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贞观初年,有人上书唐太宗,请求清除朝中奸臣.以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太宗非常重视,亲自接见上书人.问他:“我所使用的大臣都是经过反复考查的忠贤之士,你知道谁是奸臣?”上书人说:“小人不在朝中,自然也不知道谁奸谁忠,但小人有一妙方,只要陛下一试,谁奸谁忠便泾渭分明了。”太宗问:“什么妙方?”上书人答:“陛下与众臣讨论问题时,故意坚持一种错误意见,  相似文献   

2.
据宋史记载,宋孝宗曾抱怨伏节死义之臣难得。右文殿修撰张栻回答:"当于犯颜敢谏中求之。若平时不能犯颜敢谏,他日何望其伏节死义?"意思是说,这样的臣子当从犯颜敢谏之人中去找。一个人如果平时连冒犯上司提意见的勇气都没有,又怎么能指望他危难时刻舍生取义呢?孝宗又说难得办事之臣,张栻回答:"陛下当求晓事之臣,不当求办事之臣。若但求办事之臣,则他日败陛下事者,未必不是这样的人。"办事之臣好懂,那么,何谓晓事之臣呢?  相似文献   

3.
史书中对唐太宗李世民虚怀纳谏有过不少记载。《旧唐书》中就有这样一段故事:贞观十八年,太宗对群臣道:“人臣对于帝王大都阿顺旨意,不敢违逆,现在我想听听自己有何过失,你们要畅所欲言,专谈我的缺点。”长孙无忌等大臣都说:“陛下以恩德教化,使天下太平,有何过失。”这时待中刘洎却说:“陛下圣德确如长孙无忌所言,但近来有人上书,陛下觉得不称心,当面诘难,使上书者惭愧退下,这不是褒奖进言之路。”太宗听后,高兴地表示:“你说得对,我一定改正。”后人评价说,正因为唐太宗闻过则喜,才取得留名青史的“贞观之治”。  相似文献   

4.
王凤翔 《决策》2010,(9):90-91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在用人组队的时候,不必苛求全面全能,关键是要弄清人才有什么长处,如何用他的长处。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史称"贞观之治",公认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黄金时期,大唐盛世由此开始。唐太宗李世民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第一明君”、“中国皇帝排行榜第一位”、“大唐第一CEO”等,贞观贤臣也是名扬千古。唐太宗自述人君之道的《帝范》和记载贞观君臣政论的《贞观政要》,俱已成为后世君臣和今日领导干部的必读之书。  相似文献   

5.
朱屹  杨建新 《领导科学》2012,(33):47-49
贞观盛世的出现,有很多原因,也有许多人的功劳,但功劳最大的应该是两个人: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另一个就是贞观盛世的第一位宰相房玄龄.可以说,正是唐太宗与房玄龄的珠联璧合,才成就了贞观盛世 房玄龄追随唐太宗三十余年,从马上打天下到马下治天下,堪称唐太宗的股肱之臣.在云谲波诡的宦海中,房玄龄从记室参军做起,直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唐宰相,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不倒翁.房玄龄的人生轨迹给后人一个重要的启示:既工于谋国又善于存身者,方称得上智能之士否则,只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那么,房玄龄又有怎样的存身之术与谋国之道呢?  相似文献   

6.
聂世军 《领导科学》2007,(14):44-45
大唐“贞观之治”可谓封建治世的经典标本。贞观朝名臣济济,仅唐太宗在凌烟阁挂像旌表的功勋卓著者就有24位,而长孙无忌被列在首功之位。稽之史籍,长  相似文献   

7.
张茹 《决策与信息》2008,(12):79-79
贞观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无法超越的鼎盛时期,贞观时期法典的核心思想是民本思想。唐太宗引隋之苛政为戒,调整统治政策,纠正前朝之弊端,制定了《贞观律》,它尊重人的生命价值。这种重视生命权利的人文关怀态度与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密切相关,是唐代文明的主要闪光点之一  相似文献   

8.
朱屹 《领导科学》2015,(7):47-49
<正>据《独异志》记载,唐太宗曾于宫中设宴招待大臣,说:"谁认为自己是座中最尊贵的客人,谁就先喝酒。"当时,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宰相房玄龄等相互看了看,都没有说话,而座中有一人却立即伸手端起了酒杯。唐太宗便问道:"你有什么理由吗?"此人答道:"臣是梁朝天子儿、隋朝皇后弟、尚书左仆射、天子亲家翁。"唐太宗听罢,拊掌大笑,群臣也极欢而罢。说话的这个人就是唐高祖、唐太宗时的宰相萧。唐代共有369位宰相,而五次  相似文献   

9.
正原文: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相似文献   

10.
<正>"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这是唐太宗在贞观元年(627年),与房玄龄等大臣研究精简机构问题时引用的一句先贤语录,并由此阐述了一段淘汰冗官的崇论闳议。唐承隋末大乱之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当时民户凋残,唐初政府直接控制登记在户籍上的户口,与原来隋代户口数相比,"百不存一"。到了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户籍上的户口"比之隋时,才十分之一"。然而,唐初的政府机构却非常庞杂,官员冗积。唐高祖武德年间,各路豪杰先后归  相似文献   

