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 资源是人类用以生产产品和劳务(在商品经济社会它们表现为商品),并满足其物质文化需要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人造资源和自然资源。各种资源只有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比例配置起来,才能生产出各种产品和劳务。相对于无休止拓宽和掘深的人类需要来说,可供人类生产商品和劳务的资源是有限和短缺的,这就形成了资源供给相对有限性和资源需求相对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为了挣脱这一矛盾的困扰,人类自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优化资源配置的努力。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努力的过程,也就是人类优化资源配置的发展史。对这一历史予以反顾和抽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资源配置作为人类一种有目的经济活动,其基本要素包括配置主体(个人或者个人的某  相似文献   

2.
资源有效配置是经济调节的主题人们对于商品和劳务的无限需求,决定了社会对资源的需求也是无限的。但是,相对于资源需求的无限性,资源的供给在一定时期却是有限的。因为资源的拥有状况、技术条件等等,决定人们不可能在某一时期连续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发现和发掘新的资源。首先,土地、矿藏、水力等自然资源由于本身的自然特点,其供给量不仅在技术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不会有显著增加,即使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其供给量也绝不会无限地增加。其次,机器、厂房等积累劳动资源的供给不仅会受到生产它的生产技术的限制,而且还会受到生产它的自然资源的限制,以及社会生产的积累和消费比例的限制,因而往往满足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再次,劳动资源虽然相对于自然资源和积累劳动资源  相似文献   

3.
张素芳 《江汉论坛》2001,21(4):5-10
商品的价值由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根源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私人劳动或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这一基本矛盾.价值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社会表现,通过商品的交换价值相对地表现出来.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实现的价值量,即为由社会过程所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含了两种含义.价值规律体现了商品社会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客观联系,实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4.
从商品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运动来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活动中存在两大矛盾。一是商品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之间的矛盾(简称比例矛盾),一是商品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矛盾(简称总量矛盾)。一般来说,总量矛盾是通过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来协调的,比例矛盾是通过市场功能来协调的。但这并不是说,比例矛盾完全可以通过市场功能来协调,而不需要国家宏观控制的调控了。为此,本文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张明 《兰州学刊》2006,(3):132-134
资源的稀缺是引发经济活动的主要因素,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要解决有限资源与人类无限需求的矛盾,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只能通过追求经济效率,完善市场制度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如何联系实际,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到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关系到对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等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认识。为此,我想就理论和实践的一些问题,对蔡馥生同志的《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并与卓炯同志商榷》一文提出商榷意见。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符合什么样的实际?蔡文说:“就我国经济实际情况来看,说它是商品经济吗?但农村生产的粮食四分之三是农民自己消费掉的,国防工业企业的军用物资,说它是商品也说不通,同谁交换,交换什么,这一矛盾三十多年来经济学界争论不休,没有一个统一意见。”这里提出一个尖锐问题,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这个概念和社会主义实际矛盾吗?什么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人类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是物质资源有限性和人类物质需要的无限性的矛盾,只有通过人类不断创造的活动,对有限的物质系统进行无止境的创造,在客观上达到无止境的利用目的.这种物质系统有限与创造无限的观念,对于我们克服物质资源危机,不断地发展经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美君 《北方论丛》2014,(3):121-125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是否承袭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这是鲍德里亚思想研究中的一个节点。虽然马克思与鲍德里亚都以商品为切入点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但二者面对"庞大的商品"时的思考却是不同的。马克思思考的是"庞大的商品"是如何产生的,其答案是资本的无限逐利推动无限生产,而无限生产需要无限消费才能实现剩余价值。鲍德里亚思考的是人为何需要如此多的商品,他的解答是社会区分的原则推动了人对商品的无限需求,无限的需求推动着无限的消费。鲍德里亚的分析不依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也没有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近半年来,“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的争论格外热闹。综合起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一、关于市场经济问题1.什么是市场经济一种意见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其理由是,作为商品生产出来的产品都要通过市场进行交换,只有在市场上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商品经济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市场,因而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一种意见认为,市场经济就是现代化的商品经济,或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因为市场经济即  相似文献   

10.
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 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商品经济,从最抽象的层次上讲,就是在社会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交换经济。人类对商品和商品经济的认识就是从商品交换开始的。离开交换,商品、商品经济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交换关系的总和便是市场。马克思曾说:“生产劳动的分工,使它们各自的产品互相变成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使它们互相成为市场。”(《资本论》第3卷,第718页)列宁也说:“哪里有社会分工,哪里就有市场。”(《列宁全集》第1卷,第83页)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中,市场从来就是和商品经济联系在一起的。但这并不是说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特定阶段——发达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董明堂 《河北学刊》2007,27(6):151-158
本文试图以一种崭新的非均衡的供给与需求、成本与收入双重属性的市场交换概念,重新阐释市场交换问题。两个人在竞争市场上相互交换的两种不同商品,既是自己的供给商品,即自己生产、拥有、卖出的商品,又是对方的需求商品,即对方用供给商品买回的满足自己需要的商品,两个交换商品具有供给与需求双重属性,这种属性说明用什么交换什么;供给商品生产和交换消耗的费用称谓供给成本(简称成本),用成本买回的需求商品称谓需求收入(简称收入)。两个成本交换后,变成了两个收入。成本与收入也有双重属性,这种属性说明,两种交换商品用多少成本换回多少收入。市场交换就是用供给交换需求,用成本交换收入,追逐收入大于成本的利润,避免收入小于成本的亏损,这就是市场交换机制。  相似文献   

