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把对朱自清人格的理解当成<荷塘月色>的意义,这种"外围性"的批评方法是以先在的观念取代了文本的具体分析;朱自清被包办的婚姻即使升华为爱情也不能证明<荷塘月色>表现的就不是朱自清的潜意识愿望;其他作品的意义决不等同于<荷塘月色>的意义,<荷塘月色>的意义只能来自于<荷塘月色>文本形式的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在特殊环境下特殊心境的书写,本文针对"意淫"说,探讨作者写作其时的特殊审美心理,指出作者潜意识中具有"民族心理"特征的"文人士大夫情结";并指出莲花并非美人的象征,而是作者圣洁人格的写照.  相似文献   

3.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人格与文格在极其矛盾氛围下的产物。作品中表露出来的诗化特征正是作家个人诗歌理论与时代文学潮流的交汇点。文学意象的分析可以从微观角度深入了解《荷塘月色》的内涵,探寻作者的心灵。  相似文献   

4.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半个世纪来总是脍炙人口,成为现代散文的名篇;《背影》的发表,使朱自清以现代散文家彪炳于世。对他的不朽人格和民族气节,毛主席曾作了这样的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在纪念这位现代著名散文家逝世三十周年的时刻,研讨朱自清的散文艺术特色,借鉴有用的东西,对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散文创作,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源流》2007,(8)
历史上,很多文人都写过赞颂莲的文章,最有名的是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近代的文学家朱自清也写过有名的《荷塘月色》,把荷塘月夜的宁静、荷花开放的  相似文献   

6.
笔者对《 <荷塘月色 >:一个精神分析的文本》一文的“性”精神分析观点及论证的一些策略提出质疑。笔者认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抒写自我人格理想的文本。  相似文献   

7.
《荷塘月色》中荷塘的选择不是偶然的 ,而是作者长期以来的自娱习性和执着的独白 ,荷塘之所以成为朱自清精神乐园的核心 ,正是源自荷依于泥而清者自清、出污不染的圣洁、高雅的品格。《荷塘月色》是朱自清人格的写照、生命的自况  相似文献   

8.
荷塘怨色     
凡是读过朱自清《荷塘月色》的人,必定为文中描写的清雅,俊俏,却又不失矜持的荷花所心醉神迷。闭上眼睛,眼前浮现出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一种对《背影》的误读,从朱自清的哲学观、创作观出发,证明朱自清对父亲的感情是纯 真的父子之情,从而否定所谓《背影》“体现了作家潜意识的女性意识和需要”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0.
阮籍和曹雪芹有共同的创作背景、创作心态和动机,《咏怀诗》和《红楼梦》运用隐晦手法有三个特点:引用前人词句,言在此而意在彼;借"美人"意象表明心迹、抒写志趣;借怀古咏史伤时刺世、反思历史。《咏怀诗》的主题是诉诸于灵魂的痛苦与焦虑这个最当下的存在,《红楼梦》的主题是诉诸于灵魂的引导和拯救这个最迫切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早期的教育理想是培养全面的人,强调以教育为信仰,注重团体生活的锻炼。但这种教育理想在当时客观条件下不可能实现,他早年在江浙一带处处碰壁,白马湖春晖中学是朱自清早期教育理想最终破灭之地。教育理想的破灭,不仅使朱自清经济陷于贫困,而且形成了他的刹那主义。此期的创作也能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蒋济永先生《 <背影 >里的“背影”解读》将“背影”解读为“母亲的形象”的观点及其“泛性论”的批评方法值得商榷。笔者从作家的创作方法、直接动机、叙述细节、审美心理四个层面分析所得结论是 :假如将朱自清的散文看作浊浊尘世中的一湾碧影 ,他在散文中所饱含的诗学理想和至真至美的情感就是那源源而来的活水 ,加之作家对自我的反省和对人性的反思的表现 ,使作品中处处弥漫着人性的温馨。笔者提倡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审美解读与批评。  相似文献   

13.
朱自清散文和"五四"时期其他散文作家对台湾当代散文影响很大,从余光中的散文作品中可以看出朱自清的影响。但余光中又力倡散文革新,反思"五四"散文创作传统,所以他的作品又具有了不同于朱自清散文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4.
济慈的诗集美、真、爱三位为一体,超越了悲情人生,化具体为普通。济慈的诗用精妙的节奏,表现自然状态下的和谐之美,咏唱天与人的和谐之音。济慈满怀热情求索,以生命为代价建构诗的生命天地。逃避并不是唯美,沉湎更见出创造。济慈执著的梦幻追求,多彩的狂迷欢乐,使他的诗的世界充满激情和异土情调,其爱心又总让人感受到生命跃动在他的诗国。济慈以狂迷的体验、多彩的欢乐,帮助读者找到了现代精神的一个形式,即让生命充分扩张、延伸,并使之充满另一个世界。济慈随心所至、自然生成的诗歌的观念同后来意象派的诗歌创作思想是相通的。济慈的诗作及其诗论的影响已超越了国界和语言的限制,成为世界共同拥有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5.
积极向上的淑世精神是人心的法则 ,是历史的蕲向 ;规律、信仰、仁爱、美丽 ,从来都是文学创作的终极关怀 ,也是文学史对具体作家、作品扬弃的标准。那些催人奋进、发人思考、形质兼美的作品 ,无疑是文学史上最有价值的作品。咏物词的创新也应该自觉贴近时代和历史的要求 ,以积极的淑世精神作为开掘题材内涵和抒情言志的核心。清初咏物名家曹贞吉和朱彝尊的创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6.
来自清以他的至情妙笔,通过时一些典型细节的捕捉和描述,表达了他对父亲、儿女、妻子的至亲深情。这里有感激,有眷恋,有喜爱,亦有自责,有愧疚,有悔恨。作品中所传达出来的亲情美感,潜移默化中使人们受到浓郁的人情美的熏染和陶冶。这种朴素自然的关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亲情的纯美,这与情感日益淡漠的当代社会的人情关系无疑是一种对比,引人深思,催人反省。这种审美教育作用对接受者不是耳提面命,而是“润物细无声”,是以其中的真、善、美打动人的感情。  相似文献   

17.
徐志摩作为新月诗人的主要代表 ,他突出的贡献是对新诗体制的改革和实践 ,对诗的形式感与内在精神的执著追求。形式上 ,他注重音节的谐和 ,传统意象的运用和句式的现代品格 ;内容上重视诗的精神和人格的展现。因此 ,他的诗总能给人以轻盈、流丽、甜蜜的美感  相似文献   

18.
杨德豫先生不仅译作丰富,对译诗也有独特的见解,是现代英诗汉译的名家。文章借鉴闻一多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对杨德豫的诗学观及译诗进行解读,从而得出:杨德豫坚持用汉语格律诗翻译英语格律诗,主张“以顿代步”,韵式悉依原著,在译诗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诗学观,并且在诸多实践中实践着自己的诗学观。  相似文献   

19.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的两大重要特征。翻译是在语篇而并非字、词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最终的翻译作品也必须具备这两大基本特征。主位推进是实现语篇衔接和语义连贯的重要途径,它通过语篇中各小句主位与述位的层层推进以及它们所包含的新旧信息的逐步转换促成一个完整语篇的形成,帮助译文读者把握译文的连贯性。文章对《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比较,旨在探索主位推进是如何使语篇中各小句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语篇衔接和连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