射,对于文明时代的逻辑理性来说,它是荒诞的、缺乏理性的、无逻辑的。那么,在这“不可理喻”的背后是否有“理”可循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神话乃是人类心灵历程的特殊阶段的必…  相似文献   

14.
朱丁 《人文杂志》2001,(5):135-138
本文从殷周宗教信仰的变迁入手并以几则具体神话为例,探讨了上古神话发生历史化现象的契机.本文认为,周人对殷人在宗教上的改革,使上古神话资料在整合的过程中过早地被赋予了社会历史意识和伦理色彩,于是在还未来得及形成首尾一际的神系时,就参与到历史化、古史化的伦理运动中.  相似文献   

15.
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的逻辑结局就是“上帝”的死亡.施蒂纳的“唯一者”、费尔巴哈的“类”、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能被理解为“上帝之死”后的产物吗?本文认为,某种意义上都不能.因为作为“超感性世界”、“精神世界”意义上的“上帝”无法死亡,超越性内在于“人”之中,关键是如何把它“现实化”.  相似文献   

16.
赵海瑞 《北方论丛》2015,(2):148-152
“经济新常态”一提出就引起了普遍关注,但只有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高度,才能看到这一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中国化的时代表达。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现实是历史的出发点,落脚到世俗世界的世俗结构和世俗存在,这就是“经济”这一现实之根;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现代社会“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的流变特质,“新”是对基于“人类发展历史时间空间坐标”之辩证思维方法的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成历史”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性,“常态”是在“流变世界寻求确定性”之马克思独特“历史理性”方法的自觉运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地抓住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和内核,并且进行时代化中国化通俗化的语言范式转换,因此,“经济新常态”由于具有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深刻蕴含而高屋建瓴。  相似文献   

17.
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主持的这组笔谈 ,是关于作为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的重要论著《辩证理性批判》第一卷的文本研究成果。在国内学界 ,萨特主要是作为文学家和存在主义哲学家 (195 0年以前作为法国存在主义学者的“第一个萨特”)而被解读的 ,人们几乎完全忽略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萨特 (撰写《辩证理性批判》时的“第二个萨特”)。笔谈讨论了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思想转变的特定历史语境 ,并分别讨论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中一批最重要的学术范畴 ,如作为萨特对所谓辩证理性的独特定位、作为他的存在哲学个人本体论关键的谋划概念、历史进程中的总体性与总体化、构成的辩证法与被构成的辩证法的关系 ,等等。此组笔谈为国内第一次系统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萨特的重要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8.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并不等同于逻辑与历史的完全一致,而是内含逻辑与历史的辩证关系.这就必然涉及逻辑与历史何者优先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马克思反对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观点,批判蒲鲁东主义逻辑先于历史的形而上学错误,并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论证了历史优先于逻辑的观点.习近平“四史”重要论述确证了马克思的历史优先原则,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此,应坚持历史优先原则,开展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我们既要从“四史”中汲取知识材料和价值养分,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进而指导具体的意识形态实践,也要从“四史”的群体宣传、社会传播和代际传承着手,致力于解决理论性与感染力的矛盾问题,寻求历史性突破.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语言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语言学转向” 本世纪初,西方哲学历经了“语言学转向”,它作为“认识论转向”的逻辑结果本质上是一种哲学主题的转换。 众所周知,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经历了一场“认识论转向”,而康德雄心勃勃的“纯粹理性批判”正是以宣称对人类“知识”,“理性”作了彻底的“批判”考察从而完成了这一转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的思路:一是让“人性”成为人的认知可能的基础,一是“理性”成为人的认知可能的根据。这两个思路的逻辑结果最终使“纯粹理性批判”转变为文化批判与语言批判。 按照第一个思路,康德把抽象的“我思”、“先验的自我规定为“人性”,把一种逻辑学的人当作人的认知可能的基础,因而认识论被归结为解答“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这样,一方面,“人性”被抽象化、逻辑化了,脱离了与人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性的断裂和消费主义的莅临,文化价值谱系与人文话语范式陷入解构的困境,现代性文化所坚守的启蒙理性、艺术自律、人文神话、审美超越、历史总体性等元话语,在后现代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下不再合法,代之以后现代主义的世俗化、多元化、浅表化、文艺消费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碎片化等.现代性以来的文学话语范式也随着文学共同体的解散、"文学场"的"他律化"和文学实践的消费化而面临阐释的焦虑,甚至失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