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部制改革是当前行政体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所谓大部制,简单地说,就是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将职能相对接近的部门进行横向合并,从而拓宽管理幅度。在大部制的改革中,检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成效,既要看政府机构调整是否科学合理,更要看政府职能是否真正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了。所以,应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其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2.
转变政府职能,推进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转型,必须直面和消除部门利益对构建责任型、服务型政府的阻碍.由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操作实施主体是政府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必然要与部门利益产生剧烈冲突.消除部门利益对政府职能转变的影响必须改革公务员分配体制、精简政府机构、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行政权力的网上透明运行和加快培育社会中介组织.  相似文献   

3.
大部门体制的兴起是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民主政治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与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大部制的有效运作受到市场发育程度、政治体制和法律秩序、协调机制、监管体系以及非政府组织发展等众多因素的复杂影响与制约.就当下中国而言,大部制改革必须坚守政府的公共性;注重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相关机制与制度建设以及触动地方政府改革等.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行政组织结构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化行政组织结构对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能及促进行政组织法的完善等具有重要意义。优化行政组织结构,应当从行政组织的三维结构入手,以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和精简、统一、效能为判定标准,扩大横向管理幅度,缩小省级行政区划;减少行政层级,推行省直管县;合理调整机构设置,控制行政组织规模;避免部门林立,实行大部制;防止大部专权,按照行政决策、执行和监督三分原则设置行政机构;打破职责同构,整合条块管理以建立伙伴关系。这些改革措施需要协同配套、同步推进并有相应的法制保障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正在进行的新一轮政府机构的大部制改革,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规范政府机构设置,建立"效率型政府";实施绩效考核与问责制,建立"责任型政府"。探索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政府职能转变是近年来行政体制改革、行政机构改革的中心话题。政府职能转变标示着政府机构改革由表面层次的单纯机构精简裁并发展到较深层次的机制转换的改革思路,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必须遵循这一指导思想进行。笔者以为,政府职能转变可以分解为若干层面,并不是所有的层面都直接对即将进行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起同等重要作用。其中有些是地方政府已经基本解决的问题,有些是地方政府目前条件还不足以解决的问题,而有些则是时下地方政府亟待解决的眉睫问题。本文拟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层面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即将进行的改革提供一个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现今中国高、尖、细 "金字塔"型行政级层次使得地方政府职能定位不清,政府职能转变迟迟不能到位;增加行政成本、降低行政效率、极大地影响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成效!要顺利、有效地推进地方政府管理体制创新,行政区划体制的改革,尤其是行政级次的优化设计势在必然!减少中间层次,扩大管理幅度,构建扁平化地方行政级次是我国地方行政级次改革的根本方向.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与其他改革措施协同配合,共同推进;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避免"形式上"的扁平化.  相似文献   

8.
以广义的行政体制改革为视角,评价了行政体制的作用及弊端,并提出了要全面开创行政体制改革新局面,应进一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大部制改革;保持合理政府规模,建设节约型政府;减少行政层级,调整行政区划;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使行政体制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机构改革要按照"适应、创新、借鉴、规范"的总体思路,解决五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即合理调整中央和西部地方政府之间的权限划分,扩大政府机构在西部大开发中的自主权;科学设置和调整行政区划和行政建制,适应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需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加大政府机构调整和精简的力度;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大胆探索西部开发中的行政体制和机构创新;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加强行政机构改革法制化探索,建构现代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10.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的"行政三分制",是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探索政治体制改革的有益尝试.其推行是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技术维度向政治维度转变的促进,是对决策民主、执行高效和监督有力的政府体制建设的促进,是政治文明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4.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7.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8.
19.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20.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