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让经济活动获得必要的自由,把政治权力关进笼子,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诉求.不过,中国社会对自由市场和政治公权力的理解跟西方社会的理解是有差异的. 对于西方社会来说,经济活动的权力优先于政治权力,私权力压倒公权力,经济力量统治政治力量本身就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当代西方一些学界和政界人士对经济自由最大化和政府规模最小化的诉求,主要是为了防止民主政治染指经济活动.因为在公共领域运转的代议制政府,天然地会按照数人头的多数表决机制来劫富济贫.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传媒公共性的产生,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和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近代早期报刊公共性的萌芽.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以及五四运动推动公共性的生长.国民党统治期间,公共空间得以拓展.传统士大夫阶层和现代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和公共意识以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中国近代特殊的政治结构使得中国传媒公共性的生成与演变区别于西方,而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衰败过程及其对现代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重点对中国19世纪末不可逆转的政治衰败的过程及其前因后果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剖析。作者认为,清王朝政权结构的脆弱性构成了政治衰败的内部动因,而西方文明的挑战则构成了政治衰败的外部动因。辛亥革命虽然顺理成章地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它并没能扼止政治衰败的过程;相反,由于革命后权威危机的出现及其应对措施的失败,这一衰败过程进一步加深,几达于政治分裂和社会解体的程度。20世纪初叶中国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因之而丧失殆尽。  相似文献   

4.
《中外书摘》2014,(5):77-79
秘密结社是中国民间社会的一个重要组织形式,有着悠久历史传统,其功能是在政治高压社会网络中为孤立无援的个人提供咨询和帮助。据研究,晚清北方中国活跃的所谓义和拳只是中国民间秘密结社的一个分支,大多属于白莲教系统,其政治起因多是不满意于满洲贵族统治,故而在清朝前期从事“反清复明”政治活动,基本上是以民间力量为清朝政治统治制造麻烦。  相似文献   

5.
晚清新政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第一次重大变革,也是清政府在其统治的最后十年进行的改革。新政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军事等许多方面,对这些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促使中国从传统的封建走向近代化。虽然最后晚清新政以失败告终,没能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但它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政治社会的转型,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历史上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纵观世界,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社会,一直未停止对廉洁清明政治的追求,西方国家从制度方面来建设法治,力图使得国家政治清明,而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廉洁思想,研究西方和我国廉洁政治思想无疑对我国现在的廉洁清明政治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遭受过西方殖民主义统治的东亚各国,贪污腐败曾一度成为难以割治的政治毒瘤,被称为"东南亚之癌"。新加坡的开国之父李光耀成功地切除了这块社会毒瘤,他吸收了东西方优秀的文明成果并结合本国国情,建立了民主与精英的基本政治体制,创建了具有新加坡特色的廉政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8.
要求中国这么一个有着几千年古老传统的年轻大国实行跟今天西方发达国家一样的政治法律制度,要求在转型中的中国实行跟西方发达国家一样的政治法律制度,不仅违背了中国社会的根本利益,同时也违背了西方国家自己走过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家作为日本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对日本的政治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对江户时代建立的"幕藩体制"以及昭和时代的"家族国家观"为中心,试讨论日本的家与政治统治的关系,得出日本的政治统治是以家作为其统治基础,家与日本政治统治紧密相连是日本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卡扎菲集团没有构建合法型、传统型统治的基础,构建"魅力型统治"成为其目标。卡扎菲以"第三世界理论"和《绿皮书》为指导,以民众革命、伊斯兰社会主义、对抗西方等实践行为,构建"魅力型统治"。随着社会变迁和全球化的冲击,完全凭铁腕和魅力赢得民众认同来寻求合法性显得日益艰难。卡扎菲统治的42年,政治动员缺乏国民士气和公共精神所需求的能量。这次利比亚政治危机是北非政治危机"滚雪球效应"引发的利比亚国内政治斗争的扩大化,外来力量尤其是北约的干预直接放大了这种效应,反映了利比亚现代化中威权政治的衰朽,卡扎菲强人政治"魅力平凡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理论在西方的学术界、政治活动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具有市场经济特色的改革开放成功实施三十多年,市民社会在中国正在萌发、壮大与兴起。伴随着积极的社会结构转型与和谐社会的提出,当代中国一些社会发展进程和现代化战略都需要市民社会理论强而有力的导向,理论所体现意义与内涵,为分析中国社会政治问题开辟了新的视野以及切入角度。  相似文献   

