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 东正教又称东方正统基督教或希腊正教,是由罗马帝国时期统一的基督教分裂出来的基督教三大主要教派之一(三大教派是:罗马天主教亦称拉丁教、东方正教、路德新教)。 公元343年,罗马帝国在撒狄卡(现保加利亚的索非亚)召开宗教会议,加深了以阿塔纳西阿为代表的正教教派同西方天主教派的裂痕,此后基督教明显地分为东、西方两派。西方以罗马城为教会中心,东方以君士坦丁堡为教会中心,两派进行着长期不休的相互攻讦。十一世纪中期,君士坦丁堡教会与罗马教会为争夺意大利南部教会权利而发生冲突。罗马教皇立奥九世派红衣主教到君士坦丁堡宣布…  相似文献   

2.
佛教神通观     
神通在早期佛教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公元五世纪觉音撰写的《清净道论》是一部权威性的上座部佛教概论。全书二十三品,其中有两品(说神变品和说神通品)是专门论述神通的。但自近代以来,随着科学实证主义的兴盛,在佛教研究界,学者们常常故意回避早期佛教中的神通问题,甚至佛教学者也自觉地对神通问题进行淡化处理。因为按照近代科学标准,佛教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蚕丝的发源地。养蚕、缫丝、织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和纺织技术的一项重大贡献。很早以前,我国的丝绸产品和织绸技术就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国外。公元前四、五世纪,希腊称中国为东方“丝绸”,《古兰经》也写道:“中国的丝绸是天国的衣料”。长期以来,丝绸作为我国的传统商品,增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交流,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丝绸也作为一种艺术品,增进了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艺术交流,使世界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古老的中国丝绸更加焕发了青春,我们沿着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又开辟出一条新径。  相似文献   

4.
一龙树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观理论的奠基人,约活动于公元二、三世纪。印度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五世纪。到公元前二、一世纪,大乘佛教开始萌芽。大乘佛教的产生与初期佛教的产生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初期佛教是由释迦牟尼创造的,理论比较体系化;而大乘的出现则是一种群众运动,其理论虽说从总体来看有其统一的特征,但内部毕竟比较杂乱,甚而相互矛盾。从公元前二、一世纪到公元二、三世纪的几百年间,大乘的学说不断发展,新的典籍不断出现,这时,内部的矛盾现象就更惹人注目,其典型代表就是宣扬“恶趣空”的方广派的出现。这种情况不利于大乘与当时势力依然雄厚的小乘各派的斗争,不利于大乘自身的发展。形势需要大乘对自己的学说进行全面的综理,使之进一步理论化、体系化。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好太王碑是四世纪至五世纪为高句丽好太王歌功颂德而建立的。碑体有铭文1,800字,高6米。它是在好太王死后2年,即公元414年由其长子长寿王在国都内城(现中国吉林省集安)的东北方建立起来的。好太王即广开土王,在位22年,使领土有了很大的扩展。碑文不仅是研究四世纪后期至五世纪初高句丽历史的绝好材料,也是研究东亚史不可缺少的史料。对碑文的研究始于明治16年末。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佐伯有清的《广开土王碑研究史》(吉川  相似文献   

6.
追求衣服装饰的美,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服饰习俗的演变,是社会变革、文化兴衰的一面镜子。中日服饰习俗交流,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文化对日本服饰变革的影响中国文化,尤其隋唐文化促进了日本服装的发展和变革。早在公元五世纪,就有缝衣女工由百济去日本。雄略天皇十二年,日本曾派人来我国江南聘请缝衣技工。《日本书纪》载:“十四年正月戎寅,身狭村主青等,共吴国使,将吴所献手末才伎汉织、吴织、衣缝兄  相似文献   

