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松祥  龚鹏 《云梦学刊》2002,23(6):49-50
在清朝发辫有着特定的含义,发辫是清朝统治的象征。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把剪辫与反清革命紧密相联,以辫喻清,自觉剪辫与强迫剪辫都是反清革命的要求,依法剪辫是建设新政权的需要,推动着剪辫的前进。然而,革命党人使剪辫风潮过于政治化,违反习俗变异的自身规律,不利于剪辫风潮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清光绪二年 ( 1876年 ) ,一次大规模的“妖术”恐慌降临大江南北 ,北京、天津、直隶等北方地区也被波及。“妖术”的种类主要有纸人剪辫、叫摄生魂、遍剪鸡毛、梦魇惊人等。这次“妖术”恐慌实质上是一场由秘密教门和秘密会党联手策划、精心组织的以“剪辫”等“妖术”为主要手段 ,人为地制造社会恐慌 ,以“图谋天下”、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政治行动。  相似文献   

3.
剪辫放足与其对中国迈向近代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辫裹足与封建专治有密切联系。近代社会以来,戊戌变法志士们对剪辫放足具首倡之功;辛亥革命对剪辫放足运动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剪辫放足的艰难实现,体现出剪辫放足对中国人冲破封建束缚、迈向近代的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回族的丧葬习俗深受伊斯兰教教义的影响。回族人在“归真”前,要念“讨白”,要“口唤”;“归真”后,严格恪守伊斯兰教的丧葬习俗。回族虽然散居全国各地,但葬礼大同小异,可以说,回族人每一次丧葬,就是一次民族高度内聚力的演练,这也许就是这个民族的特色部分。另外,回族的丧葬习俗,乃至于整个穆斯林的丧葬观,都是与当前中国社会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相吻合的,因而也是合理的、值得进一步肯定和提倡。  相似文献   

5.
维吾尔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不断变化,在生产、生活方式、居住习惯、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喜恶禁忌等古老遗风形成了本民族的特殊习俗,我们还发现了有些民俗与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收集这些民族风俗,除了对“人类学”、“民族学”、“民间文艺”等各科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外,同时对民族医学药学的发掘与研究,亦具有很重要意义。本文所收集的“画  相似文献   

6.
浅谈青海省少数民族地区刑事法律变通立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民族是一个复杂并且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社会体。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独特的反映其民族心理特点的习惯、风俗、传统和宗教,而用民族习俗、传统、宗教干预和裁决犯罪案件,几乎与民族形成的历史同样久远。司法实践证明,在我国某些少数民族中,目前仍然沿用自己固有的习俗、传统、宗教来影响甚至决定某些刑事案件的程序及实体问题。这种习俗、传统、宗教以不成文的形式形成了“两法”之外  相似文献   

7.
王红丽 《天府新论》2004,(6):126-128
元白诗派妇女题材诗歌中所反映出的中唐女性的生活习俗,从行为文化的角度看,主要有梳妆打扮方面,由于安史之乱所造成的民族大融合的加强,形成了其时独具特色的“时世妆”;唐代妇女,日常生活和岁时节令时的游艺活动,较为多姿;社会生活习俗具有较强的民族特性。另外,在王建的妇女题材诗歌中,写到了宫女们较为丰富的活动习俗。这与当时的民族大融合密不可分,也与由此而造成的礼法松弛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8.
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海内外学者开始关注身体史的研究,而头发作为人身体中的一部分,也进入我们的视野。清代剃发令、蓄发令、剪辫令的颁布与实行,都与辫发密切相关。辫发既是多种矛盾冲突的焦点,也是历史的见证,体现了社会领域的多重变异。本文将辫发作为特定的历史符号,系统考察辫发与清代历史,特别是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联系,进而阐释其象征意义及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9.
道教是中国的民族宗教,它诞生在黄土地上,被中国传统文化的乳汁养育而成。因而,道教思想浸润于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社会政治、科学技术、民风习俗诸方面,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有华夏特征的民族宗教文化。神道教是日本的民族宗教,是在日本民族固有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文化。神道教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史,其间受到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但它作为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日本民族的社会历史演进息息相关。道教与神道教都属民族宗教,它们不仅代表和反映了两个民族不同的精神世界,而且对中、日民族历史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同。笔者以为这一问题可以通过“道”与“神道”范畴的比较,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0.
"辫子问题"和清朝的建立与灭亡紧密联系在一起.清军入关,以惨无人道的留辫运动建立了在全国的绝对权威,进一步使中国专制社会传统的泛政治文化的思维方式广泛传播.反清的政治集团和政治派别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辫子问题"上大做文章.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辫子问题"成了革命党人推进民主革命的有力武器.民初涉及全国的剪辫风暴,则成了辛亥革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追求个性解放、推进民主共和不自觉地联系在了一起.和清廷的留辫运动相比,民初剪辫风暴的最大特点是相对自由.这反映了历史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1.
“花儿”是流行于甘、青、宁、新的一种山歌,深受这四(区)各民族的喜爱。 “花儿”从整体上可分为洮岷花儿和河州花儿两大系统。洮岷花儿是汉族人民所创造和演唱的,而河州花儿则是以回族为主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所创造。这里,我们着重介绍河州花儿所反映的回族人民的生活史与习俗史。  相似文献   