12.
一、历史的回顾 现代社会学传入中国,即使从严复翻译的《群学肄言》一九○三年出版之日算起,至今也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严复作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译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社会学著作的目的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社会思想”。严复认为西方社会学的特点在于从事实的观察、归纳出发来认识社会,并用  相似文献   

13.
思想证明一个人的存在,也反映一个社会的状况。本文,笔者将儒家思想分为统治思想和顺从思想两个方面,通过对统治思想的阶段性差异以及顺从思想的主要价值观的分析,来看儒家思想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主要提出了四种政治思想。第一,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恢复汉人的统治。第二,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大同社会,或者说在基督教的指导下建立一个在天父之下人人平等博爱的社会。第三,"尚贤"的思想。第四,晚期洪仁玕执政时期所提出的一些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社会中的单位组织,其实质是国家进行政治统治的“组织化”形式和工具。它将政权的权力和财产的权力结合起来,依靠国家在行政权力和财产权力上的垄断地位,使得个人服从和依赖于它。中国社会20年来所发生的社会转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种统治结构,个人对单位组织的依赖性越来越多地带有了交易性的特征,但是,基本的统治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国家、单位组织和个人仍然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单向依赖结构(布鲁斯,1989)。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的满意度和相对剥夺感,对他们在单位组织的依赖性具有什么样的影响?这种满意度和相…  相似文献   

16.
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及与这些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上海城墙只存在了三百多年,在中国城墙史中是较为短暂的。与内陆郡县城市的城墙不同,上海城墙经历了因“夷”而建、因“夷”而拆的兴废历史,并且其功能和象征意义也随着城市历史的演变而发生变化。在外在形态上,中国传统城市与西方近代城市的最大区别,主要体现在城墙上。城墙是中国传统城市的城防工具和政治统治权威的象征。元朝上海以镇升县,原本无城。明嘉靖年间,海防废弛,倭寇数次骚扰,城墙由此修建。晚明的上海城墙可以说是防卫海寇的军事功能和作为中华文化、帝国统治之象征的统一体。近代上海开埠后,租界日渐崛起。在上海城墙日渐失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社会福利理念的三种主要思潮为线索,分析和解释了西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的概念演变,通过国家、市场和福利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探讨了它们各自的角色和功能。文章指出,西方以社会行政为基础的社会政策,已从经济层面的资源再分配发展到强调经济政治发展之间平衡的后福利国家阶段,混合经济成为多元福利的物质基础,而民主政治则为公民的社会权益提供了一个扩张的空间,从而使自由与平等之间的矛盾得到相应的缓和。作者以西方社会政策的发展历程为启示,反思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变化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9.
这篇文章以西方世界在扩张时形成的强权心态来看待中国。此文虚构了一个美国式的中国梦,然后再指出这个梦的虚幻。其实。“中美国”、“中国将会统治世界”本来就是虚假的说辞。崛起于东方的中国,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和美国共管世界.更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要统治这个星球。中国和非洲、拉丁美洲的经济合作,完全是为了双方的经济利益。而并非要和美国一争高下。  相似文献   

20.
自由主义,自近代诞生以来一直是西方政治思想的主要流派之一,也始终被视为西方国家的主流政治思想,它凝聚了西方政治文化的精髓,以至于有的学者声称西方只有一种意识形态,就是自由主义.虽然一般认为自由主义“形成于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不过,西方自由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其中,中世纪基督教自身的个人得救教义和教权与王权形成的二元政治观无疑为自由主义的诞生提供了营养和温床,在近代自由主义的诞生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