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于榜 《社会工作》2008,(12):57-59
拥有私人信息的公司管理层,根据其报酬与业绩之间的敏感性水平,产生了不同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动机,在一定的金融微观市场结构条件下,公司管理层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均衡处于从完全披露到部分披露再到不披露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2.
自从俄罗斯进入社会转型期后,尤其是经历了1998年经济危机的冲击,人们更加以获取利益为主要的行为准则,较少顾及道德的评价。金钱在当代俄罗斯人的社会生活中成为至高无上的目标,成为人们常识中最重要的行为动机来源和人们经济行为的引导机制。在当代学术界中流行的观点是,金钱已不再被单纯地看做是商品或劳动报酬的等价物,按照凯恩斯的理论,金钱首先被定义为一种独立的制度。通过金钱千变万化、光怪陆离的表象,金钱被赋予了新的定义,有着多面性的金钱成为在经济交换活动中决定抽象的人际关系的因素,金钱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工具性得到了进一…  相似文献   

3.
伦理学要研究道德评价,不能不涉及动机与效果问题。人们对别人或被别人进行功过是非道德善恶的评价,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这个问题。那么,怎样正确地认识动机与效果以及道德评价的关系呢?在对一个人进行道德评价时,是以他的行为的动机还是以他行为的效果为根据呢?在历史上,对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一种是动机论,即认为应当以动机为道德评价的根据;一种是效果论,认为应当以效果作为道德评价的根据。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文艺批评,文艺作品的好坏标准时,提出了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论。但是,出于我们对毛泽东同志的论述的理解不同,运用不当,在理论和实践上仍不免引起一些新的混乱。“作品的好坏”是否等于“作品的  相似文献   

4.
需要,历来是心理学家们感兴趣的课题。围绕它,人们做了不同侧面不同深度的探讨。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原动力。心理学认为,人的个体行为规律应该是:需要决定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指向目标。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于是又产生了新的需要、动机和行为,以实现新的目标。以图示之:  相似文献   

5.
克服"归因误差"的基本对策与方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丁立平  杨奎臣 《社会》2002,(1):18-21
归因理论(attributiontheory)是移居美国的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海德(FritzHei der)在1958年倡导的一种理论。海德由此被誉为“归因理论之父”。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我的行为动机的推论 ,是个体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归因的目的在于能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 ,以便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人的行为必然受其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影响 ,这是众所周知的浅显的道理。因此 ,在归因过程中就应当既要考虑外部原因 ,又要考虑内部原因 ,并且须进行内外部原因的比较分析 ,找到其原因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所谓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发掘人的内在潜力,开发人的能力。激励是利用人类需要本性促进人的思想和行为发展变化的一种手段。行为科学研究表明,在通常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能力与其实际的绩效并不完全一致,还受其动机的影响。而动机的强弱是由激励决定的。因此,当一个人的能力一定时,其绩效的大小,是由激励程度决定的。服从于公式:绩效=能力×动机(激励)。从此式可知,企业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激发职工的工作动机,有效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本文拟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结合管理工作中的实践,就目标导向激励,物质奖励激励和心理按摩激励问题,作一浅述。一、管理工作中的目标导向激励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有无明确的目标,行为的效果大不一样。目标对人的行为有引发、导向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7,(8):127-131
个体拥有社会网络的大小,对个体意见表达有直接作用。传播网络是在个人社会网络的基础上,形成的信息表达和流通网络,其功能受媒介情境和社会历史传统影响,在自媒体时代表现出复杂性特征。考虑到既有研究未能分析结构性网络组成,因而阻滞了微博正功能的发挥。本文对微博传播网络进行分析,以此考察集合行为的新转向。研究认为,微博作为传播环境,与社会事件协同促成了社会网络,信息因此在其虚拟社会网络中传递,推动了信息传播网形成,从而提高了集体行动能力,造成集合行为的巨大动能。  相似文献   

8.
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自发性的合作行为,能从整体上有效提高组织效能。组织公民行为的动因除了社会交换动机和集体主义价值观之外,还包括印象管理。激发个体组织公民行为的机制是:管理决策的公平公正,集体导向的组织文化以及三百六十度的反馈评价。  相似文献   