12.
风土民俗用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钟敬文的话说,就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就为风土民俗做了界说。那么这种生活文化的范围都包括什么呢?乌丙安在《中国民俗学》中作过规定:“风土民俗包括消费生活习俗(服饰、饮食、居住)、社会民俗(亲族、婚姻、都市生活习俗以及由此产生的“从心理到口头再到行  相似文献   

13.
民族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的人们共同体,它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各民族的发展,除了自身人口的繁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产生各民族间的交往和相互影响,包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习俗等方面。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社会形态中,在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由于存在民族压迫,民族之间除了相互学习、交流而产生民族之间的自然同化外,统治阶级往往以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化习俗,强迫被压迫民族接受,产生强迫同化,这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所反对的。在社会主义时期,由于消灭了剥削  相似文献   

14.
如果把文学当成一个生命体,古典文学可以说是遗传占主导性的文学,而近现代文学则可以说是变异占主导性的文学。社会心态可主要分为社会知识、社会情感和社会意志三个方面,它构成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中介。清末民初的社会心理经历了从“幼稚静默”到“亢奋纷扰”的变化,表现为三次大的心理波动:一是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的变法维新与《天演论》所引发的新旧对峙,二是癸卯年(1903年)知识界的“新觉醒”与《民约论》所唤醒的个人和民族权利之争,三是1916年《新青年》的崛起、“五四”新文化秩序的确立以及苏联十月革命的回声。这三次大的心理波动都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文学创作的高潮。文学也于这种波动中,不期然地发生深层的文化范型的转换,即政治与伦理、道德与宗教习俗、文学与道德的脱纽、分离与重组。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夏河县上塔哇村的“插箭”习俗发挥了团结村民、聚合群体和议事作用,满足了信众的心理需求,通过“神”的护佑来达到慰籍心灵的目的.“插箭”习俗也吸引了观光游客,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受现代社会工业化发展的影响,“插箭”习俗的参加者也从单一民族扩展到多元群体,产生了开放包容的参与模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新疆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文化变迁的调查研究,使我们对新疆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加深了对新疆少数民族的认识,这对新疆各民族团结、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应该采取“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特别是对待我国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文化,在继承和发扬其优秀文化因子的同时,抛弃其落后、愚昧的文化因子,使少数民族节日习俗文化在发展中求精、求团结、求稳定、求繁荣。  相似文献   

17.
“民以食为天”,人类群体的生存显然有赖于从自然环境提供的多种可供食用的食物中进行选择,并以自己所掌握的技术手段来获得这些食物,有赖于能满足自身营养需要的饮食。饮食不但与人类群体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而且与生产方式、社会习俗、文化观念有直接关系。生活在喜玛拉雅山区的珞巴族,是我国西藏民族的一员,其饮食习俗富有传统的特色。本文拟对珞巴族饮食习俗惯制略作论述,以图为西藏民族饮食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18.
“茫蛮”和“金齿”在古代云南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史学界多数学者认为他们是傣族先民。本文作者用古代文献记载与民族调查资料相互印证,从史料分析、民族称谓、文化习俗,以及民族关系的演变等方面,论证了“茫蛮”和“金齿”并非傣族先民,而是南亚语系的佤、崩龙、布朗等民族的先民。  相似文献   

19.
社会心理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社会心理概念的辨析社会心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它的含义一直含糊不清。需要做一番清理工作。关于社会心理问题,很早以来就为各派思想家所注视。十九世纪法国的批评家和文学家泰恩,曾经用“周围环境的性质”,表示普通群众的一般精神状况和流行的习俗,即某一时代和某一阶级的普通人的一般心理。他认为“这种心理是科学家最后靠山。”黑格尔从绝对精神出发,在探索历史人物活动动机背后的动力时,提出了民族精神的概念。按照他的解释,所谓民族精神是指民族的意识和意志。它渗透在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风俗以及科学和艺术各个方面。同时,这些不同方面的各种特点,都可以从民族精神中得到说明。实际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域文化与节庆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节庆习俗主要由东北世居民族节庆习俗与中原汉民族传入节庆习俗两部分构成。东北世居民族节日习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中原汉民族节庆习俗传入东北后,因社会自然环境的变化发生了变异,形成雅、俗之分,进而塑造了东北人慷慨、豁达、热情、爽朗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