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诗歌的抒情美 诗的本质是抒情,诗歌是抒情的艺术。 最早的诗歌的孕育和产生就来自人类表达和抒发感情的需要。鲁迅指出,诗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因劳动时,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却劳苦,所以从单纯的呼叫发展开去,直到发挥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并偕有自然的韵调”这远古时代人们在劳动中一声声“杭育杭育”的呼喊,就是最早的诗,鲁迅称之为“杭育杭育派”诗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和“杭育杭育”的呼叫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2.
生殖崇拜与艺术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起源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目前流行的说法是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当然,如果就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个最根本意义而言,未尝不可以说艺术起源于劳动。但主张艺术起源于劳动说的论者大多只从劳动工具、劳动过程、劳动产品如何从物质功利价值演变为审美价值来谈艺术起源,这就很不够了。因为大量考古发现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以马克思的商品理论为指导,就商品产生和存在的原因问题,与樊季刚同志商榷。一商品,从它产生以来,历经了几个不同的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中,它仍不可遏制地出现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什么样的经济条件)决定产品转化为商品?究竟为什么社会主义社会还必然存在着商品生产?这个问题,从社会主义诞生到现在,一直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争论焦点之一。如果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列宁和布哈林的论争算起,至今已达六十年。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探讨,提出了不少见解。《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年第二期,樊季刚同志《商品产生和存在原因的再探讨》(以下简称《再探讨》)的文章,分析了商品经济萌芽、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全过程,提出:人们在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必然造成的劳动本质差别,是商品产生和存在的原因。何为劳动本质差别呢?文中曰:一是劳动者的“劳动是异质的”(即劳动的具体形态的多样化);二是劳动者的“劳动又是异量的”(即劳动者在生产中付出劳动  相似文献   

4.
审美与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类的审美意识诞生的那一刻起,审美就和政治、意识形态之间产生了无法割断的联系。伴随着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美与政治、意识形态之间渐渐地发生了历史性的分离,艺术否定性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真正获得了自身的审美主体。艺术、审美对现实政治、意识形态的肯定、否定和超越使它们相互之间呈现出特别紧密与复杂的关联。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艺术并不逃避政治和意识形态,但是艺术超越现实政治和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5.
1 关于艺术起源,我所了解的代表性论点有这样几种:一、起源于劳动;二,起源于巫术;三、起源于摹仿;四、起源于情感与思想交流的需要;五、起源于自我展现的冲动,六、起源于游戏;七、起源于个人无意识;八、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由于艺术起源的专著甚丰,许多观点均已成为常识,故不一一详述. 2 可以看出,前两种起源理论认为,艺术不过是人类其他活动的派生物. 劳动起源说认为,劳动先于艺术,原始人类在劳动生产中形成的某些方式,逐渐积淀、演化成了后来的艺术形式.特别是劳动的节奏,一次次地重复,这种形式被固定下来,演变而成了音乐和诗歌的节奏.的确、劳动的节奏与音乐、诗歌的节奏是有某种相似性.但当我们考虑到,艺术不仅仅是节  相似文献   

6.
对艺术起源于巫术的两点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艺术的起源,学术界向来有模仿说、游戏说、劳动说,以及巫术说等种种解释.应当承认,这诸多解释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足以成为对艺术起源问题的唯一答案,因为这个答案只存在于上述多种观照角度的视界融合之中.当然,这种视界融合绝不是多种观照角度的简单相加,而是需要从中找到一种最能切合艺术本质的,因此能够对其他观照角度产生整合作用的观照角度作为融合其他视界的基本视界.我认为,能够承担这个任务的,应当是巫术说.这是因为,不论从艺术思维的基本特征,还是从艺术功能的基本特征来看,巫术与艺术之间所具有的人类心理上的一脉相承关系最为突出;因此,从原始人类的巫术活动中探寻艺术起源问题,虽不足以获得有关艺术起源的全部答案,但却能够真正找到决定艺术这种人类精神活动本质生成的那些原初因子.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关于商品的所有权“表现为直接从商品占有者的劳动中产生的所有权”和社会分工实质上是“不同质的、适合不同体系需要的劳动”的思想,是我们揭示直接劳动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真正原因的钥匙。因为在现实生产过程中只要有直接劳动存在,物化在不同使用价值中的不同质的、适合不同体系需要的劳动就会存在,从属于不同社会分工的交换主体也便会存在,从而交换主体也就依据自己在劳动中产生的所有权表现为商品的所有者,导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普遍地运用于生产,劳动才会逐步从生产过程中转移出来。一旦直接形式的劳动不再是财富的巨大源泉,劳动时间不再是财富的尺度,因而交换价值也不再是使用价值的尺度,到那时,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就会崩溃。  相似文献   

8.
艺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劳动人民的自发创作。先民在劳动生活中,某个"艺术天才"偶然创作出的能引起大家共鸣的旋律片段或经验性话语,可看作谣谚艺术的雏形。此"创作者"与附和者共同构成"集体创作"。从文献记载的传说、甲骨卜辞、《易》卦爻辞中我们能体会到谣谚艺术逐渐成熟的过程。"诗"与歌舞艺术以谣谚文化为基础,"诗"可看作谣谚艺术的逐步雅化,适用于文化修养较高的群体;而歌舞艺术则是借助政治的力量从朴素谣谚文化中迅速崛起,应用于统治阶层歌功颂德或享乐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异化缘起的实践总体性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把实践的历史实际进程具体化为生产与交往。新的需要产生为劳动分化提供了必要性,而劳动的社会性为劳动的分化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异化是在从自然的分工向自发的分工的转变过程中产生的。交往不仅是异化产生的因由之一,而且还是异化得以普遍化的因素。在私有制与异化的关系上,异化是原因,私有制是结果,私有制与异化产生以后,二者相互强化着对方。  相似文献   

