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章论述了文学译者的创造性.文学翻译是译者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是译者的语言艺术再创造.文学译者是文学译本的再创作者,文学译本中渗透着译者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力量.译者重塑文学语言和重写文学译本的艺术再创造,使文学原作的生命得以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存活.  相似文献   

2.
美国汉学家朱莉叶·兰道英译的《春之外:宋词选集》是英语世界第一部宋词选集译本。《选集》的译本体例融合了兰道汉学家的学术关怀,译者从英汉语言差异出发,在翻译实践中呈现出宋词的文体特质、文学审美与文化内涵。20余年来,兰道的宋词译本流传极广,遍及全球四大洲,并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中国古典诗词走向世界的经典译著。  相似文献   

3.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客观属性。模糊语言表情达意的作用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文学语言的模糊化是作家对语言艺术处理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探讨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与大卫.霍克斯译本对《红楼梦》中模糊语的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属于经验世界,审美艺术具有情感性、自由性、独特创新性、开放对话性、反思性等特征,属于非日常生活世界。审美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演变经历了3个阶段:融合—分离—再融合。3种层面的日常生活审美呈现,表现出日常生活和艺术融合的趋向。把审美精神内化为生活态度,才算真正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  相似文献   

5.
翻译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文学翻译首先是一种审美过程,译者作为审美主体,对原作即审美客体的理解以及对译文读者审美心理的判识,共同奠定了译文的审美价值。以《德伯家的苔丝》两个中文译本作为研究个案,通过比较两个译本翻译风格与文本形式的差异,揭示文学翻译中比较美学与翻译实践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尤利西斯》独特的语言特点是使用了大量的"前景化"语言,这样的语言表现艺术为读者提供了陌生化的审美效果。对"前景化"语言的翻译直接考验着译者语言艺术再现的能力,金隄译本和萧乾、文洁若译本对《尤利西斯》"前景化"语言和前景化句式的不同理解,为我们提供了风格迥异的译本,体现了译者所持的翻译观和翻译原则等译者个体诗学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这对译者主体性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前现代,审美没有作为独立的价值领域而出现,艺术总是以服从于政治的形式而存在。但是在审美现代性的条件下,随着"审美无功利"和"艺术自律"原则的兴起,审美政治的维度被隐藏得几乎不可见。事实上,在审美现代性的条件下,从康德、席勒到尼采,几乎所有倡导审美现代性的哲学家,都暗含了现实的政治观照。按照政治哲学的观点,审美必须还原至前审美的政治世界,才是真正的审美。因此,不论是在前现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审美一直难以摆脱政治的纠缠。在审美世界的背后,始终隐藏了一个政治的世界,这个世界的和盘托出才是真实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及其继承者在艺术理论中,重视艺术与历史的关系.马克思认为艺术是人类掌握世界的方式;马尔库塞提出了"审美解放论",把审美作为改造世界和历史的物质力量;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理论,认为审美介入历史、建构历史;伊格尔顿和詹姆逊继承了以艺术解释历史的方法,前者强调文化生产对历史的重要性,后者提出了"认知测绘"美学.  相似文献   

