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近现代之交,中国文学传播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报刊逐步取代版籍成为文学传播的主流媒体;报刊成为文学传播者沙龙活动的中心;报刊是文学组织、文学社团与文学流派开展文学活动的基本阵地;报刊参与并影响了中国文艺发生与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尹泓 《中州学刊》2012,(1):188-191
1907年是王国维学术生涯的一道分水岭。自此以后,王国维的学术生涯经历了由哲学而文学再到史学的转变。造成这一转向的原因是多重的。从主体方面看,首要原因在于王国维内心承受着天才批评家与天才诗人双重角色的焦虑。这种焦虑的实质是创新的焦虑,即王国维受西方启蒙主义思潮影响的天才论与中国古典主义艺术传统的矛盾。矛盾的解决过程形成了学者的焦虑,而焦虑又变成学术转型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是中国哲学近现代发展的根本内容,它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第一,西方哲学的中国化和中国古代哲学的现代化相结合,这既使得西方哲学思想成为中国哲学近现代转型的理论资源,使中国现代哲学家突破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框架,又使得中国传统哲学显示出其现代价值;第二,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这使得中国近现代哲学转型深受时代文化大变革的影响,赋予了中国近现代哲学思想以现实性的特征。因此,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既深受西方哲学的影响,但其过程、动力和表现形式又与西方哲学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与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他的美学研究注重人生和启蒙问题 ,在借鉴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上 ,创建了具有现代性意义和本土内涵的中国现代美学。这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 ,王国维强调西方现代哲学是“形上之学” ,提出了“学术独立”和“审美独立”的观点 ,赋予中国美学以现代哲学的思维品格 ;第二 ,王国维把“人生”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 ,提出了审美“无用之用”说 ,创建了具有现代人本主义意义的人生论美学 ;第三 ,王国维以强烈的本土问题意识和开放的学术视野 ,沟通中西、古今之美学思想 ,创立了独特的“阐发式”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与中国现代学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钧 《学术界》2001,(1):231-241
八十年代以后,为促进中国学术现代化和学界的自觉,一些学者开始对学术史--本文称之为"学统"--进行整理.在建立"现代学统"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注重的是,有哪些资源可以汲取,也就是在方略上要以"建构"为主,而不是一味"解构".本文阐释王国维对中国现代学统建立过程中的贡献.王先生标举"超政治"超功利"的学术本位思想,怀抱不唯书不唯上的实事求是精神,采用拿过来开放性的比较研究方法,具有辟蹊径启山林的标新立异胆识,更兼求同声宽异己的自由竞争原则,以身体力行为中国现代学统奠定了一方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陈学祖 《江汉论坛》2003,2(5):78-82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美学思想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涌入并渗透到中国知识界,引发了中国知识界自觉的美学意识,直接推动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西方美学思想,特别是诗歌美学成为中国现代诗学的催生婆,在中国诗学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起了关键作用。西方美学思潮成为中国诗学观念从传统向现代衍变的外在动力和契机。本文主要论述“中国诗学现代转型”的概念、时间界域、思维路向及其要解决的主要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呈现出多源多流、交错嬗变的景象,一方面是传统学术自身酝酿着变化,另一方面是因应外来文化的冲击,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推陈出新"和"引西入中"。时代呼唤着既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学养又能利用西方现代文明成果而有独创性建树的人文大师出现。一批人文大师走在时代前列,开风气之先,在一些学科领域做了奠基性工作,创立了新的研究方法,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学术发展,对社会风气的转变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爱因斯坦有言曰: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一是形式逻辑,二是系统实验。平心而论,我们的血管里流淌的是辩证法,是“相辅相容、相反相成、执端取中、过犹不及”的历史基因。这是我们的长处,甚或是人类的幸运,它保证了人与自然以及世间一切“对立双方”的平和与协调。然而历史和现实还告诉我们:没有逻辑,我们的学术不会强大;没有逻辑,不会造就指导世界学术的大理论家,不会出现领导科学革命的大科学家。“逻辑”如同金融领域的金钱一样,有之虽不是万能的,但是离之则是断然不能的。这就是本文所欲阐明者:东土学术汲养必待逻辑化入吾人血脉而后可大补。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的诗学理论与中国诗学的现代转型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其早期诗学理论主要围绕诗歌创作如何创新,从意境、语句、风格三个方面阐述,在导引新风的同时蕴含着理论危机;其后期诗学理论中对审美主体的关注、对情感表现的倡导、对文言白话的比较和对新诗艺术的阐释等方面,均凸显出他对中国新诗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对中国诗学理论的现代转型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索金梅 《河北学刊》2002,22(6):45-48
本文通过解读雅克·德里达 (JacquesDerrida)的《何谓诗》一文 ,阐述了德里达的诗学 ,并指出了德里达的诗学同中国传统诗学的一些相似之处。德里达不落西方传统诗学的窠臼 ,用两个词回答了何谓诗这个问题。这两个词就是“记忆”和“心灵”。  相似文献   

11.