7.
自公元五世纪《诗经》传入日本,即开始长达千余年的日本《诗经》接受史。日儒对《诗经》的接受大致可分为继承性接受与改造性接受两种方式。而继承性接受的特征更为显著,是日本诗经学的主流接受方式。继承性接受思维主导下的日本《诗》著带有鲜明的注疏表征,与日本自古以来重传统、重家学的传经模式一脉相承,在保存《诗经》古本与承传中国主流文化精神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曾于唐初传入中国。当时传入中国的基督教是聂思脱里派(Nestoriansm),中国称为景教,又称波斯教。聂思脱里派创始人聂思脱里(Nestorian,约380—451年)生于叙利亚的日尔曼尼亚(Germanicie),公元428年被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任命为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他主张“二性二位说”,……  相似文献   

9.
日本的汉学研究大约始于相当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公元五世纪左右 ,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其间始终没有中断过 ,成为日中文化交流历史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 ,在上千年的汉学研究历史中 ,日本汉学家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翻译、解读中国古代作品的方法 ,人们称之为“训读”或“和训”1。说训读方法是每个汉学家从事汉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和必要手段并非夸张之辞。它伴随日本汉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至今依然是日本汉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翻译手段。在国际汉学研究中 ,日本汉学研究历史之悠久 ,汉学家人数之最多 ,翻译作品及…  相似文献   

10.
中国和日本是两个伟大的民族。自从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有了接触以来,文化、艺术、哲学、思想诸方面的交流,犹如涓涓滴水,汇成了中日学术交流的长河。本文奉献给读者的便是这长河中的几滴晶莹的水珠。一、佛教和日本政治在中日哲学交流史上,佛教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佛教在公元六世纪传入日本,此后中日之间的佛教往来愈益频繁。基本上没有中断过。佛教对日本社会政治发生过重大影响,直至今天在日本社会中仍有相当大的势力。中国佛教一传入日本,就与日本社会的政治斗争紧紧缠绕在一起。公元五世纪的日本社会是模拟氏族集团的奴隶制。这种奴隶制以大王(后来的天皇)为中心。由氏族族长组成朝廷,分担政务。如大伴氏和物部氏分担军事,中臣氏和忌部氏分担祭祀,苏我氏分担财政。他们的职务都是世袭的。在渡来人(从  相似文献   

11.
镜泊湖,古时称湄沱湖,汉书地理志曰:湄沱河。唐书称镜泊湖上湖三泡所产鲫鱼,谓之“湄沱湖之鲫”;《警世通言》中云,渤海国王番书中向唐朝入贡之珍品,称之“湄沱河之鲫”。《皇朝藩属与地理书》中记载,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六五二年)称镜泊湖为“阿卜湖”,又称“阿卜蕯湖”后又称为“呼尔海金”。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七一三年)始称“忽汗海”。《东北山川纪略》中载:“唐人称谓渤海王城临忽汗海,即此处也。”《东北三省与地图说》中称:“明志始呼镜泊湖。”满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一位外国学者著文评论“失去了‘样板’的日本人”,文中写道:千年以来,日本人一直将“赶超”作为自己的口号和行动准则。早在公元五、六世纪时,日本人以朝鲜为样板,间接地学习到大陆的先进文化。七世纪以后,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里,日本以中国为样  相似文献   

13.
《金史》卷十五《宣宗纪·中》“兴定元年”、“十二月”条载:“即墨移风砦于大舶中得日本国太宰府民七十二人,因籴遇风,飘至中国。有司复验无他,诏给以粮,俾还其国。”“兴定”是金宣宗完颜珣的年号。“兴定元年”,即公元一二一七年。此时,在日本的历史上则为“镰仓时代”。“即墨”,在金朝隶于山东东路济南府莱州之下,为县治,其范围包括今山东省即墨县至崂山县一带。“移风砦”,初为金朝莱州莱阳县辖下的镇,在今崂山湾沿岸。“大舶”为从“日本国”来的商船。据载,我国早在西周时就和日本等国有了海上交通。宋朝时中日民间海运贸易更趋兴盛。在“十三世纪每年有四十到五十只日本船只开往中国中部的浙江方面”。因此,在公元一二一七年十二月,正值季风盛吹时节,有日本海船“因籴遇风,飘至中国”,是翔实可  相似文献   