9.
作家的艺术创造,就是以审美价值的尺度,对现实世界诸种价值进行评价、分析,捕捉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或事物的某些方面,并且联系以往积贮在脑海中的表象,生成审美意象,形成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0.
网络艺术的后审美范式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网络艺术已日渐形成自己的后审美范式,即虚拟现实的符号审美、在线交互的活性审美和游戏世界的快乐审美。这些艺术审美方式的变异是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在网络时代的必然延伸。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霍译本和杨译本的两个全译本因各自的翻译艺术成就而成为目前所有英译版本中最为著名的两种风格迥异的版本。结合两译本中的翻译实例看,霍译本和杨译本两个译本尽管都尽量保留原文内容,着力再现原著的艺术价值,但由于各译者对各自译文的预期交际功能的看法不同,霍译本侧重其译文之文学、美学功能;而杨译本更加注重译文的文化传播功能,促使他们分别选择工具翻译法和纪实翻译法来处理原文,从而产生出风格迥异的译本。说明翻译目的决定了其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模糊”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已经被广泛运用到语言学、心理学、生物学、经济学等诸多科学的领域之中,并而取得了越发显著的成果。本文试图以模糊理论的基本观点从审美认识系统、艺术表现系统、价值实现系统这三个方面来解剖艺术的模糊性特征。1艺术的审美认识系统是由艺术母系统中的初级子系统,这个系统由相互联接、相互作用的三部分组成,其一是作为审美认识对象的外部世界;其二是作为审美认识主体的内部世界;其三是由两者在审美关系中形成的审美意象。现实世界作为现象界,可以说是比较明确的。山川、河流、飞禽、走兽乃至人的生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霍译本和杨译本的两个全译本因各自的翻译艺术成就而成为目前所有英译版本中最为著名的两种风格迥异的版本。结合两译本中的翻译实例看,霍译本和杨译本两个译本尽管都尽量保留原文内容,着力再现原著的艺术价值,但由于各译者对各自译文的预期交际功能的看法不同,霍译本侧重其译文之文学、美学功能;而杨译本更加注重译文的文化传播功能,促使他们分别选择工具翻译法和纪实翻译法来处理原文,从而产生出风格迥异的译本。说明翻译目的决定了其对翻译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尼采以希腊的悲剧精神读解人生、诠释生命,把人的生存置于崇高的艺术审美境界之中,昭示了悲剧哲学审美的生存可能性.尼采赋予艺术以形而上的性质,认为艺术与哲学同根;审美的生存方式不仅是可能的,而且给现实人的存在提供合理的生存价值取向.只有在艺术审美的生存方式中人与世界的存在才是合理的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译是语言再现的艺术,需用另一种语言(译语)去再现原作的美。本文选取了《骆驼祥子》的两个英文译本(即1981年中国人施晓箐翻译的CamelXiangzi和1945年美国人伊文·金翻译的RickshawBoy)并对其从显性美层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如:语音,词汇及句法层面,以此来凸显译者的审美灵敏度及译作的审美效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普通语言是我们把握物质世界,通向现实的一条通道,它具有“有目的的合目的性”。艺术语言则是我们感悟精神世界,通向理想的一条通道,它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艺术语言所创造的是与普通语言所反映的物理世界迥然不同的另一世界,即审美的艺术世界。它是一个形象体系和意义结构体系都不具有确定性和理性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17.
从翻译的层次看唐诗意象翻译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均教授提出翻译可分为思维、语义和审美三个层次。思维层次是翻译的基础层次,语义层次是翻译的必要层次,审美层次则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层次。在人类思维活动具有同一性的前提下,唐诗意象的翻译原则需要同时考虑语义对等和审美功能对等。达到语义对等需针对诗歌意象种类的不同来决定是采用源语化翻译还是目的语化翻译。而通过了解唐诗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在美学特征上的互通性来感受唐诗创作中意象传达的感官美和情感美,有助于翻译过程中审美对等的实现。在翻译实践中采取适当方法,尽力在传播中华文化与译本的广泛接受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相似文献   

18.
和西方传统油画艺术注重严谨的科学性不同 ,中国传统山水画是为精神世界服务的艺术 ,它的审美魅力直指人类灵魂的深处 ,在精神上满足人类的审美欲求。而“似”与“真”的审美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创作领域内最重要的美学命题 ,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独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泥塑属于元艺术,其始源性决定了它是人类艺术最古老的品种之一.泥塑不仅记录了民俗生活,而且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艺术表达空间.泥塑艺术因地域性和传承的稳定性,体现了民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经验.维护泥塑的文化差异性和审美世界的多样性,成为当代中国泥塑艺术生存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中审美的“陌生化”取向要求译者避免将文本归化为译入语读者所熟知或显而易见的形式,而是采用异化的手段将源语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保留下来。赛珍珠的《水浒传》英译本采用了能够保留异国情调的异化或“陌生化”翻译手段,从而使译入语读者不断有新的发现;或者说译本通过延长审美时间和增加感觉难度而增强了读者的审美快感,并最终使其在观察世界的原初感受中化习见为新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