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曾佩菲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3(4):69-71
面对民间受害赔偿诉求,日本设置重重法律障碍,拒绝提供赔偿。本文针对日本政府在历次答辩书中所提出的所谓“法律依据”进行批驳,从战争赔偿与受害赔偿的区别、诉讼主体资格、法律适用及时效问题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试图剖析和驳倒日本法院所作不公判决所赖以存在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诉讼已历经18个春秋,诉讼案达31件,除4例和解外,终审无一胜诉.①对日民间诉讼已成为左右中日关系走向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运用得当不但可以维护我国战争受害者及其遗族的合法权益,又能一定程度上遏制日本军国主义右倾化趋势.日本法院晚近判决中,驳回我国民间索赔的主要理由有二:一是受害者个人无诉权;二是“国家无答责”.实际上,以上二者均背离了国际法理. 相似文献
3.
自1995年中国花冈劳工诉日本鹿岛株式会社发端,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诉讼已历经18个春秋,诉讼案达31件,除4例和解外,终审无一胜诉。日本法院晚近判决中,驳回我国民间索赔的主要理由有二:一是据《中日联合声明》中国政府已放弃民间索赔;二是已过诉讼时效。据国际法理对上述理由剖析与审定,一方面可知以上二者均背离了国际法原则,进而可助益民间对日索赔走出困境。另一方面对维护我国受害者及其遗族的合法权益,彻底解决二战赔偿问题,根本矫正日本军国主义传统,亦具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钟伦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主体不同、原因不同、对应罪状不同,是战争赔偿与民间损害赔偿的主要区别。两者不容混为一谈。日本政府拒不谢罪与赔偿,不但违反了国际法也违反了《中日联合声明》,构成了新的国际不法行为。日本右翼势力日益猖獗,迫使受害者不得不拖着伤残老病之躯,东渡日本力挽狂澜再次“抗战”,他们的成败是中日两国能否世代友好下去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5.
胡浩飞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5)
民间调解和诉讼是现代社会纠纷解决的两个主要手段,但二者在解纷方式、社会效果等方面却有较大不同.如何看待当代中国的民间调解和诉讼,以及它们的发展方向,已成为法制实现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梁樑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49-51
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路途艰辛,在众多的对日索赔案件中终审无一胜诉,仅有四件和解,其余均以败诉告终。事实上对日索赔的诉讼全部在日本国内或美国展开,已成为追求正义和保障人权的巨大障碍,寻求对该类案件的我国国内诉讼已成为当务之急,并且是具备坚实的现实基础和法理依据的。 相似文献
7.
8.
阳澜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1):54-57
司法实践中,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执行职务致人伤亡构成犯罪时,受害人或其近亲属要求国家赔偿只能另行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给当事人造成诸多不便,不利于纠纷的及时解决。我们从简化诉讼程序,提高诉讼效率,便利当事人诉权行使的角度出发,论述建构刑事附带行政赔偿诉讼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赵宝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6):157-163
国家对行政行为侵权承担责任是因为公权力侵权。公私法的分野导致限制国家权力、规范其运行成为维护社会正义的核心内容。行政赔偿诉讼应是受害人通过司法机关让国家机关对自己的行政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的诉讼,是公权力致害的损害赔偿诉讼;从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基本程序原则如举证责任、赔偿权益处分等方面,也显现出其不同于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特征。因此行政赔偿诉讼的本质属性应当是国家所负的民事责任。只有如此定位,才能使我们站在更高起点上审视我国的行政赔偿诉讼性质,找出不足,提出完善行政赔偿诉讼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胡浩飞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5):78-81
民间调解和诉讼是现代社会纠纷解决的两个主要手段,但二者在解纷方式、社会效果等方面却有较大不同.如何看待当代中国的民间调解和诉讼,以及它们的发展方向,已成为法制实现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与被保险人赔偿请求权的衡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巧玲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6(3):267-270
在海上保险中,常常会出现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与被保险人赔偿请求权的冲突,为此,论题分析了两大法系对此问题的看法,指出其中的不同,并从法理上分析了解决此问题应该持有的态度,最后从我国立法的角度入手,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刘树春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5-10
在违约责任中.损害赔偿为合同救济制度的中心.这一制度是保证当事人全面准确履行合同义务的重要措施。但是对违约损害赔偿的一般原则、归责原则、构成要件以及是否应对非财产损害(精神损害)进行赔偿的问题一直有争议,在新的合同法施行后该问题仍然存在。应当明确违约损害赔偿的一般原则在于损害的填补,不允许惩罚性赔偿;归责原则应当同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一致;在构成要件上,并不需要考虑因果关系;对非财产损害(精神损害)明确给予赔偿。 相似文献
13.
于红梅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2):99-102
本文从国家赔偿的性质、范围、精神损害赔偿的内涵及我国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入手,对完善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并从扩大精神损害的国家赔偿范围、提高国家赔偿标准、拓宽国家赔偿原则等方面尝试提出几点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4.
蔡恒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0-55
依解释论,合同解除后不能再要求承担违约金责任,只能要求承担赔偿损失责任;依立法论,则应当允许在合同解除后依约定要求承担违约金责任,且违约金责任应优先于赔偿损失责任适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分析了影响民营经济发展中产权制度保护不完善、市场准入遭歧视、融资渠道不畅和民营企业自身素质较低等四大障碍。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消除障碍的四项措施。 相似文献
16.
胡纪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6):138-141,151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先诉抗辩权的成立要件、行使方式与效果、先诉抗辩权的消灭等问题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现行立法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完善相关立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论未来我国民法典中物权请求权制度的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程啸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未来我国民法典不应将物权请求权制度规定在物权法总则当中,而应采取德国民法典的模式,即在“所有权”一章规定基于所有权产生的各类物权请求权,至于其他物权人所享有的物权请求权,应依据该他物权之特点在相应的各章作出援引性的规定。因为在他物权当中,地役权人与留置权人只享有排除妨害请求权与预防妨害请求权,抵押权人则不享有任何物权请求权。 相似文献
18.
王红艳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1):29-31
违约金责任与损害赔偿责任都是违反合同的主要责任形式,损害赔偿主要是一种补偿性的责任形式,而违约金则是具有补偿和惩罚双重属性的责任形式。当损害赔偿与违约金两种责任形式在合同中并存时,应根据损害赔偿的类别不同(约定损害赔偿、法定损害赔偿、惩罚性损害赔偿)采取与违约金责任不同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9.
张俊岩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2):59-62,72
违约责任产生于合同债务的不履行,其本质是法律对违约行为的否定性评价,所保护的利益包括期待利益和信赖利益。随着大陆法系国家民法的发展,尤其是附随义务的产生,违约责任的保护范围呈不断扩张的趋势,违约损害赔偿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这种发展趋势应在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