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经济体制改革后,传统的单一国家积累体制已被冲破,积累主体呈现多元化倾向,相应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国家财攻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有所下降,国民收入中的增量大部分留归了企业与个人。这种国民收入分配与积累主体构成的变化,我们认为是适当的。但是,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国家与作为生产资料非所有者的公众之间在积累与消费问题上却存在着利益矛盾,具  相似文献   

2.
<正> 在社会主义社会历史阶段中,客观地存在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二重性。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二重性,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两个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第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第一重性的内涵,即不断满足全体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建立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劳动者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他们既是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又是联合起来使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集体劳动者,劳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参与市场交易的行为主体和财政收入分配的行为主体都必然是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的主体。也就是说,国家以生产资料所有者和宏观计划调控者的身分,通过税收和利润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所形成的财政收入由国家统一支配,这已成为人们所共识的国民收入分配主体;企业以法人财产所有者和生产经营者的身分,在市场交易的竞争中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所形成的企业收入再通过市场交易来满足生产经营实体的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的需要,这是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中绝对不能缺少的分配主体;劳动者个人以劳动力的所有者或生产资料的占有者或资本的投资者的身分,通过自己的劳动,以市场交易的行为主体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所形成的个人收入,再通过市场交  相似文献   

4.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是由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共同决定的。在居民的总收入中,劳动收入是由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共同决定的;资本收入由按资分配决定,按资分配的存在使资本所有者有动力进行资本积累从而使下岗和失业问题得以解决,进而增加劳动收入;经营收入由按企业家才能分配决定,这种分配方式的存在使企业家有动力更多更有效地组织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生产,从而促进其他分配方式作用范围的扩大。  相似文献   

5.
当前关于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研究和主张,大多集中在分配环节,在抑制"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上难见实效。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分配的形式和分配的结果。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本质上是同一种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所有制关系,从而也决定着分配关系。财产的占有方式及多寡与分配方式及财富的增殖有着密切关系。马克思对萨伊、拉萨尔、李嘉图等人的形形色色的分配理论的批判,对于我国现阶段探索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路径、更加科学有效地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阶级与社会控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从社会的生产关系入手。当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脱离、产品不再是集体分配时,社会便划分成对抗性的阶级。由于各不相同的生产方式可以共同存在于一种社会形态中,也就象征着具有阶级的复杂性。由于人们假定对抗性的阶级对生产资料的使用和产品的分配各自具有完全对立的利益,昕以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住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居民关于收入分配的公平感及其与主客观因素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描述。结论显示,对不同收入来源的公平性评价与总体收入分配公平感之间通常具有较强的关联性;而这些公平性评价与个人年龄、教育程度以及收入水平之间也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从总体收入分配公平性评价的回归分析中可推论,总体收入分配公平感较低可能源于实际收入决定机制与人们公正观念之间的背离。  相似文献   

8.
商品生产条件下的按劳分配是我国工资制度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问题。本文拟从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与我国的实践出发,对这一问题试作探讨。 (一) 众所周知,科学的按劳分配理论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和《资本论》的某些篇章中,明确指出,代替生产资料私人所有者之间商品交换的,是产品(消费品)由联合的生产者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仅仅根据个人提供的劳动量直接进行分配。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收入分配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个人收入分配机制在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两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两者之间保持均衡。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决定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收入分配结果要体现生产要素所有者的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生产要素由不同的所有者投入 ,因此必须按生产要素进行收入分配 ,而按劳分配则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种表现形式。为了实现社会公平目标 ,需要建立对按要素分配结果进行调整的收入再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最低工资制度与初次分配中的公正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从理论上探索收入分配制度,体现社会公平原则,按照初次分配的公正性原则与相关调研资料,分析了中国收入分配中差距过大,贫富悬殊等严重分配不公的根源。分析认为:其根源是GDP分配中劳动者收入偏低,资本所有者的回报偏高的畸形分配格局所致。同时认为: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原则发生异化的情况下,着力解决初次分配中的公平问题尤为迫切,在现阶段主要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使以往GDP分配中劳动者收入偏低、资本所有者的回报偏高的畸形格局得到矫正,逐步完善最低工资制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相似文献   

