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一趟泸沽湖一直是我的梦想。记得大约是十多年前,我读过一篇关于泸沽湖边的女儿国、摩梭人的小说。自那以后,对神秘的摩梭人的憧憬,一直就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思绪,常常令我魂牵梦萦,心向往之。终于,在今年6月,我来到了泸沽湖,亲眼目睹了泸沽湖的风采,亲身领略了摩梭人的风情。那悠久的历史,别致的风情,神秘的文化,记我久久地回味,难以忘怀。一泸沽湖是位于云南和四川交界处的一个高原湖泊,海拔2685米,面积52万平方公里,水深平均约40米,湖水清澈见底,能见度达12米。湖中有里务比等三个岛屿、九个洲、十八个湾,岛上树木葱茏,百鸟成群。泸沽湖之所以美妙绝伦,闻名中外,除了它那高原湖泊特有的神奇秀丽外,恐怕最有魅力的是居住在湖边的那富有神秘色彩的摩梭人。摩梭人不是一个民族,它属于纳西旅的一支,集中居住于泸沽湖的云南省宁蒗县永宁乡和四川省盐源县左所镇,人口约二万多,是我国至  相似文献   

2.
泸沽湖摩梭人过着母系族群的生活,形成母系血缘族群。摩梭人盛行走婚,至今男不婚,女不嫁,自主选择,结合自愿,离散自由。摩梭人保留着古代母系氏族的遗风,但仅仅是一个个大家族,并不紧密地形成氏族。文章确认以前关于泸沽湖被称为“女儿国”、“是母系氏族的活化石”等说法欠准确。  相似文献   

3.
泸沽湖旅游业发展势必给相对封闭的摩梭人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摩梭人传统文化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变迁现象,提出了引导摩梭文化变迁的最佳途径一构建摩梭人和谐文化,然后围绕如何在旅游业发展背景下构建摩梭人和谐文化,并提出了相应的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4.
亲属称谓作为人类学中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有其独特的性质。生活在泸沽湖周边的永宁摩梭人因独特的社会形态、两性关系与家庭组织而使其亲属制度具有独特的自身逻辑,为我们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中社会群体对亲属概念的分类提供了一个经典的、独特的个案,显示出极高的人类学研究价值,挑战了以往民族志资料中亲属分类的固有模式。本文将永宁摩梭人的亲属观念置于摩梭文化的整体观念体系中进行再研究,通过大量摩梭谚语、习语的引证,揭示了永宁摩梭人独特的亲属制度是其独特的文化建构与实践的结果,亲属体系的运作依赖其独特的社会制度、文化信仰与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5.
<正>一每年前往美丽的泸沽湖摩梭人村寨参观的游客中,很多人是被"地球上最后的女儿国"、"人类母系社会文化的活化石"以及"自由地走来走去的走婚制"的宣传所吸引,仅凭对母系文化、走婚等的一知半解和道听途说,便把摩梭人的"母系家  相似文献   

6.
奇特的摩梭族 在中国西南部四川省和云南省交界处的泸沽湖地区,有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女儿国”。泸沽湖周围重峦叠翠,湖水明撒,景色宜人。这个地方吸引人的,除了自然美景外,居住在那里的摩梭族人奇特的社会习俗和婚姻制度也是十分罕见的。据《新唐书》和宋代《册府元龟》记载:泸沽湖地区古称“东女国”,又叫“女王国”,这是因为它在地理上位于吐蕃之东部而得名。当时的摩梭人是“以女为君”、“于从母姓”。 在摩梭人过去传统的大家庭中,小孩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大家庭中只有舅舅没有父亲和媳妇,这是较为典型的母系制  相似文献   

7.
永宁纳西族摩梭人的婚姻家庭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永宁纳西族母系家庭和人类婚姻历史研究做了简单回顾,进而对泸沽湖摩梭人的阿注婚作了解读,指出阿注婚的实质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摩梭的母系家庭和阿夏婚姻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在研究摩梭艺术过程中对摩梭人的母系家庭和阿夏婚姻的起源有了新的看法 ,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现在生活在泸沽湖周边地区的部分摩梭人是纳西人与蒙古人的融合 ,他们的母系家庭和阿夏婚姻起源于元代初期 ,并不是远古传下来的活化石 ,而是特殊历史地理条件下民族大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在川滇交界的泸沽湖,居住着一群摩梭人,成年女性居住在“花楼”,有相对的自由,而来自家庭“衣杜”的力量则控制和维护着家庭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肖淑明,1927年出生于成都文庙街,16岁时被中国最后一个原始母系氏族社会泸沽湖土司看中,选为土司夫人。由于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肖淑明逐渐成为摩梭人各种事务的实际管理者,历经艰难坎坷,为泸沽湖畔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团结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被称为“当代王昭君”、“原始社会最后一朵玫瑰”。  相似文献   

