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及防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一平 《中州学刊》2002,(5):170-174
目前 ,随着我国转型期社会矛盾的日益复杂化 ,突发性群体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 ,必须正确认识当前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特征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尽快建立健全预防和调控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运行机制 ,探索正确处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策略和方法 ,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日本冲撞我渔船事件引发了一系列思考,说明了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含义和重要性,并指出国家、群众应对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措施,并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大学生应对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杨静 《理论界》2010,(1):183-184
本文主要关注的是突发公共事件对我国青年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旨在分析突发性公共事件如何影响青年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并且对我国青年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进行反思。从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分析开始,重点分析突发公共事件对大学生国家观、生命自然观、人权观和幸福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社会资本视域下的我国突发性群体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资本是资本的一个新形态,是资本社会化的结果,它具有更大的包含性和解释力。近年,社会资本理论逐渐演化为一种理论分析范式,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域来审视我国目前频繁发生的突发性群体事件是一个可行的路径。突发性群体事件背后有着深层的、复杂的原因,厘清其中的原因,是预防、化解突发性群体事件的逻辑前提。杜绝突发性群体事件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是积聚我国政府社会资本的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突发性公共事件谣言传播的主要工具。本文从模式的内涵出发,构建了突发性群体事件谣言的网络传播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谣言传播给群体事件带来的质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突发性群体事件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和对抗性,极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社会管理带来严重危害,甚至引发公众恐慌和社会动荡。面对突发性群体事件,新闻媒体应当在维护国家利益、服务社会稳定、满足公众需求的前提下,及时、客观、全面地报道事件进程,并通过有效的新闻监督,促进社会矛盾和危机的化解。与此同时,新闻媒体还要找好角色定位,正确处理好事件报道与接受管理、履行社会责任与扩大自身影响、工作热情与理性思考、单兵作战与分工协作等关系,使公众舆论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共同促进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7.
一个年轻生命的消失,还是一个大学生美好前景的毁灭,使人感到的是惋惜,而对于一名学生教育工作者来说,想得更多的是如何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学生干部是时刻活跃在同学们身边的保护神,他们比一般同学的素质要高,使得他们能发挥在学生宿舍突发性事件防范方面的作用。鉴于学生宿舍突发性事件的频繁发生和学生干部的特殊身份,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干部在学生宿舍突发性事件防范方面的特殊作用。加强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避免学生宿舍突发性事件的发生,以保证广大学生生命财产的安全,确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旁观者参与突发性事件是我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发展的新形态。旁观群众参与突发性事件的身份转换速度快、规则可控度低、防范难度大且行动意图指向不明,这极大地增加了事件的预防和化解难度。有效防范旁观者参与突发性事件,必须清晰把握事件中旁观群众由围观者到实际参与者的具体行动流程,在分析旁观群众参与冲突的深层原因的基础上,从加强话语引导、自我约束、利益关注、快速反应等层面,构建有效的突发性群体事件中旁观者参与问题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2002,(6)
李一平在《中州学刊》2 0 0 2年第 5期撰文《突发性群体事件的成因及防范》指出 ,突发性群体事件是指在较短时间内突然爆发的 ,群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领导之间、群体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 ,以经济利益为主要内容的 ,采取围攻、静坐、游行、集会等方式对抗党政机关甚至破坏社会公共财物、危害干群人身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事件。由于其采取集结力量的态势 ,这种矛盾的发生对社会影响面大 ,冲击力强 ,且处理难度大、遗留问题多 ,不仅直接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的重大损失 ,加大各级政府行政管理的难度 ,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危害极大。因而 ,当前应…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社会群体事件的高发期、高危期.群体事件是中国改革开放、社会急速转型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群体事件在时间上的突发性、在情绪上的感染性、在后果上的无法预测,性往往使群体事件要依靠警力的介入来平息,形成了暴力与和平、冲突与妥协、执法与守法的警民关系的新特点.过多依赖警力介入群体事件,反映了对群体事件的认识尚存在问题,也容易造成警民关系的紧张和对立,弊大于利.解决群体事件的最佳方法莫过于在解决好民生问题的同时建立公共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新形势下高校突发事件与辅导员工作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各类突发性事件近年来有逐步增加的趋势,这已成为影响高校校园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就新形势下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特征、成因等展开讨论,探讨高校辅导员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1902年新式警察在天津产生时,其内部并未有保安警察这样的警种,进入民国后,因时局动荡,社会治安环境不断恶化,为维护上述环境下的社会秩序,保安警察得以创设组建。保安警察队产生后,在维护社会治安、处置社会突发群体事件及抵抗外来侵略等方面发挥的特殊的重作用。民国大部分时期,天津保安警察队主用来维护地方当政者的利益,但是,警察队在实现上述目的的同时对天津地方社会的稳定也起了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汤庆华  潘卫红 《云梦学刊》2006,27(5):123-124
当前我国大学生由于环境的转变,面对各种压力,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身心健康是当前教育的热门话题,而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能从多方面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4.
群体心理具有不同于个体心理的显著特点,科学了解和把握群体心理的特征、演变规律、在群体事件中发挥的作用,可以正确及时地处置群体性事件,避免群体事件激化。  相似文献   

