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费耶阿本德的科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耶阿本德提出了一种与传统看法截然对立的科学方法论论点———"怎么都行"。他在批判逻辑经验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科学观基础上,阐述了观察与理论的关系,提出了"不可通约性"来说明理论选择、评价及科学进步问题;他扩展了无政府主义含义来论述科学与其他知识、社会现象的关系。尽管其思想中包含着许多不合理性因素及神秘主义色彩,但它体现出的宽容、民主的科学精神及具有辩证法特征的能动的科学实践观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相似文献   

2.
拉卡托斯的“科学史的理性重建方法”是其“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在科学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该方法把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相结合 ,不仅对科学哲学的进步和科学史的深入研究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 ,而且从新的角度体现了“逻辑的与历史的相一致”的方法论原则 ,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托马斯.库恩反对累积实证的、辉格式的科学史研究,并力主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科学内史与外史研究的有机结合,这是非常独到和深刻的。但库恩工具主义的真理观也使其陷入了真理认识论的泥淖。对库恩科学史观的讨论对我国当前的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不无借鉴与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拉卡托斯的代表作《科学研究纲领的方法论》出发,就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的关系以及科学研究纲领两方面,分析了拉卡托斯思想中所体现的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即从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的关系来看,科学方法论指导科学史的理性重建;科学史检验科学方法论。同时,拉卡托斯研究纲领的结构和划界标准也充分说明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这对我们今天理解、把握和深化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5.
拉里·劳丹(L.laudan)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科学哲学家之一。他以敏锐的眼光、用犀利的笔调审视着科学哲学发展的脉络。他不仅对19世纪以前的孔德、作漠、马赫等代表人物关于科学方法论的见解有精辟的论述,而且站在科学史的高度,对以波普尔为代表的20世纪批判理性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进行广深刻的反思,对库恩和拉卡托斯的科学进步理性提出了中肯的批评。他曾以《进步及其问题》(1977)一书中带有工具主义色彩的解决问题模式的理论,以《科学与价值》(1984)一书中具有温和相对主义件质的科学合理性的网状模型学说,连同20世纪90年代…  相似文献   

6.
拉卡托斯将科学史分为"内部历史"和"外部历史".他把能够按照某一方法论加以规范说明的科学史料称为"内部历史"(或"科学史的理性重建");而把一切不能被该方法论加以规范说明的事实(这些事实只有借助于社会-心理的因素才能说明)称为"外部历史".对于科学史来说,理性重建或内部历史是首要的,外部历史则是次要的.将拉卡托斯这一思想同马克思研究经济学史所运用的"逻辑的与历史的相一致"的方法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两者有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20世纪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在其著作《客观知识》中提出了一种反对传统知识观的客观知识理论。中国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这一知识理论作了一些支离破碎的述评和批判。文章从客观性、自主性和进化性三个层面对客观知识理论本质与特性进行了整体性与合理性评价,为人们建构新的知识观提供方法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迄今,各派科学哲学家为了理解科学的进步,已提出了关于科学进步的种种不同模式,如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进步模式”、库恩历史主义的“范式变革模式”、L.劳丹的“科学进步的解决问题模式”以及我国学者林定夷提出的“科学进步的三要素目标模式”等等,而本文则要着重介绍和评述波普尔的“逼近真理模式”。尽管这一模式和其它模式一样,受到了许多科学哲学家的尖锐批评,但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波普  相似文献   