11.
在云南省滇西北高原的金沙江和雅砻江之间,有一座南北走向的纳喇山脉,海拔在2700米以上,层峦叠幛的群山之中,有一块芳草如茵的高原小盆地,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泸沽湖。现实中的“女儿国”——摩梭人,就在此生息居住。近几年来,许多猎奇者不顾交通僻远,千里迢迢来此“探索”摩梭人的“母系”社会和“群婿”制度,然后又将所谓的“见闻”公开发表于报刊。这不仅是对民族学研究的不负责,也是对摩梭人感情的极大伤害。 笔者认为:宁蒗永宁纳西族支系摩梭人的所谓“母系氏族”,只不过是母系血缘组织不断分裂的遗迹,绝非是什么“群婚制”!同时,今天的摩梭人正在向一夫一妻制迅速过渡。  相似文献   

12.
旅游文化是推进旅游活动持续发展的动力,是旅游地进行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力量。.本文从旅游活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入手,进而提出在泸沽湖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推进旅游地的旅游文化建设方能从根本上推进摩梭人和谐社会构建,减少旅游活动对摩梭社会生态文化的冲击。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云南泸沽湖摩梭人的性别文化,就其独特的走婚传统及其家庭结构方式来看,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远古时代人类早期社会中母系家族文化的遗风,与我们所熟知并深刻体验着的父权制家庭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大异其趣,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这  相似文献   

14.
云南民俗旅游村产业化发展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双版纳州傣族园和巴卡基诺族文化生态村、楚雄州岔河彝族文化村、丽江市泸沽湖摩梭人落水村是云南民俗旅游村产业化发展中具有典型性的四种类型,四种类型的经营模式各不相同,各有优劣.民俗旅游材产业化发展应采用综合模式,即政府支持、专家指导、企业化运作和村民参与,才能突出优势,弥补不足.  相似文献   

15.
在摩梭人家 见识“成年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抵云南四川两省交界处的宁蒗县泸沽湖畔时,已是除夕的前夜,洛水村人忙年的景象是看不到了,但我最关心的是摩梭人千年遗留下的习俗——行“成年礼”。 摩梭人家里凡有年满十三岁的男孩或女孩,大年正月初一的凌晨、鸡叫头遍的那一刻,要为家里的孩子举行成年仪式。在摩梭母系家庭中,未成年的孩子,被认为神没有赋予灵魂,他们不能享受家庭成员应享受的权利并尽各人的义务,死后也不能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里,成了孤魂野鬼……对每个摩梭人来说,行“成年礼”是一生中头等大事,是生命真正的开始。  相似文献   

16.
<正>"摩梭女儿国"是我向往已久的一个所在。美丽的泸沽湖,神秘的女儿国,绝世仅存的母系家族和一辈子不用出嫁的女儿们……种种传说不断引我向它走近,一切仿佛是个谜。真实的摩梭人到底是怎样的?它距离我们似乎很遥远,就像停留在远古的人  相似文献   

17.
通过走访调查宁蒗县泸沽湖落水、里格村,发现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落水村丢失传统特色,效仿外来商人经营模式;里格村颠覆传统,丧失摩梭特色。提出在开发过程中需从民俗文化、景观、植物、建筑、四方面先保护传统再发展个性,将落水村发展成展现摩梭人民族风情的营地,而里格村则发展成具有摩梭文化艺术与创作的营地。  相似文献   

18.
地处四川盐源县与云南宁蒗县交界处的泸沽湖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个海拔2690米、湖面约4670公顷的高原圣湖,是我国少数民族摩梭族“东方女儿国”繁衍的地方,是世界上最后一个保存完整的母系氏族,被国际学术界视“为人类母系氏族的活化石”。这里至今仍然保留着母系氏族的原始特征风俗,一种阿注(伴侣)婚姻形态。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七月二十五,摩梭人男男女女都要游狮子山、泸沽湖,自找意中人(阿注),大家交流感情后,互赠信物,女方主动将花房位置指示给男方。于是男子夜入女家同宿,日回自家劳动,子女由母亲哺养,大家相安无事,更无财产经济纠纷…  相似文献   

19.
考察了云南丽江泸沽湖畔摩梭人“阿注异居婚”产生的历史背景、现状,分析其对当前人类婚姻家庭模式“一夫一妻制”的启示.指出由于“阿注异居婚”组建家庭的双方或多方——兄弟姐妹之间是不允许发生性关系的,因此,也就拆除了困扰着“一夫一妻制”的“性嫉妒”的顽瘤,从而使其婚恋更为自由、灵活、和谐,而不像“一夫一妻制”家庭那样在性和感情方面不断产生烦恼.  相似文献   

20.
婉让 《社区》2008,(35):30-31
纳西族婚俗,由纳西女人撑起了泸沽湖上的一方天。作为纳西族的一个分支,摩梭人至今保留着走婚制和母系氏族遗风,被民俗学家喻为“人类社会家庭婚姻发展史的活化石”。在这方与世隔绝的桃源之地,男不娶、女不嫁。男子夜间到心爱的女子家谈情、留宿,这便是“走婚”。所生的孩子归女方,父亲没有义务抚养孩子,而抚养的是自己的外甥,他的孩子则又由女方家的舅舅抚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