14.
叶渭渠 《日本学刊》2003,(2):124-138
江户时代 ,日本儒学者掀起对中国古典研究热潮 ,探讨宋学 ,促使儒学与神道学融合 ,实现学问日本化 ,同时开展独创性的文学论。以藤原惺窝、林罗山为代表 ,积极肯定宋儒学“陈善闭邪”之说 ,主张文学以劝惩和载道作为最大的目的。以伊藤仁斋、荻生徂徕为代表 ,强调文学不应附加任何伦理价值的判断 ,以人情为本 ,主张“道人情论” ,开始萌生前近代文学思想的诸因素。这一时期以这两大学派为中心 ,展开了“劝善惩恶论”和“道人情论”。  相似文献   

15.
“法国大革命”、“帝国主义”问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西方近代史研究中的三大主题。每年发表的有关这方面问题的论著数以千计。本文着重介绍西方历史学家对帝国主义问题的一些解释和说明。“帝国主义”的概念是从拉丁语“imperium”(iroperare,命令)一词派生出来的。在罗马帝国时期,人们称掌有军事权力的最高执政官为“iroperator”(英白拉多)  相似文献   

16.
敦煌文献与丝绸之路的研究李明伟“丝绸之路”的名称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三卷本巨著《中国》中首先提出的。其后阿尔伯特。赫尔曼在其两本名著《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丝绸之路》、《从中国到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里进一步明确并完美了这一概...  相似文献   

17.
试论“汉纪”的史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末年荀悦撰《汉记》,自谓是“约撰 旧书(即《汉书》),撮叙表、志、总为帝纪, 通比其事,例系年月。”(《汉纪·序》)“凡《汉 纪》,其称‘本纪’、‘表’、‘志’、‘传’者, 《书》家本语也。其称‘论’者,臣悦所论,粗表 其大事,以参得失,以广视听也。”(《汉纪·目 录》)就是说,他的《汉纪》,不过是用编年史的写 法,将《汉书》表、志、传中的材料,按照年月 顺序,简约“通比”,归总为帝纪而已。就连史 论,也有不少是抄自《汉书》。历代学界,也认 为《汉纪》仅仅是对“班固旧文,剪裁联络”,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47),“删取其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真内涵在于“通达现实世界”,与此相应,通往现实世界的历程构成马克思哲学革命出场路径,具体表现为:从“理想主义”向“现实本身寻求思想”是马克思通往现实世界的基本前提;从探寻“理性现实”到研究“感性现实”是马克思通往现实世界的重要转向;从“异化劳动”到“对象性活动”切入现实意味着马克思通往现实世界的深入发展。在揭示全部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过程中,现实世界从初次显露到完整呈现。这代表通往现实世界的彻底实现,马克思哲学革命由此真正出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山水画的核心理念与最高境地无非就是“澄怀观道”,这“道”,用庄子的说法是无处不在的,而用理学与禅家的说法叫做:“月印万川”.尽管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但这“门”与那“门”还是不同的.山水之门在哪里?当然就在山水之间.  相似文献   

20.
四、那乃 在赫哲族的一系列民族名称中,“那乃”一称为人们所熟知。对这个名称的含义,一般解释为“本地人”的意思。这是因为满语、赫哲语“地”叫做(na)(那);赫哲语“人”叫做 (nai)(乃),它同满语“人”(ni-ja-l -ma](尼亚勒玛)是同一语词。对于“那乃”为“本地人”的这种解释,为多数人所接受。现在,我们想对那乃一称的其他含义,试作探讨。那乃这个民族名称同该旅其他名称一样,都同这个民族远古时代尊崇日鸟的原始信仰有关,是远古时代的观念形态的反映。下面就从那乃名称与神马和太阳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讨论。 1.那乃与乌鸦 同赫哲族有共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