10.
艺术生产或艺术劳动,是以生产观念形态的精神产品为目的的一种生产活动。它包括文学(语言艺术)、电影、戏剧、舞蹈、音乐、美术、书法、园林等。长期以来,人们把艺术生产部门看成是非物质生产部门,艺术劳动被看成是不创造价值的劳动。这是一种片面性认识,不利于艺术事业的自身生存和发展。为此,拙文仅就艺术商品性质问题谈些粗  相似文献   

11.
劳动号子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传统社会生活方式的体现,在传承过程中既有实用价值也带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劳动号子的传承研究,主要从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缺失,得以展示的民俗生活的脱离,及其艺术表现和文化审美接受的差异这些劳动号子所面临的现实境遇为切入点反对“盲目”传承.从艺术本质、艺术元素、精神内涵方面提出了更加理性的传承方式,同时也是关于劳动号子的文化内涵在人类学方面的探析研究,力求揭示此类民间艺术形式传承及生存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长久以来 ,人们一谈到黎族舞蹈 ,便作如是排列 :宗教舞蹈、生活爱情舞蹈、劳动舞蹈 ;一讲到舞蹈的起源 ,就依序排列 :巫术说、游戏说、摹仿说、劳动说。实际上 ,当你在底层真正考察、体味了民间生活 ,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舞蹈艺术的论述进行思考后 ,会自然而真切地得出结论 :舞蹈源于劳动 ,其他“说”仅是依附于“劳动说”之后的“附生舞蹈”。原因很直接也很简单 :人 ,先要吃。要吃 ,就必须劳动。要劳动 ,就必须保往和强化劳动的技能 ,于是舞蹈就产生了。比如黎族的《打柴舞》(或曰跳竹竿 )、《钱铃双刀舞》等 ,都是为保持住穿山越…  相似文献   

13.
沿袭现代中国乡建传统的艺术创生,融合了地方创生的精神要义,能够实现乡村价值再发现、社会资本再集中和文化景观再生产。艺术创生需要地方文化的挖掘、艺术人才的助推、社会企业的营造和多元主体的实践。当代中国的艺术创生对乡村、艺术和国家的发展都发挥了切实成效,但在从"美丽乡村"到"美好乡村"、从"艺术形式"到"生活样式"、从"乡土中国"到"生态中国"的转变过程中,艺术创生也滋生了脱离初衷、艺术失格、效应内卷等新问题,需要警醒。  相似文献   

14.
批评家从事文学批评活动,不仅需要艺术感悟能力,需要阐释文学作品的哲学根底和学术素养,还需要出自心灵深处对文学的挚爱之情和高尚人格。文学批评是一种劳神焦虑的精神劳动,它需要心理动力的驱使;批评家面对各种争奇斗艳的艺术创新,需要具有很强的心理包容性。因此...  相似文献   

15.
艺术实践的性质,涉及到艺术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关系;艺术家的人格等等,归根到底,涉及到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针问题。 这些问题,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已反复论述,有了公认的明确结论的问题。现在之所以又重新提出来,且有再加以议论的必要,是因为我们读了孙美兰同志主编的《艺术概论》关于“艺术作品”的论述后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同时也关系到前几年自由化思潮一度泛滥中一些观点的是非问题。搞乱了的思想应予廓清,颠倒了的是非需要再颠倒过来, 这是一项正本清源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正> 艺术起源的问题,是艺术研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正如列宁所说:“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这就是说,研究某事物起源之所以重要,在于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某事物的本质、发展和现状的理解和认识。艺术起源的研究也正是如此。长期以来,人们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考古发现、人类学著作及有关历史文献,得出艺术起源于劳动,而且仅仅起源于劳动的结论。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17.
陶器的发明,它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辛勤劳动的结晶。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劳动人民深刻地认识并掌握利用大自然丰富资源来制造陶塑用品的规律,以灵巧的双手创造了许许多多珍美的陶瓷艺术品,这对陶瓷制造及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人类文化艺术所作出的奉献。人们在实践中得知,陶器的烧制,即是把粘土与适量的水混合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而成,从柔软的粘土变成坚固而又美观的陶器。它的出现是以实用为目的,其后发展为装饰艺术美展品,这是人类生产、生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出现不仅大大改善了人类生存的物质、精神生活条件,而且进一步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向自然作斗争的艺术审美观的更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价值并非永恒的经济范畴。人类劳动的存在,是价值产生的自然基础,人类劳动的发展形式,社会劳动的出现,并且耗费在物品生产上的这种社会劳动需要表现出来,是价值范畴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在劳动发展为社会劳动以前,则不存在价值概念和价值范畴。对此,马克思指出:“……我不是简单说劳动,而是说社会劳动。如果一个人生产一个物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直接需要,…他作为自己工作的生产者,与社会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一个人为要生产一个商品,他就不仅要生产能满足某种社会需要的物品,  相似文献   

19.
论精神需要     
一、精神需要的作用所谓精神需要,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它包括尊重、友谊、爱情、审美、知识、才干、理想等方面的内容。精神需要是人类生活特有的和不可缺少的。人类形成史的研究表明,在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过程中,由于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产生了思维,“人之所以为人,全凭他  相似文献   

20.
艺术的发生不仅有社会的根源,而且还有生理的根源。“艺术起源于劳动”说的最大错误在于它片面地强调社会而否定自然。(参见拙文《“艺术起源于劳动”说质疑》,载《复旦学报》一九八二年第3期)事实上,任何美的创造、艺术作品的创造、美感的引起,都必须是两者的结合。没有人的社会实践,那么只能引起动物式的快感,而没有人类的美感。同样,如果不符合生物的快感生理规律,也不会产生艺术作品,而只能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