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传统"与"现代化"相互抵牾、碰撞,成为文学史中一个重要的母题."五四"新文学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反传统"的历史印记,但"重估"是现代作家对待传统文化的根本态度.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现代化"再次遭遇"传统"的挑战,文化和传统问题随着‘寻根文学'的勃兴而进入作家、批评家视野.90年代,"现代化"遭到质疑,文学发生了转型.面对挑战,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当代文学家们仍充满信心,在世界文学格局中创造独具特色的文学图景.  相似文献   

2.
文化的现代化不等于反传统,而是立足于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从文化变迁理论看,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最持久的灵魂和根基,因此,现代化应该为"文化保守主义"留有一定的空间。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合时宜与现代化的被误解同时并存,以至于形成了现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必须首先激活并点燃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这也是推动现代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民族自觉和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3.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带着文化建设的企图而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标榜以现代意识来观照传统文化,挖掘民族文化之"根",以重塑民族的自我.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却未免偏颇,走向了民间和地域文化,从而限制了自我的视野,没能真正挖掘到民族文化之"根".他们的主观愿望与实际产生的客观效果发生了偏差,未能实现他们重建的企图,但他们所走的这条寻"根"之路,却为民族文化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并再次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新的历史阶段,大力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学习好、宣传好、落实好十六大精神,按照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要求,努力构建先进企业文化,必将为胜利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随着都市化、现代化的推进,国际大都市的核心价值问题日益凸显.国际大都市融入全球文化多元化进程中,应坚持民族文化精神、抑制后工业社会的非理性主义文化、促进文化的现代转型、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国际大都市的素质和灵魂,是国际大都市的核心价值;国际大都市风格与素质的统一、"形态"与"神态"的统一,则是国际大都市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要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积极地、科学地、创造性地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西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无处不在,但也包含着与时代、与科学精神不相容的糟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必须采取"扬弃"的态度."扬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看待和处理历史传统问题的基本准则.我们实践江总书记关于做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的要求,就要大力发展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就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对文化糟粕予以摒弃.我们必须以创新精神,大胆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敢于大胆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文明成果,不断创新,西藏传统文化才能与时代一起发展、进步、提高.必须发展现代教育、现代科技、现代传媒,大力培养一代文化新人.  相似文献   

7.
傅钱余 《天府新论》2014,(4):156-160
随着民族文学的崛起,民族文学的"民族性"也逐渐成为重要议题。民族文学民族性倾向于与民族精神相联结,导致民族文学研究中文学与文化简单对接,并误导了民族作家的伪民族文化写作。民族文学民族性研究应从文本本身出发,民族性是民族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一种风格或气质。文化与文学的互动生成民族性,需以作品为中心,讨论文化的各层面进入文学的途径和方式,以及在作品中的功能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一方面是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另一方面,它与构建我们民族认同的传统文化又往往处于矛盾冲突之中.这种矛盾冲突造成了知识分子心理上的两种焦虑:现代化的焦虑与民族认同的焦虑.这两方面在不同题材的茅盾文学奖荻奖作品中有着不同的表现.概括说,作家在改革文学中更多地表达了现代化的焦虑,并呈现出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认识趋向;而乡村小说更多地附加了民族认同的情感.这使改革与乡村的文学空间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族精神不仅是现代化建设本身所包括着的内容,而且体现和决定着一个民族在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选择的价值取向,也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推进和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科学地认识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民族传统精神不仅是时代精神的基础,还可以升华为民族的时代精神;民族的时代精神具有世界意义。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当前的文化建设中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腐朽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相似文献   

10.
“文化的多样化决定着世界的活力”。在当今社会发展中,文化是理解力、创造力、发展力、凝聚力和激发力,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先进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是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是造就“四有”新人的根本途径。所以,中国共产党必须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文化建设的“三个面向”;发展教育和科学,弘扬科学精神;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外来先进文化的民族化。  相似文献   

11.
探究不同时代具有"怀古"意蕴的文学作品,不难发现,怀古文学主题中似乎隐含着某种文化心理模型,这种文化心理模型制约着怀古文学主题的结构生成方式,同时也揭示了民族文化积淀的心理过程和内在机制,引领着民族精神的返乡.  相似文献   