11.
商品是用来交换和出卖的劳动产品,商品生产就是以交换和出卖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生产。商品和商品生产的产生要有两个条件:第一,社会分工;第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因为社会分工,人们需要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人们需要经过买卖来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商品体现着不同所有者相互交换劳动产品的经济关系,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历史范畴。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出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私有制,才开始产生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经过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末期,从商品生产中产  相似文献   

12.
企业经营的对象是企业的财产,生产资料所有者对这个财产拥有所有权,同时就拥有经营权,并承担经营后果责任即盈亏责任。当生产资料所有者有条件直接行使经营权时,他应该为经营后果承担全部责任,叫无限责任。当生产资料所有者没有条件直接行使经营权时,他们对经营活动的干预程度受到客观的限制,根据权责对等原则,他们承担的经营后果责任也应有限。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责任特点决定企业责任特点,我国的企业在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权责安排方面和企业责任特点方面都存在大量问题。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一个博弈分析 ,阐明了国有企业的有效收入分配必须同时满足资产所有者和劳动者的参与约束。以此为基础展开生产与分配的互动关系分析 ,并指出了这是国有企业实行有效收入分配的一条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4.
个人收入分配机制在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两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两者之间保持均衡。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决定个人收入分配方式,收入分配结果要体现生产要素所有着的利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由不同的所有者投入,因此必须按生产要素进行收入分配。而按劳分配则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种表现形式,为了实现社会公平目标,需要建立对按要素分配结果进行调整的收入再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5.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是否是商品,在一个时期来就存在着争论。它涉及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需要分清是非。一、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并非“一无所有”劳动力并不是在任何社会经济条件下都会变成商品的。劳动力变成商品成为买卖对象,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处置自己的劳动力,把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二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是没有物质生产资料,自由得“一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理论中,按劳分配和商品生产、商品交换是截然不同的经济范畴,它们体现的经济关系也是截然不同的。按劳分配体现的是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之间等量地交换社会劳动的关系;而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体现的是生产资料的不同所有者之间等量地交换社会必要劳动,即等价交换的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关系互相并存,且互相渗透,这是很值得研究的。但是,理论界常常有人把这两种关系混同起来。在他们看来,既然都是等量地交换社会劳动,因此就可以在这两种关系之间划上等号。于是有人  相似文献   

17.
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停滞与收入分配恶化之间具有互为因果和互相强化的关系,可能导致一些曾经高速增长的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在中等偏上收入阶段遭遇经济增长减速,应该高度重视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综合官方发布以及研究者调查得出的数据来考察中国收入分配状况,可以发现,在初次分配环节中长期以来存在着导致收入差距过大的因素,而这种状况可以通过再分配环节进行调整。深化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的改革,对于缩小收入差距和避免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8.
韩东林 《南都学坛》2010,30(2):119-122
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主要体现,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和基本保障。分配不公是指市场经济下的竞争主体在权利拥有、机会均等以及分配结果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和歧视。分配不公包含着起点不公、过程不公和结果不公。分配不公与收入差距、分配不均等相关概念既紧密联系,又存在本质区别,不能相互混淆。分配不公是收入差距和分配不均的原因之一,更多地涉及价值判断范畴,带有明显的主观价值判断色彩。收入差距和分配不均则是分配不公的结果,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利益主体之间分配结果上的客观差异状况。  相似文献   

19.
农村收入分配与社会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的收入分配差距正在迅速扩大,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收人分配与社会分化是互相影响的,职业分化影响着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中,农村私营企业主和农村干部阶层是引人注目的两个阶层,同时贫困农民的处境令人关往.民众对收入分配的心理承受能力与客观存在的钱权交易,将对社会的稳定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20.
短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资料流通如何运行?如何实行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二者结合?探索这二者的结合方式,对推动生产资料流通体制改革,促进生产资料市场发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短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与计划调节的不同功能我国的生产资料市场活动,以全民企业为主体,是由多种不同所有者企业参与的。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供求利益关系和市场行为关系。对这些关系的调节方式,既不是单一的计划调节,也不是完全的市场调节,应当是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的相互溶合。所谓市场调节就是利用价值规律对间接计划市场和自由市场的调节。其主要特点是事后调节、短期调节、个量调节、微观利益调节。所谓计划调节就是利用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对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的调节。其主要特点是事先调节、长期调节、总量调节、宏观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