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当代中国法治化的发展,司法公正的重要性逐渐体现出来.司法公正是维护社会正义与公平的基本要求,实现司法公正既是法治发展的应有之义,更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对司法公正的内在涵义、社会价值进行研究,对目前司法公正尚不完善的方面进行探索,为更好地实现司法公正提供意见和建议,最终促进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政治民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闻舆论对于司法的影响逐步显现,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舆论发出的各种声音也影响着司法活动的过程。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现阶段我国没有制定舆论监督的相关法规,舆论对于司法的负面影响也逐步显现。在实践中又出现了“媒体审判”以干扰甚至威胁司法权独立行使之势。只有舆论监督和司法独立之间进行良性的互动,才有利于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实现,才有利于社会公正这一社会价值的真正实现。本文拟从舆论监督和司法公正之间的关系,探究二者的社会利益冲突,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以期对利益冲突的解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刘云飞  李莎莎 《现代妇女》2014,(5):149-150,162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民主进程的不断推进,公众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政治决策上来,从而扮演着更加重要的社会角色。网络的普及,媒体业的日益成熟,使民众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决策的讨论环节。处于法治社会发展阶段的中国,社会舆论逐渐开始出现在司法裁量的过程中,影响着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的司法裁量,在制定量刑时,一方面要坚持司法独立的根本原则,同时又要兼顾社会舆论的大方向。本文旨在通过对于社会舆论对司法裁量影响的分析,探讨司法独立的重要性,提出未来法治发展道路上追求社会舆论与司法独立平衡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司法公正思想同时满足于司法实体公正和司法程序公正两个条件,他的司法公正思想满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其实质是使人类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全面的发展。马克思的司法公正思想为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因此在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把马克思司法公正思想作为指路明灯。  相似文献   

5.
良性师生关系是当今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必然,它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和社会教育氛围,也促进人才培养和师生共同发展.近年来,师生矛盾、冲突事件频发,我们时常为师生矛盾所困惑,在新时代我们需要不断研究二者的关系,积极努力地构建良性师生关系.中学师生关系受到学生性格特征、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家庭培育方式、学校规章制度及社会舆论等的影响.师生关系并不只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问题,而是与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关系,本篇论文将从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方面进行剖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优化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6.
新闻编辑是我国社会舆论媒体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社会舆论的形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闻编辑中的价值取向,对我国社会的价值形成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如何规范我国新闻编辑中的价值取向,是当前新闻媒体企业的重任,也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新闻传媒在为社会民众提供新闻时讯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者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和社会意识,也承担了为商业获取利润的职能。新闻不仅要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同时还要明确伦理目的,体现伦理价值,充分发挥新闻传媒的社会功能,因为新闻传媒的伦理基础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对于政治价值的探讨逐渐成为了一个较为热点的话题。纵观当今中国社会,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社会核心价值的迷失.政治价值的研究和确定是解决社会迷失的一个重要方面。分析当今中国的政治价值,要从分析政治的价值和功能谈起,并通过对于价值原则的分析,寻找并确定当今我国所需要的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舆论强烈诟病“收容遣送”的恶法与褒扬“自愿救助”的人性化新法之后,时隔两年,当高涨的社会情绪已经平息,当我们在街市反复遭遇那些乞讨者的熟悉面孔,当我们看到职业乞丐的新奇装束和花样繁多的“新乞讨现象”,禁不住要问:从“强制收容”到“自愿救助”真的能够跨越吗?收容遣送制度废除后留下的管理空洞应由谁来填补?社会的情绪真正能够代替理性的设计吗?在制度改革中超越现实地追求某种抽象的价值理念(如受助者的自由、自愿、尊严等),是否能够经受得住中国现实的考验?在政府和社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当下,如何解决城市流浪乞讨——这个与现代社会不和谐的现象,值得所有社会学者和管理者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李阳家庭暴力事件曾让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家庭暴力问题也一度掀起了波澜。2月3日上午等了2年之久的李阳家暴离婚案在北京朝阳法院进行了宣判,法院最终认定李阳家庭暴力成立,法院判决准予李阳和妻子离婚。然而家暴问题社会中屡见不鲜,既有社会原因,也有法制问题,需要我们从社会以及法制方面着手制止家暴。  相似文献   