9.
"找关系"是中国社会极具特色的现象之一,也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规范形式,是指当人们处理事务特别是要获得某种利益,仅仅依靠自己现有的条件与资源或者通过正常的渠道和方式难以实现时,人们会试图在现有的关系网络中寻找可以提供帮助的人,或者通过该关系网络再行建立新的关系以协助自己实现相应的利益追求.在司法活动中"找关系"会对司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找关系"同个体"爱有差等"、社会交换和对司法公正的偏见等社会心理有很大关系."找关系"已演变为个体间社会交换的重要方式之一."找关系"因其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遵循的主要是民间交换规范."找关系"不应当作为一种主体实现其目的或利益需求的正常机制,因为这将给社会主体之间的交往以及整个社会机制的有效运转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心理社会均衡"和"基本人际状态"理论分析日本人的交换模式,指出日本人的交换关系不是交易型交换,而是一种互酬式交换,即附带了信用、服从、地位、崇拜等情感价值的"等意义交换"模式.它具有非同时性、非等价性、非限定性以及根据投注感情的多少而形成若干个人际关系圈子的特点."身内"是一个感情最浓的圈子,适用"娇宠"法则;"仲间"是一个半感情、半计算的圈子,适用"义理"法则;"他人"则是完全不需要投注感情而能够实行公平法则的圈子."身内"与"仲间"两个圈子的高度转换性,是日本人交换关系与中国人的最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11.
一、建立经济贸易谈判学的客观依据所谓谈判,就是在物质力量、人格、地位等方面具有相对独立或对等资格的双方,由于在观点、基本利益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冲突或差别的现象,并且双方各自都企图说服对方、理解、允许或接受自己的观点、基本利益和行为方式,从而在双方之间展开了一个借助于思维——语言链而传递和交换信息的过程,这是争取实现双方协调一致的一种社会现象。经济贸易谈判作为谈判的一种类型,又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和发展过程。经济贸易谈判,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为了追求经济上的需要,谋求一定经济利益而展开的一种交往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一个国家范围内,由于生产关系方面的原因,人们在生产交換、分配、消费等方面发生了错综复杂的情况。因而人们在追求经济需要时遇到了许多障碍或难题。两个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虽然他们各自生产的产品能够满足对方的需要,但对方却不能无偿地占有。又如,  相似文献   

12.
2010年,微博在整合网络意见、形成社会舆论过程申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其信息传播的特点是主客体统一、即时便捷和个人化.微博平台上意见的整合难度加大,原因在于:"态度变化"难左右,"客观判断"难改变,"深思概率"难提高.展望整合的未来,文化的碎片化趋势加剧,意见领袖的作用凸显,传统媒体的介入势在必行,提高网络意见的整合能力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人的一生究竟跑了多少回商店,也许没有一个人作过这样的统计人们为什么要经常不断地跑商店呢?这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肚子饿了找食物,觉得冷了找衣服,哪儿痛了找药品,这是生理上的需要。有的为了体现自身的价值,显耀个人的地位,或者追求时髦、讲究漂亮,这是心理上的需要。人们有各种各样的需要,通常说百货中百客,就是指人们的需要是那样的千差万别。根据心理学所揭示的规律,人们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则是由需要引起的。人们的行为一般来说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因此,需要、动机、行为,这三者相互联系,不断循环也就是说,当人们在生活中某种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动机,促成新的行为比如当某个人买到了一套满意的新西装之后,又感到需要  相似文献   