12.
燕世超 《江淮论坛》2008,1(2):126-130
全球化对于中国文学与中国先进文化的作用表现为一种悖论.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与中国先进文化将与他国文学与文化在互动中发展,表现在:一是有利于吸收异质文学与先进文化,二是有利于输出自身文学与先进文化,三是与他国文学与文化在互动中产生新质.但全球化又与先进文化和文学精神相背离,表现在:一是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自由与民主精神,二是全球化与文化的丰富性和文学的多样化相矛盾,三是全球化与文化的丰富性和文学的多样化相矛盾.中国文学与中国先进文化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的基本战略应该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提高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认识和文学修养,二是维护文化与文学的生态平衡,三是发展文化与文学产业.  相似文献   

13.
刘举  庞立生 《天府新论》2014,(2):133-139
文化的现代化不等于反传统,而是立足于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从文化变迁理论看,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最持久的灵魂和根基,因此,现代化应该为“文化保守主义”留有一定的空间。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合时宜与现代化的被误解同时并存,以至于形成了现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必须首先激活并点燃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这也是推动现代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民族自觉和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历史文学的发展与社会文化思潮的变迁相互应和,历史文学追求的最高价值"史诗性"也随之不断发生质的变异.从新时期简单的政治认同,到价值裂变下的认同消解,再到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建立在精神支撑基础上的历史文学"史诗性",一直是整个社会价值重建的核心凝结点.历史文学在一个世俗化、欲望化的时代肩负着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寻找现代民族认同建构的丰厚资源的重任.  相似文献   

15.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人民在抗疫斗争中展现出了伟大的抗疫精神,这种精神归根结底孕育于文化自信,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展现,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要素.科学把握抗疫精神的丰富内涵,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抗疫精神所蕴含的文化自信主要包含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四个维度,一是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大爱"精神,二是革命文化孕育的"大无畏"精神,三是社会主义文化蕴含的新时代价值导向,四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孕育的"命运与共"精神.  相似文献   

16.
在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中,欧洲各民族开始关注自己的神话.这是各民族为了提升自己文化地位,认证自身文化的一个策略.尼采通过研究悲剧来证实自己的民族神话,反对基督教和文化移植.他借用"金发野兽"批判犹太人和基督教文化."金发野兽"代表着古希腊英雄主义精神和欧洲先进民族精神,在本质上暗合了迷索思的精神.尼采的神话理想就是用迷索思的方式来批判当时欧洲虚无主义和基督道德.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时期小说的"魔幻叙事",绝不是文学的轻飘飘的纱衣或作家故弄玄虚的噱头,而是包蕴着现实历史的剪影和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心理的丰富沉积的创作现象。魔幻叙事对传统的儒释道文化和绚丽多彩的地域文化的开掘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内涵,也体现出重要的文化意义,有利于传统文化资源的转换利用,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当下要求复兴民族文化、重振民族精神,则必须看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中已经秉赋了新质,看到一百多年来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中核心价值的转换和变化;从毛泽东的"三派文化观"到今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文化意识形态建设上完成了一段心路历程的转换;作为和谐文化之根本的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其本身就是马、中、西三派文化协调共生的产物;构建多样件的和谐文化,务必要求运用高度的文化智慧,协调和规范一元与多样、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核心价值与非核心价值的和谐共振,从而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培育出一个和谐宽松的文化氛围和良性运转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孕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团结统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患意识等等,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已成为我们民族凝聚力的灵魂和源泉,成为我们民族前进发展的精神动力,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家园。我们今天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就是为了更好地使中华民族及其文化走向未来,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梁振华 《学术论坛》2004,(1):131-135
从"市民文化"的角度切入百年中国文学,为世俗时代的文学研究拓展了一方新空间。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有必要结合具体历史情境,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宏观视角中重新认识百年以来通俗文学(包括市民文学)的真实地位与客观价值。进入世纪之交,市民文学已经伴随着市民文化的兴盛初步完成了意识形态上的自我认同,如何扬弃市民文学传统,塑造新的"民族气派"和时代特色,成为了新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使命之一。《百年文学与市民文化》将20世纪市民文学置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得出了诸多具有深刻启迪意义的创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