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现代西西弗斯神话--《卡斯特桥市长》的悲剧因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贤萍 《社科纵横》2004,19(5):192-194
本文在分析哈代的悲剧小说《卡斯特桥市长》与古希腊悲剧的承袭关系 ,进而探讨作品中显现出的悲剧因素。笔者认为 ,主人公亨查德的个性特征和传奇经历足以说明他是集性格缺陷及命运羁绊于一身 ,处于荒诞境遇中的悲剧英雄 ,而极具哲理性的《卡斯特桥市长》是秉承古希腊悲剧传统的一部现代西西弗斯神话。  相似文献   

2.
马淑静 《社科纵横》2010,25(10):169-170
托马斯·哈代在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其生活哲学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本文主要通过对托马斯·哈代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的研究,从悲观主义宿命论思想、批判现实主义思想和悲剧意识下的乐观主义这三个方面分析了托马斯·哈代的生活哲学在这部小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7,(1):130-133
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不安"与"震撼",更多的是阅读之后的伦理启迪与思考。本文试图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重点分析小说中的角色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伦理问题及其蕴含的文学价值。在家庭贫困的伦理环境中,苔丝原本完整的家庭伦理结构遭到破坏。在极端贫困的状态下,难以获得正确的伦理观念并构建自己的伦理规范。同时,由于德伯,克莱尔等人自身的人性因子受到兽性因子的抑制,导致其伦理意识无法产生,理性无法成熟,使得他们在确定伦理身份的过程中出现了身份错位,并最终导致了伦理混乱,因此,悲剧的发生也就成必然。  相似文献   

4.
托马斯.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与张贤亮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都以饱蘸深情的笔触刻画了在特殊社会历史时期落入生活困境的两位具有魅力、引人深思并富有诗性特质的女性形象。一个多世纪过去了,苔丝形象仍然摇曳于世界文学画廊之中;尽管时空变换,黄香久独具风姿的形象仍然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熠熠生辉。她们在和谐、美丽、宁静的自然环境中,内心充盈着女性的浪漫情怀与欲望表达;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中,她们的性格发生了扭曲与异化;在经历了生活的挫折与不幸后,她们仍然追求真挚爱情与灵魂的高贵。作者在作品中也将自己内心的苦闷进行了悲剧性的宣泄,体现了对女性命运的"了解之同情",突出了中西方文学中女性苦难命运的主题。作者在演绎女性悲剧人生的同时,从女性立场出发,对女性情感中的浪漫与感伤及女性生活的现实作了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阐述,从而印证了中西方作家共同的诗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张新民 《学术交流》2007,(1):171-173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典范。从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融合的角度出发,分析《雷雨》在借鉴古希腊的悲剧命运观念和审美模式并与我国的悲剧艺术相结合以表现人物的悲剧,成功地塑造以命运悲剧为主要类型的侍萍的悲剧形象和以性格悲剧类型为主要类型的蘩漪的悲剧形象,揭示其对中西方悲剧艺术的吸收、融合所表现出的独特艺术魅力,并探讨形成人物悲剧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6.
谈《苔丝》的三个中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文学名著的复译,似乎已成为中国译坛的时尚。法语界的《红与黑》被炒得沸沸扬扬,译本多达十五、六种。以南京大学许钧教授为首的一批有识之士,趁热打铁,组织了《红与黑》译本大讨论,像一粒投入水中的石子,打破了许多年来笼罩着文学翻译批评界的沉寂。与法语界的喧嚣景象成为鲜明对比的,是似乎仍在作壁上观的英语界。目前《简爱》、《傲慢与偏见》、《苔丝》等名著的译本虽然数目也已十分可观,但是质量良莠不齐,亟待批评界的评论及监督。据我们所知,目前《苔丝》的译本有7种①,也许数目更多。这里本文拟就其中的三种常见译本谈谈个人…  相似文献   

7.
析张谷若译《苔丝》的语言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军梅 《社科纵横》2004,19(6):191-192
张谷若先生翻译的《苔丝》是我国翻译作品的典范之一。这部译作鲜明的语言特色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译者采取直译法 ,准确地再现了原文的整体风貌 ;同时 ,注重英汉文化差异 ,恰当进行信息增补 ;用词贴切自如 ,不露翻译痕迹 ,以诗化语言营造意境 ,富于美感 ,使读者可以充分领略与原作同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5,(7):102-105
曹禺的《日出》和欧里庇得斯的《特洛亚妇女》是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它们独具匠心的结构艺术使其成为经典的主要因素。本文试从《日出》与《特洛亚妇女》结构艺术的比较分析中,审视发掘曹禺对古希腊悲剧的借鉴与发展,并以此呈现曹禺戏剧观发展变化的脉络及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9.
二叶亭四迷 (1 864~ 1 90 9)是日本明治时代的小说家 ,有日本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先驱之称。曾翻译、出版过屠格涅夫和果戈里的小说。其主要代表作为《浮云》、《面影》、《平凡》三部长篇小说。本文仅就《面影》中的爱与金钱再作论述 ,以期从一侧面读解二叶亭四迷的文学成就。一、爱的悲剧轨迹  爱是自由意志驱动下的行为 ,其运动的特色表现在相融互摄。哲也和小夜子之间充满冒险因素的爱 ,显然与既成伦理相悖 ,不可能被社会认可。于是 ,悲剧的阴影时时包围着二人。  致密考察 ,二人的爱的悲剧源头首先发自小夜子对爱抱有的罪意识。这样…  相似文献   

