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宋代,一般来说,雅乐才能荐之郊庙,施于朝廷。杂剧的搬演,往往见于春秋圣节三大宴,目的是借杂剧演出以活跃场上气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表演格局,还保留在迎神赛社的民俗活动中。戏曲的成熟与催生,有着多种复杂因素,民俗活动中的各种仪式及歌舞表演,也为各种伎艺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撑。当然,宋杂剧演出的真正市场,不是内廷,而是市井坊巷、勾栏瓦舍。文化市场的百伎竞盛,才是其生存的大环境。正是由于宋杂剧的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才在艰难处境中争得正色的地位,顺利实现了中国戏曲发展机体上榫、卯的对接,成了向元杂剧过渡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针对周贻白的戏剧史观中所强调的"包举全体"和"场上搬演"的思想,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王国维、吴梅与周贻白在戏剧史观念上的差异,肯定了周贻白戏剧史观的划时代意义,即他揭示了戏剧作为剧场艺术的本体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闻节目故事化,谈话类、娱乐类节目的悄然兴起,地方台的纪录片栏目在迎来了一波窄幅的高峰之后,渐渐沉入一个仿佛是永远的低谷。由于地方台资金的限制、创作人员的匮乏、拍摄设备的短缺、创作时间的不足,加上收视率的大幅下滑,使得纪录片栏目化运作陷入种种困境,难以为继,以至于一些地方台的纪录片栏目纷纷停办。那么,地方台纪录片栏目生存的希望又在哪里呢?本文对此进行了一番梳理,试图寻找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近年的纪录片创作表现出故事化趋势.纪录片故事化有其诸多原因并有助于加强传播效果.纪录片的故事化技巧包括细节、长镜头、组织拍摄、真实再现等方式.但纪录片的故事化不能构成对纪录片真实价值的扭曲.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 ,电视纪录片获得了快速发展 ,一些好的纪录片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究其原因 ,除了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外 ,更是由纪录片的独特美学特征决定的 ,它的审美张力来自电视诸元素的合力 ,来自其创作者与观众的审美同构  相似文献   

6.
人文精神作为纪录片文化的内在灵魂,渗透于各种文化形态之中。然而在当代,纪录片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正在被各种混杂的价值取向所遮蔽,人文精神遭遇了边缘恪守和中心遮蔽的尴尬状态。本文立足中国传统儒家人文精神和隐逸人文精神,分析了它们与纪录片文化景观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应该力图探索人文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7.
故事片的纪录性和纪录片的故事性展现的是故事片和纪录片互相补充和互相借鉴的态势,这种发展态势既标示出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的诸多共性,也彰显了故事片和纪录片之间的原则性区别。认识到什么是故事片的纪录性和什么是纪录片的故事性,有助于我们把握住纪录片和故事片之间的度,并在这个基础上促成两者之间的积极的借鉴。这对于指导两者的具体的创作实践、促进两者整体水平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电视圈内象牙塔的纪录片向来被认为是"精英们拍给精英看的"艺术。在拍摄制作纪录片渐成燎原之势,持DV机器的人们趋之若鹜的时候,必须坚守真实的底线,坚持有思想的内涵,坚持审美追求,纪录片才能保持自己的品格。  相似文献   

9.
随着电视节目与栏目的丰富多彩,纪录片与专题片越来越多地映现在银屏和进入普通人的文化生活,然而关于纪录片和专题片的定义问题却一直没有很大的进展。客观地看到纪录片与专题片之间的不同,认真对待它们之间的差异并努力给它们正确定义,这是当前纪录片和专题片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将对它们各自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大胆借鉴国外纪录片创作的思维和方法,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作品。曾获中国纪协"年度节目创意"和"最佳纪录片"两项大奖的17集纪录片《一个人与一座城市》,在创意、叙事风格和摄影剪辑风格三方面具有区别于传统纪录片的个人彩色,表现了纪录片可能给人们带来的智性启示。  相似文献   

11.
电视纪录片在当代中国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一个艺术品种,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含纳了引人入胜、令人回味的细节。而电视纪录片的细节具有魅力,首功在于小景别的适当运用。然而,关于电视纪录片的理论探讨,针对小景别镜头对细节的展示方式这一问题却少见比较深入系统地研究。本文提出这一问题并着重从观众学和体态学等角度加以论述,旨在弥补电视纪录片的理论缺憾。本文还认为,运用小景别镜头展示细节,固然给当代中国电视纪录片带来了可视性。但不恰当地展示也有可能使片子的内容成色、艺术质量大打折扣。因此,文中特别指出了几个具体应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电视纪录片创作中不仅要保持真实可信,而且也要追求艺术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达到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为观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对叶永烈的纪实类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论证,从他的创作风格,创作手法和特色进行梳理,分析其作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纪录片的创作中,由于盲目追求纪实性,忽视了主体意识的审美再创作过程和结构流程,不加选择地纪录生活自然流程,因而使许多纪实带上了自然主义的特征。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主体意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论图书文献资源共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献资源共享一直是国内外图书馆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自建国以来在文献资源共享的合理布局、协作协调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艰苦的探索。虽然在局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大范围的共享共建收效甚微。实现文献资源共享必须走出误区,重树文献资源的新观念,加快书目数据库标准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具有本馆特色的文献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强化职能部门的立法治业和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6.
影视人类学片,也叫民族志电影,是纪录片种类中历史较悠久者,早期西方纪录片中,影视人类学片占有较大比重。但纪录片的文化批评功能,在早期人类学理论的环境下,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随着大众媒体商业化的发展,特别是“解释人类学”理论的出现,影视人类学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相应了的变化。在新的媒体文化环境下,探讨影视人类学的批评性功能和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句法和语义是语法的两个重要方面,研究者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即:语义结构决定句法结构.但是似乎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东西:语义结构又是从哪里来的?本文以几个个案为例,试图通过认知图景来解释语义与句法的一些问题.文章认为,语义结构实际上是由认知图景决定的;但是,认知图景对丰富复杂的句子的变化形式的解释是不充分的,解释相关现象需要借助其他理论.  相似文献   

18.
伊文思在20世纪70年代受到中国官方的邀请,来到文化大革命中的中国拍摄纪录片,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特殊的事件,因为当时中国的大门对西方人是关闭的,这一事件的起因迄今为止没有看到官方的说法,国内外有关这个问题的猜测以及伊文思自己说法各不相同,遂成为了中国纪录片研究中的一个悬案。不过,从伊文思来到中国的具体情况以及中国当时所处的国际国内形势来看,周恩来当年邀请伊文思到中国来拍摄纪录片并不是如同伊文思本人所设想和其他专家所认为的那样,仅与当时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有关,而是有着更为深层的文化和政治经济原因,即当时的中国迫于苏联大兵压境,急切希望与美国修好这样一种国际政治的事实。当然,除了政治上的原因,也不能排除是经济上的困难导致了周恩来希望用一部纪录片来警醒毛泽东,使他能够正视国内濒于崩溃的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19.
心灵是梅特林克戏剧创作的主导性因素,在心灵的强烈的作用下,梅特林克戏剧的物质世界产生了严重的扭曲,产生了向精神性世界的深度倾斜。梅特林克戏剧作品中的场景是一种被强烈地意念化了的场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