15.
群体性事件已严重危害社会的稳定,探讨这类事件发生的心理机制对于有效预防此类事件可以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12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低认同、高认同)×2(低效能、高效能)的组间设计,在实验室模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过程,探讨群体认同、集群效能与集群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群体认同的水平越高,集群效能水平越高;集群效能的水平越高,个体参与集群的行为越多;集群效能在群体认同与集群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软法治理是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手段。软法不具备强制性的约束力,参与制定与实施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因此软法在推动企业的自律、增加管理的执行力,最终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方面,较之硬法更具优势。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软法治理虽然不断改善,但仍在规范体系、惩罚力度和监督机制方面存在问题。本文从建构软法规范体系、软法治理与硬法规制的相互结合以及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提出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软法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最近,"捞尸门"、"李刚门"、"杀幼门"等恶性事件震惊全国。其发生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但各级学校德育教育功能的失灵无疑甚为关键。就高校而言,应当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道德模板,以全体员工为教育主体,以"身教"为最主要途径,将德育教育渗入各种课外活动中、各种科目的课堂教学中、各种日常生活琐事中,全面构建道德小环境,最大限度地影响学生。  相似文献   

18.
网络信息文化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挑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信息文化是一种后现代文化,它的虚拟性、普及性、扩散性等特点不仅给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提供了有效手段和良好平台,而且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要创新群众工作的网络信息平台,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策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努力提高群众工作能力;针对网络世界的负面影响,加强网络信息文化的法制化建设,打造和谐有序的虚拟生态;缩小网络信息文化建设的区域差别,形成科学合理的网民结构;辩证地看待网络信息平台的工具性质,科学地评估网上信访的实际功效,持之以恒地用先进文化武装干部队伍,从而形成稳定常态的文化自觉观念,从容面对突发性群体事件。  相似文献   

19.
谣言在群体性事件中的生成和消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中往往会充斥某种谣言,谣言是一种未加证实的传闻,它对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起到了激化和点燃效用。谣言之所以能在群体性事件中盛行,主要源于转型期间特殊的社会情势激发了民众对政府和社会的不满、民众的从众心理以及事件本身的起因,深究之,民众不加辩解地选择相信谣言并参与到群体性事件中主要是为了实现某种利益诉求的表达。要想消解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除了及时客观全面公布真相和排除涉事一方对群体性事件的调查和公布权利之外,还要对造谣者和恶意传播者给予法律手段上的规制,更要依赖于社会公平环境的形成和公权力运行的规范。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网络团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的网络团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兴盛的过程,时至今日,方兴未艾。我国网络团购用户的主力军之一就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网络团购越来越流行的同时,却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盲目的网络消费行为。所以,树立科学的网络消费观念,让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消费习惯显得尤为必要。因此,围绕大学生和网络团购两个基本点,首先讨论了网络团购及其特性,然后揭示出当前大学生面临的网络团购问题,最后,提倡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网络消费观,尤其是科学的网络团购观,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