10.
“感而能谐,婉而多讽”,是鲁迅用以说《儒林外史》的,我们移来说《红楼梦》,或许会使人感到奇怪:难道《红楼梦》也是一部讽刺作品? 《红楼梦》不是一部讽刺作品,是部难以企及的伟大悲剧,同时也具有十分丰富的喜剧性。它既是时代悲剧,又是人间喜剧。它的艺术美,是悲剧美和喜剧美的和谐统一,其中,悲剧美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Book Reviews     
Childhood poverty and social exclusion: From a child's perspective by Tess Ridge. 2002: The Policy Press. ISBN: 1-86134-362-0
Human dignity and welfare system by Chak Kwan Chan and Graham Bowpitt. 2005: The Policy Press. ISBN 1-86134-431-7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探讨了制约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师资、招生、实习与督导等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对社会工作教育问题的解决和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文如其人?——一个古典命题的合理内涵与适用限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寅 《求是学刊》2001,28(6):82-89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 ,“文如其人”或相反一直是个论争不休的话题。作者认为 ,“文不如其人”的命题是基于如下三项假设或者说断定的前提而成立的。第一 ,作家有文如其人的愿望 ;第二 ,作家都真实地表达了他的内心 ;第三 ,文学作品能够如实地再现作家所欲表达的意思。但是 ,以上三点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稍加检讨 ,便显示出牵强性。所以“文如其人”的命题实际上是有限度的 ,其内核主要应该是人的气质乃至个性。  相似文献   

14.
唐仁虎 《南亚研究》2009,(1):140-148
《虚假的事实》是印度著名进步作家耶谢巴尔的代表作,在印度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重点塑造的核心人物是女性,这在印度文学中是比较少见的。因此,本文试图解读作者笔下的达拉和甘娜格这两个女性形象的典型意义,阐述作者通过她们所表现的对在婚姻问题上遭到过不幸的印度教妇女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政府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社会管理的论述,阐述了社区服务的基本概念,认为社区服务是社区社会工作和公共服务的集合体,它兼有社区社会工作和公共服务的双重属性。在界定概念的同时,论述了社区服务具有福利性、系统性、民本性、互助性、互补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并具备排忧解难、协调整合、调解预防、社区稳定的功能。因此,提出政府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是:制定社区服务政策、制定社区服务目标、拉动公民参与社区服务、建立社区服务的合作关系、作为社区服务责任的主体。  相似文献   

16.
杨贺 《阅江学刊》2012,(6):142-145
李洞,字才江,京兆人,李唐诸王之孙。其生卒年难于确考,主要生活于晚唐宣宗、懿宗、僖宗、昭宗时期。李洞现存168首诗歌,值得怀疑的6首作品是《山泉》、《吊草堂禅师》、《寓言》、《岁暮自广江至新兴往复中题峡山寺》、《绣岭宫词》、《中秋月》。其中,《山泉》为李洞所作,《吊草堂禅师》为刘得仁所作,《寓言》为唐代女冠诗人元淳之作,《岁暮自广江至新兴往复中题峡山寺》为许浑之作,《中秋月》为廖凝所作,《绣岭宫词》作者尚有争议。  相似文献   

17.
智障人士是需要特别关注和帮助弱势群体。本文基于社会工作增权理论,在提出研究假设和诠释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通过6例个案分析了智障人士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无权状况,提出了对智障人士的个体性增权和社会性增权两个层次,经过实践环节努力使智障人士提高生活能力、增加人际交往和促进社会融合,从而达到个人权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杨栋 《求是学刊》2002,29(2):81-85
杨朝英是元人选元曲之第一人。本文首将杨氏作为元人研元曲之曲学家予以观照,采用知人论世的实证方法,在考辨其里籍及其二选编刊时地的基础上,详剖其新型乐府观及渊源,并以周德清格律派与杨氏的争论为背景,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也唱得”之曲文本位论思想,以为杨、周之争是曲学史上格律派与文学派的首次交锋,属音乐文学本身固有的内在矛盾的反映,从而对杨氏的曲学理念予以准确的把握与定位。  相似文献   

19.
胡铁生 《学术交流》2004,(2):141-146
《警察和赞美诗》与《项链》分别是美国作家欧·亨利和法国作家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两位语言大师在这两篇小说语言符号的运用及其讲故事的方式上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前者侧重以现实主义手法揭示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后者以自然主义手法描写了人的本质中的阴暗面。但两者又分别从人的本质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出发,论证了人的生存困境,体现了悲剧的审美机制。  相似文献   

20.
论萧统对陶渊明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中文 《求是学刊》2003,30(2):91-96
<陶渊明传>是现存最完备的陶渊明传记.<文选>第一次以缜密的哲学与艺术思维对陶渊明的作品进行开创性的遴选和艺术价值的判断.<陶渊明集序>是陶学史上第一篇学术论文,它使陶学进入了哲学研究的层次.萧统的文学创作对陶渊明的接受有新成就.萧统的陶学成就达到了南北朝时期的顶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