以理性主义为基础 ,以法律正义论为主要理论内容的近代西方法哲学 ,把基于永恒不变的抽象的正义原则之上的自然法当作最高法 ,其理论特征表现为形而上学、二元分裂。 1 9世纪中叶 ,与西方哲学的近现代转型相一致 ,西方法哲学也发生了从形而上学、思辨理性主义、绝对主义、二元分裂向反形而上学、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一元论的转型。作者认为 ,这一转型是与西方自由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以及近代西方法哲学内在的理论缺陷直接相关的。而功利主义、实证主义法哲学和社会法学的崛起是这次转型的真正标志。在考察了西方法哲学近现代转型的原因及过程的基础上 ,作者指出了这一转型在理论上的积极成果 ,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要在法的实际操作(立法、执法、守法 )中实施和把握自然法与实在法、道德与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传统诗学崇尚感悟的特点,该著提出的一系列概念和范畴,大都与感悟有关:"赤子之心",探讨感悟主体的心胸问题;"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探讨感悟过程"悟入"与"悟出"两端;"三种之境界",探讨感悟过程中由渐悟到顿悟的三个阶段;"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探讨感悟凝聚的两种艺术形态。王国维以直觉论为理论基础,以境界营造为理论指归,从感悟主体、感悟过程、感悟形态等几个维度,初步搭建起了充满现代意义的感悟诗学的理论间架。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早年提倡学术独立与其晚年从古史研究中求道 ,实有其一内在的线索可循 ,即其学术研究的取向在于求道而非真正立足于学术的独立。  相似文献   

14.
受儒学“秩序意志”的规定 ,中国古典诗学奉行“文以载道”的核心原则 ,由此形成既具民族特色又有世界意味的文质编码规则。本文力图在马列文论、西方文论等多维参照中 ,探索世纪转换关头中国古典诗学传统现代转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基本路径 ,以期在开放性的现代对话中达成体系化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经世实学与中国学术的近代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长义 《江汉论坛》2005,(12):86-92
近代学术在中国的发生发展,固然深受西学的刺激和影响,但它毕竟不是西学的简单位移,而是中国人在近代历史环境中所作的一种文化创造,中国传统学术文化本身就蕴含着由“旧学”走向“新学”嬗变更新的内在动因——经世实学。因此,我们在考察中国近代学术的特点及形成史时,既要注意“西学东渐”这一横向运动历程,更要探索中国古代学术与近代学术这一纵向运动的历史联系。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早期审美主义思想--中国现代审美主义理论的肇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早期审美主义思想是在西方现代审美主义的影响下形成的.它以悲观人生哲学为理论基础,以审美超越、审美慰藉、审美救赎(解脱)为逻辑发展主脉.它与中国古代审美主义相比,具有"现代性";与西方现代审美主义相比,具有"中国性".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审美主义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7.
从19世纪中期特别是清末民初以后,封闭的农业、手工业经济逐步向半封建、半殖民经济形态转型,作家们的经济生存方式、价值理念、审美意识等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开始以新的文化立场审视经济结构变化中的人、事,不再避谈金钱、物质,而是将经济基础视为考察人物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自由独立的重要维度,经济生活与人的解放之关系成为书写的重要内容,文学逐步走出古典形态.新的文学既批判封建经济关系对生命的压制与蔑视,又解剖现代资本与封建势力相互缠绕致使社会畸形发展的现象,其中寄托着经济转型过程中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与价值立场,是一种经济因素和现代性不断生长的文学.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与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戊戌变法失败为契机所引发的梁启超式的反思及其迥异于前的历史性行为,表征着历史由政治变革转向文化启蒙的深刻变化。它虽然只是发生于两次政治变革的历史空当中难以持久,但却有幸成了20世纪文化启蒙运动的开端。梁氏的文化批判及其对“诗界革命”、“文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的积极倡导,已揭橥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时期所关注的诸多基本命题,并以其在新历史层面上的整合,事实上构成了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开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学术界肩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在21世纪“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重大使命,基于一个“反思的问题学”视域:要准确揭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何以出场、何以发展的现实根基和出场语境,用时代精神、时代内容、时代风格、时代形态、时代话语与时俱进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就必须深刻解答21世纪的系列时代问题。一是要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使之成为能够引领从21世纪哲学社会科学奔向新科技革命的强大潮流的思想旗帜;二是要深度展开全球资本新变化原因和本质的哲学—经济学批判,深刻把握全球大变局的走向,科学解答“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三是要把握从“观”到“体系”建构的思维转换,全面建构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四是要以“反思的问题学”实现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自觉,推进研究范式创新与协同创新体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0.
泰戈尔诗学是东方诗学从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转型的范例.本文通过考察泰戈尔诗学中的"人格"、"味"、"欢喜"、"韵律"、"和谐"等关键词,管窥泰戈尔诗学的复杂思想和丰富内涵.泰戈尔对印度传统诗学思想的继承,对西方诗学话语的借鉴,以及在丰富的艺术创作经验基础上的诗学创新,对东方各国诗学的话语转型和话语重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