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需求及其评估是社会工作实务的出发点,有其特定系统。要从社会工作视角领悟需求的基本内涵,就必须对何谓一般需求、特殊需求、社会需求等议题有所把握。 相似文献
2.
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的工作,社工于是常常被“寄予厚望”。社工也常常会反思自己:我的服务有影响力吗?我的工作有成效吗?然而很多时候,帮助个人、家庭、社群解决问题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其效果也很难即时呈现。于是有人开始质疑:“那些人就那样,花那么多心思去帮助他们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而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的现状已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型城镇化建设再度被中央与地方寄予厚望。由此,社会工作进入城乡统筹社会服务的需求顺势而生。 相似文献
4.
前一阵子,听到很多省市在谈“综合化”服务、推行综合服务中心等,大有另一波社会工作发展浪潮投入已经波涛汹涌的中国社会工作界的势头。坦白地说,最初听到这方面的消息时,我有些奇怪,后来才比较明白其兴起的原因。那么,内地社会工作是时候搞“综合化”了吗? 相似文献
5.
近日,我参加了一场激烈而精彩的禁毒沙龙。沙龙中提到一个问题:一位已戒断3年的服务对象告诉社工自己偶吸了,社工是否应该为其保密?在讨论中,大多数社工认为应该以服务对象利益至上的原则,分析其偶吸的原因,并制订计划指导其克服复吸危机。我觉得,这种处理方式理论上没有问题,但实际操作上并非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6.
回顾上海社会工作的实践探索过程,起步是艰难而又坚定的。十多年前,人们很少理解社会工作,要在社会认知和认同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开展这项工作,应该说非常不容易。因此,上海社工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成长的烦恼”就伴随着她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近日在督导一位新社工的时候,她问道:“如何回应服务对象的无理要求?”一下子让我有点错愕,毕竟,“无理要求”这字眼有点尖锐. 相似文献
8.
如何在医院中全面推进并做好社会工作服务是目前医务社会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除了关注体制上的因素外,在实务上的推进将会对整个医疗系统的社会工作服务起到现实示范效应。从医院社会工作服务的特点看,主要是围绕服务对象的健康问题而展开。关注服务对象的基本需求.并积极回应他们的需求.是医院社会工作服务的重心。 相似文献
9.
10.
11.
13.
近日,民政部宣布,2012年,中央财政将首次安排2亿元,用于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其中发展示范项目大约5000万元,承接社会服务试点项目大约6000万元,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大约7500万元,人员培训示范项目大约1500万元。 相似文献
14.
15.
在经历了巨大的地震灾害之后,学校的生态系统以及学校的教学与生活环境都会受到严重挫伤,学生和教师的心灵、情绪、情感和社会支持系统也会发生巨大的改变。重建新的教育设施、使师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逐渐恢复正常的教学、学习和生活秩序,都需要细致的工作与专业化的服务,而学校社会工作正可以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社工的需要不能被忽略以人为本的视角,经常被社工应用于对服务对象需要的探讨。实际上,这一视角不仅应该用于社会工作实务之中,也应该用于对社会工作者需要的探讨。就以内地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为例,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规范基本上是从服务及服务使用者的需要出发,但在购买服务的过程中,购买方很少考虑到服务提供者——社工的需要,例如服务数量是否已超出社工的负荷、对服务质量的要求是否超过了社工的能力范围等。 相似文献
17.
自2004年以来,上海宝山区张庙街道的矫正社工配合有关部门帮助解决过8名服务对象的上访问题,其中既有落户、就业问题,也有房屋纠纷问题,最终,这些服务对象反映的问题都得到了妥善的解决。问题的圆满解决,不但解了服务对象的生活之忧,也维护了社区和社会的稳定。作为在社区开展矫正工作的社工来说,服务对象要上访等事情是经常会碰到的,在帮助他们解决上访问题时,社工如何运用社会工作的手法和技巧,顺利将问题化解于无形呢? 相似文献
18.
2010年,深圳基于社会转型的现实需要和社会工作发展现状,开始思考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转型,将社工服务的实践平台回归一线社区,积极探索建立“社区为本”的为民服务平台,并从政策层面提出社区服务应坚持“社区为本”、“需求导向”、“多层服务”、“多元供给”的基本原则,对服务模式的维新提供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你们都没结婚,如何帮助我解决婚姻家庭问题?…‘你都没生过小孩,怎么知道如何教育?”类似的质疑,无不在每个社工身上上演过,这让部分社工也开始怀疑自己的专业价值,部分新人职社工更是闻风丧胆,把个案服务列入黑名单,不敢开案……那么,这些所谓的质疑是否如此可怕?社工该如何运用专业技巧灵活面对? 相似文献
20.
“问题为本”与“能力为本”这两个词,在我工作过的机构里不知经过了多少次交锋,在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中也同样波澜起伏。社会工作的确是为了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生的,它最早曾被用于解决工人酗酒问题,进而引申到解决其家庭关系问题。社工理论大家里士满(Mary Richmond)便是社会工作“问题为本”的鼻祖,其《社会诊断》一书开启了借助社会工作解决社会问题的先河。随后由此引入和生发的精神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