12.
董明堂 《河北学刊》2007,27(5):182-188
本文试图以一种崭新的非均衡的供给与需求、成本与收入双重属性的市场交换概念,重新阐释市场交换问题。两个人在竞争市场上相互交换的两种不同商品,既是自己的供给商品,即自己生产、拥有、卖出的商品,又是对方的需求商品,即对方用供给商品买回的满足自己需要的商品,两个交换商品具有供给与需求双重属性,这种属性说明用什么交换什么;供给商品生产和交换消耗的费用称谓供给成本,简称成本,用成本买回的需求商品称谓需求收入,简称收入,两个成本交换后变成了两个收入,成本与收入也有双重属性,这种属性说明两种交换商品用多少成本换回多少收入。市场交换就是用供给交换需求,用成本交换收入,追逐收入大于成本的利润,避免收入小于成本的亏损,这就是市场交换机制。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一种更高层次的文明形态.它要求人类的一切活动要服从"人--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既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协调发展,同时又能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生态文明的生产方式不仅要考虑人及其社会的物质需要,还要考虑生态环境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态文明提倡物质上的适度消费原则,反对对物质消费的无限度追求.当前从我国国情出发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要建设生态文化,培养国民的生态文化教养.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意味着把农业和农民推向市场,以促进农业由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跨越。我们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必须围绕市场来展开,农村的各项生产和经济活动都要按市场需求来组织。为此,作者认为必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致要经历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三个阶段。商品经济由单个的、简单的形式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已成了商品的堆积,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从概念上看,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并不能完全等同,市场经济是相对计划经济而言的。商品经济是相对自然经济  相似文献   

15.
资源经济学中资源及分配的概念资源的概念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资源与经济的相互关系。资源经济学中的资源,指的是不同于地理资源的经济资源。经济学研究资源的目的在于使社会有限的资源通过合理配置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因此,资源经济学所研究的资源必须具备这样一些特征:第一,它是为生产或消费所需求的资源。也就是说,它首先要对经济生活有用。经济生活中不需要的东西,不是经济资源。第二,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在经济领域,其最初的着眼却在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最终的关怀是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对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反思和批判,使人们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就是发展.“发展”的涵义要丰富得多,它意指人及社会的全面的质的进步和提高,更为根本的,发展直接取决于人与其生存发展的基础、前提即自然之间的关系.对人类无限进步的信仰和热情并不能改变自然资源有限性这一事实.对有限资源的无限掠夺、利用及由此造成的自然破坏和生态危机,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无限性这样一种自信构成了一对尖锐的矛盾.于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就此提了出来.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要求开放劳动力市场的呼声越来越高.科学地阐明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的商品属性,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所提出的重要课题.一、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客观必然性商品经济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的个别性与社会性的矛盾.处于社会分工体系中的各个生产者(或生产单位),他们的产品是为满足社会需要而生产的;因而,其个别生产同时又具有社会生产的性质.但是,其产品是否具有社会的使用价值,以及生产费用是否等于社  相似文献   

18.
自然资源作为一种有限的稀缺性资源,自开采利用之日起就意味着终有枯竭的一天,而城市对发展的需求具有恒定性和无限性,这种资源有限供给与城市无限需求的矛盾,要求资源型城市在资源濒临枯竭之时谋求转型发展是必然的理性选择。本文尝试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承载力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三个视角提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最后针对三个层面对城市转型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形式下,生产什么样的商品,采用什么方法生产以及生产出来以后谁将得到它等问题,都依靠供求的力量来解决。 市场经济有三个特点: 1、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独立的法人,是市场的主体。 2、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即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都与市场有密切的联系,企业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的。 3、市场机制是经济内在的主体机制,市场机制调节资源的配置,市场机制调节着整个社会经济,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市场组织经济的一种形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有三个特点; 1、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市场的主体。 2、市场经济关系中存在着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 3、国家在全社会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对全社会的供给与需求实行有计划的调节,即宏观控制。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标志着我国的改革,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十四大前的改革,主要是通过“大包干”和“承包”等形式来激发个人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现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是  相似文献   

20.
一、非均衡的产业结构与财政调节 由于在市场经济中,社会再生产分化为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其中分配和交换只是由生产通向消费的中间过程,生产和消费及其对应关系才是最终的和根本的。这样,供给和需求是国民经济的两大基本力量,产业结构要同时放在供给和需求中考察。合理的产业结构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是与市场需求结构相适应的市场供给结构;否则是非均衡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