9.
劳丹作为20世纪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提出了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科学进步的合理性模式和科学研究传统的理论,我们将其作为历史分析的工具,遵循着劳丹的路线考察了化学史上从燃素说到氧化说的演进过程,揭示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相互统一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科学假说向科学理论的转化究竟是怎么回事?它有哪些必要的环节?各个环节分别处于什么地位?这是科学方法论的一个中心问题。逻辑经验主义者将它描述为经验证实或确证,历史主义学派将它归结为价值评价,真理的连贯论者则认为它是一个逻辑连贯性的论证过程。这都是一种简单化、片面性的认识。其实,经验论证”、逻辑论证、价值评价都是科学确立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对理论提供支持。其中,经验论证无疑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人类有史以来四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内容成果及其影响的具体分析,阐明科技革命与时代进步的历史辩证法,论证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这对实施“科教兴国”和“科技强军”的战略国策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代高校学生了解世界科技革命成果、追求科学真理、关注时代进步、确立科学发展观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从文艺复兴到黑格尔时代,由于社会历史、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发展的局限、逻辑本质认识上的不明确等内在原因,逻辑学在形式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曲折.培根倡导归纳法,试图用科学方法论取代演绎逻辑的地位,其结果,一方面发展了归纳方法,另一方面,也模糊了人们对逻辑学的认识.黑格尔则把逻辑的内涵不正确地扩大,认为逻辑学不仅要研究形式而且还要研究内容,这是对逻辑学认识的一种倒退.然而,他的意外的却又极其重大、影响深远的贡献是发展了辩证法,这在人类认识演变史上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库恩认为科学发现与非理性因素有关,科学家的直觉、机遇、收敛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均有助于科学发现;科学发现是内含结构、时空扩展的复杂历史过程;而科学发展是新范式颠覆旧范式、科学共同体更替的革命动态过程;强调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的结合,把科学共同体当作重建科学史的逻辑起点。解读库恩的科学发现观、科学发展观、科学历史观,可知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并存。  相似文献   

14.
波普尔从批判理性主义出发,从分析科学知识的动态过程着手,揭示了科学是科学家不断发现、不断革命的过程,从而建立起“猜想与反驳”方法论。波普尔通过科学发展的两个基本环节——猜想与反驳,构建了科学进化的逻辑形态,形成了他的科学发展模式理论。波普尔方法论内含的科学创造精神和科学批判精神对于现代科学探索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理性主义发展观的基本信条可以概括为:(1)人类历史的进步归根到底是人类理性的进步;(2)人类理性就是在牛顿的物理学探究中得以典型体现的理解和探究能力,在方法和逻辑上体现为自然科学方法,它是人类知识探究的统一方法;(3)理性的进步(或知识的进步)决定着人类历史的全面进步,知识的进步势必导致道德进步。这些基本信条貌似有理,实际上在其背后隐藏着很大的危险。对理性主义发展观进行重新审视及超越,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理解"技术实践"——基于科学、技术的划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技术"概念的界定是技术哲学研究最重要的逻辑起点。作为一个多义性概念,在"科学技术"一词使用频繁的时期,技术之真义有被遮蔽的风险。"科学技术"是语词误用,已危及科学观念的传播,并有可能导致政策上的偏差。可以从研究对象、思维方式、研究目的、评价标准等方面对"科学"与"技术"进行划界。对技术的反思已经从认识论、人、社会、形而上学等维度延伸至技术实践维度,技术实践是一个有别于科学实践的,包含制度、文化、器物在内的多维度活动。  相似文献   

17.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依赖于合理的科学技术文化元素的构建。科技文化的基本元素具有举足轻重的功能:科学理性对科学技术发展有固本强根之力;人文特质调适事实和虚幻的合理间距,既能把科学技术人员从教条枷锁中解放出来,又利于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情怀;创新因子引领着科学理性的方向和宗旨。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应以科学理性为轴心,人文特质为滋养,原始创新因子为动力,来构建科技文化,以消解科技役人的异化现象,并循着科技发展的后现代主义路径,引导科学技术及科技工作者健康和谐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现代科技与市场经济之间有着深厚的内在联系 ,它们有着共同的经济理性基础、道德基础、价值基础和崇尚科学理性的精神。科技的发展是市场进步的内在要求 ,它不仅为市场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提供了物质手段 ,而且为市场经济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和理性支持 ;同时 ,市场经济的进步也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结构性的动力 ,从而使得现代科技和市场经济在现实上表现为一种相互促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与科学哲学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判定密不可分.围绕二者内在的关联,文章从科学划界问题、科学发现模式、科学理论评价和科学发展模式四个在科学哲学争论中起核心作用并反复出现的问题切入,探讨科学哲学对西方心理学演进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及心理学对这些问题的反响.传统科学哲学为心理学的科学理性扫清了道路,现代科学哲学的人文理性将继续清扫心理学道路上的理论崎岖.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科学的极大成功以及现代科学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 ,亟待对科学的历史发展给以人文阐释。通过对科学史的考察 ,可以发现科学史具有极大的人文价值 ,科学史可增进对科学的社会影响的认识 ;对科学教育具有重要的人文启示 ;有利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沟通与理解 ;为理解和解释科学提供人文维度与历史理性 ;有助于揭示科学的属人性与人性界面 ;促成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哲学精神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