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格奥尔格·齐美尔的著作常被英语国家归为正统社会学范畴,J.伍德在其社会学百科全书中这样评价齐美尔:“他是‘正统’社会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们认为齐美尔作为一个社会学家,为分析诸如“双重事物、三重事物和多重事物”,“吝啬鬼、陌生人和穷人”,“竞争,友善和冲突”这些社会形态奠定了基础,这种观念一直主宰着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对齐美尔观点及著作的接受。除极少数以外,英美国家的社会学教科书对齐美尔的著作只当作一般的参考书或作为介绍冲  相似文献   

2.
一、对我国社会学从挂牌阶段到初创阶段的简要回顾。从1979年提出要在复旦大学建立社会学系至今,已有七、八年了。社会学恢复名誉后。全国第一个招收社会学本科生的高校,是上海大学文学院(当时系复旦大学分校),以后南开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相继招收本科生。今天,复旦开办这个社会学研究生课程班,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目前,我国社会学进入一个新的初创阶段,过去是挂牌阶段,由于社会学从1952年被取消后,社会学的牌子被打烂了。1957年一大批搞社会学的人被打成右派。我本人被打成右派的“罪状”之—,就是为恢复社会学说过几句话。1979年以后,社会  相似文献   

3.
清末鸦片战争(1840年)以前至戊戍(1898年)前后,种种两方思想、学术一古脑儿传入中国的初期,政治学、经济学与一般新的哲学思想开始萌芽。社会学一科虽尚未被具体引进,但在当时学者们论改良、言新学的著述中,及在社会哲学理论中,都已可以找到一些线索。“社会学”这一学科已被注意并得到论述。固然,在实际上中国古代几乎所有哲学都讨论社会人事问题。正如章太炎所说:“易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倾向,就是人们所说的“新维贝尔范型”的思想方式。这种范型把不管什么样的社会现象都看作是集合个体行动的产物。由于这种范型的应用,新近产生了一些高明的理论,这些理论是符合在社会学领域中研究发展与现代化、社会流动与分层、社会运动与集体暴力和意识形态分析等现象的严格的科学要求的。这种思想方式既同“新迪尔凯姆范型”相对立,也同“解释社会学”范型相对立。由于社会学的产品名目繁多,所以社会学往往被看成是一门遵循特异规律的学科、被看成只是一种在社会哲学与科学问进行调解的思想方式时,才属于科学的方法论范畴的学科。尽管这种怀疑主义观点包含着某种真理,但我认为,对社会学的产品还是应该持批判的或者说现实主义的态度,也就是要鉴别和区别现在贴有“社会学”标签的各种主要类型的产品。  相似文献   

5.
《费孝通和革命中国的社会学》一书既是今日中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的传记,又是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记录。该书从费孝通年轻时在苏州的经历起,一直写到他在1957年由于倡导社会学的重新制度化而被剥夺了其颇有影响的地位。书中追溯了这一“热情奔放的”人物的思想变化:他在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是一位不问政治但颇有进取心的学者,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日本侵华和中国国内战争时期),也被卷入中国的政治。五十年代,费孝通成为一名献身于社会科学的斗士,并使自己成了不受政府宠爱的人。通过分析费孝通在上述不同时期的作品,阿库什评述了费的社会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社会学,常使我困感的是她的遭遇。她,曾在资本主义国家,被视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东西而遭到歧视,乃至一度禁止;她,曾在国民党蒋介石统治时期一度被废止、被排斥、被打击;她,也曾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当作资产阶级思想而被取消,又曾在“左”倾思想统治时期被批判。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她现在已在世界范围内相对发展壮大了。在西方世界,她已成为仅次于经济学的第二大社会科学学科;在我国自1979年重建后也已取得了相对的发展,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一定的功效。但是我不时地感到作为社会学的学习者与研究者的孤独,以及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孤独,特别是在当今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过程中,这种孤独感更是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但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背景下,社会学的实证研究作为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有效方法被引进和应用。学者们围绕北京展开了大量的社会调查研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学学科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项葵 《社会》1989,(12)
一、对社会学“价值中立”方法论思想的思考关于社会学认识的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方法论之争的一大焦点。其中一个具体的方面就是,我们在认识社会现象及其本质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个“价值中立”的观念。我以为,能否回答这个问题以及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不仅取决于我们究竟站在哪个立场,现象学派的还是实证主义的,更主要的在于我们是如何看待这种立场本身的分歧的。应该说,“价值中立”是一个十分诱人的概念,在马克斯·韦伯的理论中,它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方  相似文献   

9.
由陆立德和郑本法合著的《旅游与社会》一书,被列入著名社会学家王康主编的“社会学丛书”中,最近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旅游与社会》一书,是我国第一本旅游社会学专著旅游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研究旅游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作者在这本书中,从社会变迁与旅游、社会文化与旅游、社会交往与旅游、社会人口与旅游、闲暇时间与旅游等几个侧面,揭示了旅游与社会的内在联系;并  相似文献   

10.
尽管当代迅速的“全球化”观点几乎已表现在了社会与经济的方方面面,但语言界限仍然是思想传播的故障和缺陷,因此我的某些社会学观点能被译成中文,我感到极为荣幸。  相似文献   

11.
刘玉照 《社会》2005,(6):62
2005年10月22~26日,以“倡导专业规范、培养研究队伍、打造学术共同体”为宗旨的第二届“组织社会学实证研究工作坊”在上海大学新校区召开。此次“工作坊”由上海大学社会学系、香港科技大学组织管理系、上海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以及美国杜克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国内外30多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20多名资深专家、40多名青年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此次“工作坊”秉承2004年10月在中山大学举办的第一届“转型…  相似文献   