11.
河之洲     
闽主曦(王延曦)嫁其女,取班簿阅视之,朝士有不贺者十二人,皆杖之于朝堂。以御史中丞刘赞不举劾,亦将杖之,赞义不受辱,欲自杀。谏议大夫郑元弼谏曰:“古者刑不上大夫。中丞仪官百僚,岂宜加之棰楚!”曦正色曰:“卿欲效魏征邪?”元弼曰:“臣以陛下为唐太宗,故敢效魏征。”曦怒稍解,乃释赞。赞竟以忧卒。闽主王延曦因朝中有些官员在其女出嫁之时未送贺礼,就“杖之于朝堂”。御史大夫刘赞又因没有举报、制裁这些大臣也将同样“杖之”,这本身已说明闽主的专横暴戾。谏议大夫郑元弼在这种情况下敢于逆上而谏,不仅有勇而且有谋。当闽主变了脸色,质问…  相似文献   

12.
刘文兵 《领导科学》2007,(11):55-56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在贞观初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显示出超凡的治国能力。我们今天提高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以史为鉴,从中汲取智慧,用以指导执政实践。从《资治通鉴·唐纪》中的记载来看,唐太宗贞观初年的治国措施突出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归还美人贞观之初的某一天,唐太宗很高兴,散朝之后请了门下省的副长官王珪等几个大臣喝酒。王珪是前太子李建成手下的大臣,玄武门事变后,他也跟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虚心纳谏,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国泰民安。在个人私生治方面,他也注重听取大臣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明君之明,大概“明”不过唐太宗李世民了。你看他,近君子,远小人,从谏如流,常常被冷谏的大臣们弄得下不来台。唐朝从他一接手就变了个模样,贞观之治被后世传颂着。如果作为后世的参考,如《贞观政要》中记载的那些语言,不失为精辟,所举的例证也对后世  相似文献   

15.
用别人来当自己的镜子,可以鉴知自己的得失是非,迅速地进行查漏补缺,还真称得上是个简洁方便的办法.据记载,最早找到这面人生之镜的是素有雄才大略之称的唐太宗.他善于听纳谏议,闻过而改之.大臣魏征以纠错指谬为自己的职责,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他立即不留情面地指出.由于他敢于直言极谏,因而使唐太宗避免了很多失误,贞观一朝的政治清明也是有史可鉴的.当魏征死去以后,唐太宗不由得感慨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一死,我丢失了最好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6.
不守古训,唐太宗欲查国史贞观九年(六三五年)五月,当了十年太上皇的李渊去世。十月二十七日,这位唐朝开国的“高祖太武皇帝”被隆重安葬。就在葬礼举行前十天,唐太宗通知史官,他要亲自查阅高祖皇帝和自己的《实  相似文献   

17.
<正>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开明的皇帝,特别是他鼓励臣属直谏的做法,颇受后人赞颂。在臣属直谏中以魏征最为突出。有一天,唐太宗正在玩弄一只小鸟时,听到魏征来了。生怕他批评自己不务正业,玩物丧  相似文献   

18.
最爱君 《领导文萃》2021,(5):102-105
一 在魏征死后不到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狠狠砸掉这位贞观名臣的墓碑. 这是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砸碑,始于李世民对魏征的多疑. 魏征在生前曾经向李世民密荐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有宰相之才.后来,杜正伦出任太子右庶子,没想到太子李承乾行为乖张,他于是屡次向李承乾进谏,李承乾不听,他就说如果太子再不改正,则将...  相似文献   

19.
孙玉祥 《领导文萃》2006,(12):155-157
读中外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专制时代,如果一个帝王对臣下还有所惧怕的话,那个朝代就是再差也差不到哪儿去;相反,如果这个帝王百无忌惮,天不怕地不怕,而只有臣下怕他怕得要命的话,不用说,这准是一个朝不保夕的年代,我们不妨来看一些例子。三国时期割剧江东的一代枭雄孙权,应该说是一个有为的君王:他的手下曾对魏文帝这么称赞他:“亲贤爱士,赏不择怨仇,而法必加有罪。”也就是这个原因,他才能在赤壁之战中一破曹操,在犭虎亭之战中再败刘备,成为天下三分有其一,谁也不敢轻视的江东霸主——就是那个谁也看不起的曹阿瞒…  相似文献   

20.
对皇家生活题材极度偏爱的白居易,对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九月,唐太宗放三千宫女出宫"任求伉俪"大加赞赏;对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十二月,唐太宗"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的做法更是击节长叹!尽管,"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的结果,更像是专为"上皆赦之"做好的一个局。《新唐书》编撰者欧阳修,不但不像白居易那样点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