14.
信息不对称理论主要研究经济过程中双方当事人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在公务员非诚信行为中,表现为政治委托人(公众)和政治代理人(公务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关系.信息不时称理论的政治学意义就在于作为分析的工具,在诚信政府的建设中,在控制公务员非诚信行为中,我们的思路会更加科学,行动会更加理性.信息不对称与公务员非诚信行为的关系表现为公务员录用前的"逆向选择"和公务员在工作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公务员非诚信行为损害了政府的形象,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同时给人民群众带来损失.以制度约束力矫正公务员非诚信行为,即弥补正式制度缺失和发挥非正式制度积极作用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提出:自媒体时代下的微博与大学生"微博控" 在自媒体时代,传统的接受者——大众摇身一变变成了拥有自主权利的传播者,他们通过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向其他人传递各种信息.自媒体包括博客、个人空间、微博、个人主页等等,不同于传统媒体,自媒体是由普通的大众来主导信息传播活动,由传统的"点到面"的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传播.自媒体时代下,人人都成了"传播者".随着自媒体的崛起,"微博控"的流行,大学生网络依赖现象的研究被放置在了一个全新的媒介环境中.本文探讨的就是大学生群体中,"微博控"现象是否普遍化了?相关研究已经表明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学生满足其宣泄情感、探索求知等内在心理需要.那么大学生使用微博是为了满足自身的什么需求?其依赖度有多大?其诉求和发生机制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正慈善文化是慈善事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支撑和动力。自2011年以来,慈善文化在微博平台上得以广泛传播,启蒙了公众的慈善意识,并成功培育了众多微博慈善项目,如"免费午餐"、"大爱清尘"、"爱心衣橱"、"顺风车"、"暖流计划"等。尽管当下有不少人质疑微博活跃度下降,认为微信将很快取代微博。但事实上,微博公共、开放以及核裂变式的传播方式决定了其媒体属性较之微信更加鲜明。微信由于其圈内好友的私密分享和传播的相对封闭性,在重要议题的扩散性传播方面明显不如微博。微博作为公共信息传播平台及舆论阵地的核心地位并未改变。当下,中国慈善事业的基础还很薄弱,全民慈善意识还需启蒙,现代慈善理念、技术、方法等均需要普及,而微博仍是目前慈善  相似文献   

17.
陈康  赵唯阳 《学术交流》2012,(5):198-201
微新闻是微博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也是对当今社会影响比较大的一种媒介形态。相对于传统新闻而言,微新闻是建立在微博平台上的新闻活动,微博平台是建立在云计算平台之上的一种服务形式,而云传播是建立在云计算平台之上的一种传播模式,微新闻的传播模式也是云传播的模式,因而微新闻的传播有其独到的特性,这种特性是建立在云传播模式和微博本身的特性之上的,包括时效性强、速度快、参与者众、碎片化、易失真以及可控性差等。微新闻对当今社会的舆论构建影响极大,因而有必要对其传播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基于复杂网络鲁棒性的理论为我们控制微新闻传播网络提供了参考,而信息过滤技术可以在技术上屏蔽不必要的谣言。  相似文献   

18.
一、言语生成的三种基本运动正常成年人的自然言语生成可假设为言语意念的形成、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三个基本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三个过程中,分别有意念形成运动、语义整理运动和变形运动贯穿始终. 1.1意念形成运动意念形成运动是大脑意念形成过程中由言语动机向言语意念转变的运动。言语动机是说话人进行某种言语行为的初始意向。说话人每进行一次言语行为都有相应的语用目的.如我们有  相似文献   

19.
李辉 《社会》2009,29(6):85-106
本文主要依据H市纪检监察部门的案件询问与谈话笔录文本,力图使用国家个体关系理论模型,考察贿赂行动的实践过程。通过相关文本,笔者发现,以往将贿赂行为描述为一种不道德的交易行为,并不能准确揭示贿赂行为的本质;相反,贿赂行动中的行动者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种种符号与象征行为,有将贿赂交易“自我道德化”的强烈倾向。而就经济学角度将贿赂行动描述为权力与金钱相交换的市场行为而言,也有将贿赂行为简单化的倾向,其与纯粹的市场交易行为本身有着本质区别。有鉴于此,笔者倾向于将贿赂界定为一种通过行动者的自我道德化表演,而嵌入在传统的礼物赠与行为与现代市场交易行为之间的特殊社会交换形态。  相似文献   

20.
企业家争取个人利益实现的行为必不可少地会与其行使企业家职权的经营行为联系在一起。这一客观事实在任何社会都有其共性,所区别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应该让企业家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一致,才能使企业家自觉地为实现企业目标作不遗余力的努力。 成熟的企业家是企业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根据企业管理中责、权、利等边三角形原则,企业家的报酬,不应是固定的薪金,而应与其经营成果呈正相关联系,强化其责任心和承担风险,觅取市场机遇的勇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