12.
读者的指点     
《社会》1985,(2)
1984年最后一期《社会》到手,我心里高兴极了,正如“编者的想法”所说:“本刊已开始改版”。确实,从封面到正文的安排都有了自己的特色,有几个栏目办得很好,例如“未来社会学家”、“社会学论文库”、“来自社会的报告”等等。我国社会学曾中断近三十年,前辈大多年事已高,而后辈还没有崛起。贵刊是我国目前唯一公开发行的社会学杂志,应该有义务和责任培养扶植未来的社会学工作者,振兴中国的社会学。我看也确实在尽力这样去做,希望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做下去。从总共17期来看,贵刊在从“杂”中逐渐趋向  相似文献   

13.
《社会》1981,(1)
《社会》(社会学丛刊)出版了,这是值得庆贺的事情。我相信,它一定会推动社会学研究工作的迅速开展。我多年来从事报刊编辑工作,同社会学有着“不解之缘”。不过这种缘分仅仅是一种“遥远的爱”,似乎可望而不可及。因之也就更加深了向往之情。报刊要适应读者需要,先要知道读者需  相似文献   

14.
我和社会学     
1936年春 ,我到了日本 ,这年9月考入日本大学经济科 ,后来进入社会科专修班 ,师从园谷宏先生学习社会学 ,我和社会学的关系 ,可以说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我原来准备是学经济学的 ,后来为什么转学社会学呢?首先是因为我原来的主要兴趣是搞文学创作 ,我想学点儿社会学专业知识 ,以便从中得到观察、分析、描写和反映社会生活的理论导引。其次 ,我来日本的真正兴趣并不是“为读书而读书”的 ,而在于从事“政治避难”。当时的中国面临的是严重的内忧外患的局面 ,救亡图存意识可以说是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共识。我来日本以前 ,就因为积极…  相似文献   

15.
由天津市社会学学会、江苏省社会学学会、江苏省社科院咨询部、徐州市社会学学会(筹)联合举办的社会学基础理论讲习班于五月二十日在徐州市开学。讲习班历时二十天,主要课程有《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社会调查方法》几门主要课程,并开设“经济社会学的几个问题”、“关于人口理论问题”、“社会学与现代化”、“应用社会学在国外”、“家庭、婚姻、恋爱问题”、“社会学与民政问题”、  相似文献   

16.
如何看待社会学中非马列思主义学术传统和学派的问题。是我国社会学自取消之日到恢复之时始终面临的一个尖锐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应当与看待社会学中马克思主义学术传统和学派的根本态度一样,也必须坚持科学取向。为此,需要“进入”、“化出”和“超越”。客观地看,社会学中的非马克思主义学派固然有其偏离科学真理的一面,但  相似文献   

17.
朱希峰 《社会工作》2008,(11):37-38
2008年是清明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第一年。受“清明正日上坟”这一传统祭扫观念的影响,清明时节上海的各个殡葬服务场所迎来了史无前例的祭扫高峰。为了应对这波“扫墓大军”,改革殡葬习俗,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丧葬礼仪,实现“安全、有序、文明、科学”的祭扫工作,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积极响应政府有关部门的号召,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日前,在美国耶鲁大学社会学系戴慧思副教授那里看到了她订阅的《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由于邮程费时,我见到的最新一期是1983年第一期。我想就刊载在该期的王胜泉同志所写《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是如何使用“社会学”名称的》一文提点看法。这篇文章引用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五处,想用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是“使用‘社会学’名称的”。但细读引文,五处引文中的四处仅仅提到了孔德的名字,根本没有提到“社会学”的名称,更谈不上如何使用。只有一处引文,即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一书序言的最后一段话,中译本是这样的:“因此,我们先发表这部论战性的著作,再各自分头在自己的著作里叙述自己肯定的观点,以及对现代哲学和社会学的肯定的见解。”这是王胜泉同志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使用‘社会学’名称的”唯一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这段话,过去我在国内时就  相似文献   

19.
吴铎,我国知名的社会学教授,195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1979年我国社会学开始重建时从事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上作,是上海重建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现任中国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福利研究会和上海市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编委。吴锋教授长期在高等学校从事大学生、研究生的社会学教学和科学研究,注重社会学人才的培养和理论探讨。已出版的主要学术著作有《简明社会学》、《“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书札记》以及合著的《劳动社会学知识》、《教育和社会》等书,还主编了《上海社会的现状与趋势》、《都市社会学》丛书,参加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的编委工作等。他的一系列著述积极倡导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吴铎教授十分重视社会学的应用,他与上海市有关社会工作单位有着密切的关系,积极推进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的结合。前不久,本刊记者就此专程对吴铎教授作了采访。  相似文献   

20.
记者:庞先生,您是国内社会学界公认的社会学恢复研究以后第一位开设、讲授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学者,长期以来,您一直在社会学教学第一线辛勤耕耘,请您谈一下这些年来您的感受,好吗? 庞树奇:我似乎没有在贵刊上大谈“感受”的资格。我倒很希望跟你相互探讨和交流一些思想和看法,进行一次对话。记者:但愿我具有这样一种对话的能力。我所感兴趣的第一个问题是社会学恢复之初,当时您对中国社会学和它的前途以及您对您自己有着一种怎样的把握? 庞树奇:社会学恢复已有十二年了,这些年来,我既做教师,又做学生。确切地说是半个教师、半个学生。我教的第一个班级共有28个人,加上我这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