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范洵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刻划的人物,常常是只提供他们的活动迹象,使他们的言行很少表露其思想品质的倾向性,以致造成人们对作品人物性格颇多歧议。花袭人就是这样的一个。对她作较为深入、细致的探究,不仅可以明确对这一人物的认识,而且对于了解曹雪芹在写入方面的美学观和艺术功力,也将有特殊的收益。 相似文献
2.
成倬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2)
花袭人对《红楼梦》的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之所以如此,不只是她的“温柔和顺”、“似桂如兰”,更主要的是她和贾宝玉——这位主人公之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纠葛。所以,在许多有关评论研究《红楼梦》的文章、著作中,几乎没有不涉及到这一人物的。 相似文献
3.
穆乃堂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17-18
袭人是《红楼梦》中作者不惜笔墨着力刻画的一个重要人物 ,也是大观园人物群中最有地位、最有影响的丫鬟之一。她性格内向 ,却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她温柔贤惠 ,对事关宝玉品行名声、婚姻大事 ,总是冒死建议 ,表现出对主子的忠诚性 ;作为丫鬟 ,她悉心服侍宝玉 ,表现出对主子的顺从性 ;作为与宝玉偷试云雨情的女子 ,又表现出对宝玉的爱慕性。这些复杂的情感融汇在一起 ,折射出袭人这一丫鬟特有性格的内敛美 相似文献
4.
5.
贾宝玉和袭人的世俗情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红楼梦》文本描写,小姐里宝玉爱的是黛玉,丫鬟里宝玉爱的却是袭人。虽然宝玉和袭人的爱主要体现在生活层面上,爱得相对世俗温暖,但这也是一种真情之爱,也可以说是一种世俗情缘。宝玉和袭人之间的情爱是逐步发展的,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宝玉对待袭人同对待黛玉、宝钗、湘云、晴雯态度的异同比较,可以看出宝玉和袭人之间确实存在着爱的真情。 相似文献
6.
孙伟科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4):1-8
袭人形象是《红楼梦》塑造得最成功的文学人物之一。但其形象有被误解为耍奸、奴性和虚伪。其实袭人是敢作敢为的,也是大胆直露的,她的大多数言论具有犯上的性质。袭人没有得到好评的真正原因在于:在《红楼梦》的两大矛盾——父子矛盾、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矛盾中,她都站在了作者所崇扬价值的反面上。缺乏牢荣固宠之术使她失去宝玉,而类似于雪雁似的效忠主子又导致了薛宝钗对于她这个贰臣式人物的扫地出门。袭人的悲剧性正是一个个人“向上爬”的典型,换个角度说,她是大观园中个人奋斗者的典型,是不可能逾越社会阶层严格界限与鸿沟的悲剧人物。 相似文献
7.
赵静娴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3):16-21
20世纪的《红楼梦》研究中,对于袭人的研究主要涉及其性格的品质问题,她究竟是奴隶还是奴才,究竟是品质善良的好女孩还是爱打小报告的告密者;在与宝玉的关系上她是否是引诱宝玉的“狐狸精”,是否存在爱宝玉这种感情。尽管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取得一致,但对袭人的认识却是越来越清晰了。 相似文献
8.
胡小娜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1-33,45
《沉香屑.第一炉香》是张爱玲一部较负盛名的小说,其主人公葛薇龙对于其堕落是具有着清醒意识的,但其堕落的原因又是复杂的,本文主要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人格的内在结构的三个层次,即以色相为本钱的本我阶段,理想的闺秀之路的超我阶段,理想与诱惑博弈的自我阶段来具体分析其复杂的堕落过程。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红楼梦》叙述文本具有多重视角,叙述者又往往故作反语,从而造成了《红楼梦》中的叙述迷雾现象。袭人形象的歧义性就是红楼叙述迷雾的一个反映。袭人并非传统中的奴性、柔顺,恰恰是个以仆束主之人,而爱是她的有力武器。以妾择妻现象则是她左右宝玉命运的又一反映。袭人不是大观园众女儿中的幸存者,而是“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4.
刘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4):89-92
美国犹太裔作家塞林格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叙述了堕落少年霍尔顿的经历.霍尔顿的堕落是一种表面上的堕落,是对于商业社会的反叛,批判了这种社会中道德的堕落.霍尔顿的颓废是对于当时社会的批判性戏仿,他的虚伪表征着对更深层次上的真诚的诉求,而他对于自然的眷恋则表现出反异化的主题.霍尔顿的堕落具有深刻的道德性,蕴含着多重的伦理学和社会学维度,并在其间表达着一种道德救赎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刘文洋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3,(2)
《拉帕西尼的女儿》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一部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短篇佳作.作为一名笃信加尔文主义的清教徒,原罪的思想贯穿于霍桑的多数作品之中.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霍桑用圣经原型构建了现代人类在伊甸园中的又一次堕落,同时也折射出霍桑的清教主义宗教观及科学观. 相似文献
16.
刘文洋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4-77
《拉帕西尼的女儿》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一部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短篇佳作。作为一名笃信加尔文主义的清教徒,原罪的思想贯穿于霍桑的多数作品之中。在《拉帕西尼的女儿》中,霍桑用圣经原型构建了现代人类在伊甸园中的又一次堕落,同时也折射出霍桑的清教主义宗教观及科学观。 相似文献
17.
我的父亲(朱长富,原名朱长甫)是浙江湖州市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只有初小文化水平.母亲是河北人,是家庭妇女.我小时,父亲对过去的事情从来缄口不谈.我只是从不同渠道断续了解到我父亲的大致历史:大约在上世纪30年代,我父亲在家乡被两丁抽一,送到炮兵部队当兵.先是在江西受训,以后参加过著名的昆仑关战役,据说还立了功.而后编入杜聿明指挥的新一军,在师长朱茂征手下做副官,当时大概是少校或中校军衔.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论个人道德堕落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的道德堕落无论作为一个过程,还是作为一种结果,甚或两者统而言之,都不能包括道德方面的全部不良现象。虽然每一种堕落都是道德罪恶,但道德罪恶并非都是个人的堕落所致。道德堕落作为一个过程,是由偶然的非道德行为转向有系统的、经常的反社会活动;而作为一种结果,则是个人的意识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导致无视或敌视道德规范。除了社会历史的危机阶段,例如当代资本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