11.
慈善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字眼,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着优秀品质的民族,我们的社会成员对于慈善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着新的内涵。有人说,慈善是富人专属的活动;有人说,慈善就在我们身边。社会上总有很多企业明星的慈善行为,社会舆论对这些行为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下社会上慈善行为的动机。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背景下越来越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是要在社会生活中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形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实现国家治理的体系化与治理的现代化,坚持人民民主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这一大背景下,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存在与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我觉得习惯法的存在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一定的立法价值,我们不能全盘的排斥习惯法.但对于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的冲突,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宏观上与微观上寻求一种合理的解决机制,既保障少数民族的团结,又促进法治的现代化,这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社会舆论环境和舆论传播内容可看作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社会舆论要素。社会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文化意识形态,它们共同存在于一个空间之中,必然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因此,必须要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建立权威的舆论发布平台,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法公开即审判公开,是现代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宪法和法律虽确认了此项原则,但对司法公开的认识仍是不够全面的.现行立法对司法公开的规定较为简单,损害了司法公正、效率价值的实现,影响了司法公开社会功能的发挥.在司法改革的过程中,司法公开的范围有多广,司法公开应在多大程度上受到限制等问题,必须从理论上进一步予以澄清,本文着重从民事司法的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公正是法的价值的核心概念之一,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成员相互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而司法公正是公正这个一般概念在司法领域中的具体体现。 西方思想史上关于公平和正义的讨论由来已久,对正义的最初解说是与自然相联系的,荷马史诗中有这样的假设:宇宙中有一种单一的基本秩序,这一秩序既使自然有了一定的结构,也使社会有了一定的结构,而要成为正义的,就是要按照这一秩序来  相似文献   

16.
刘晶 《现代交际》2014,(7):42-42
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更要着重去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资源和财富的分配不公平,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古代学者早就对公平正义有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追求,对当今我们研究公平正义的问题仍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育发展对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这种积极影响只是“存在”而已,它并非确定性地展示给我们。因此要在妥善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过程中,善于通过教育途径,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达到促进社会就业问题解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残疾人价值认同,既包括社会和他人对"残疾人价值"的肯定、理解和赞同,也包括残疾人的自我价值确证,关乎残疾人本质力量的彰显与社会身份的确认.残疾人价值认同是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残疾人渴望价值得到认同的期盼更加强烈.但是,残疾人价值认同依然面临实践矛盾,现代社会生产方式和文化建构的实然状况尚未完全满足残疾人实现价值认同的时代诉求,迫切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对残疾人价值认同问题予以分析和考察.作为关照人的生存发展的哲学样态,马克思主义人学将劳动作为人的价值生成和获得认同的实践基础,将人的文化及其建构作为人实现价值塑造的精神基础.我们需考量残疾人价值认同的人学诉求,从劳动实践视域分析残疾人价值认同的实践基础及应然态势,从文化视域实现残疾人价值认同的文化建构及其优化,挖掘残疾人价值认同的人学意蕴,促进残疾人价值认同的纵深延展.  相似文献   

19.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与正义,是司法改革的首要任务。司法公正的路径探索中,"马锡五审判方式"和"人民陪审制"都致力于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但它们都未有效地建立起统一的司法公正认同标准。在"人民陪审员制度"基础上,扩大法学教育,需要将教育学的特点与法学的特点相结合。全面深化法学教育,是实现司法公正及其认同标准可取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从人本视角探讨"教育是什么"问题,认为当代教育应是以人的属性为依据的养成教育,这一教育应以养成与不断提升人的理性为责任.指出人的属性是历史的产物,具有层次性,包含着物性和理性;而人的理性也具有层次性,包含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养成教育的责任是在承认人的物性的基础上逐步提升人的理性:一方面要注重知识技能的工具理性,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伦理规范的工具理性;在高科技信息时代,则更要注重人的价值理性.整体性地把握人的属性的层次性与教育的责任,有助于我们全面地反思当下教育的种种弊端,主动地推进教育改革,科学地推动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