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苏离间论"既是战后国际冷战格局作用于保守主义思想代表人物吉田茂的产物,同时也承继战前吉田思想,内含了吉田政治思想中"反共主义"、"经济主义"、亲美英的"对美追随主义"等侧面,可以作为吉田政治思想及其对华政策研究的切入点。1954年吉田携其"中苏离间论"出访欧美,目的是欲以他的"离间中苏"构想为手段游说美国,以求美国同意日本调整对华政策,发展对华贸易,这充分体现了吉田政治思想"现实主义"的侧面。此访未果,意味着对外以"对美追随主义"为第一要义的吉田政府在谋求调整对华政策上的努力以失败告终。此后至美国转变对华政策,中日邦交正常化,战后日本历届政府只得以"政经分离"为政策原则与中国发展经贸关系。  相似文献   

2.
对于吉田茂,以前只知道他是日本战后的首相,对于吉田主义,以前只知道有这样一种说法,而对吉田茂其人,对吉田主义之内容,却不甚了了。日前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得以拜读了郑毅教授的《破解困局的智慧——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一书,开始对吉田茂和吉田主义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初看吉田茂,无论是从政治还是民族主义立场,都起码是一个可憎的人物:他反苏反华反共,追随美国,  相似文献   

3.
1952年 4月 ,日本吉田政府与台湾国民党政权之间签订了一项所谓的“日华和平条约” ,该条约中关于“中国”方面“自动放弃一切赔偿权利”的规定异乎寻常 ,长期为史学界所注目。本文依据详实的史料 ,具体论述了条约签署的背景 ,双方交涉的过程 ,以及它带给我们的启示 ,由此透视了日本的战后外交、政治的特点和台湾当局的软弱无能以及丧权辱国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郑毅教授新著《破解困局的智慧——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2011年3月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这是作者近年来关于吉田茂研究的第二部专著。抓住一个专题长期跟踪、锲而不舍,踏实地深化研究的精度,在今日学界并不多见。作者这样坚持的理由在于:人们一般都以"吉田书简"决定了战后日本对华外交实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政策,此政策至今仍有余焰炙人,由此而对吉田本人一般采取批  相似文献   

5.
“逆流”是战后日本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的发生既是美国占领政策变化的结果,也是日本保守政治家对战后日本政治、社会发展的现实积极把握与参与的结果,体现了日本政治保守主义的传统。“逆流”客观上符合了战后日本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对于促进战后日本经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战后日本在经济上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政治右倾化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令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亚洲人民所关注。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原因主要在于优越的民族心理和侵略性的政治传统;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的绥靖政策导致日本政治右倾化得以延续;战后日本缺乏有效的国际制约机制导致日本政治右倾化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7.
’96日本众议院选举,是战后首次采用小选举区比例代表并立制的一次大选,被称作日本近代的第三次革命。它以两大政党制为目标,从“派间本位”的选举向“政党本位”的选举转换。日本国民选择的是安定政权下的改革,自民党东山再起,重掌政权。新的选举制度以英国的选举例为模式,然而与两大政党制的目标尚远。文章还介绍了日本有关“政治市场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战后日本在经济上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政治右倾化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令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亚洲人民所关注.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原因主要在于优越的民族心理和侵略性的政治传统;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的绥靖政策导致日本政治右倾化得以延续;战后日本缺乏有效的国际制约机制导致日本政治右倾化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考辨二战后日本的媾和对策研究,揭示战后日本对美关系基本形态出现的必然性。在1947年秋以前,日本的媾和对策研究是以经济重建、安全保障问题为中心的,提出了建设和平的外向型工业国、拥有防御性军备、由远东委员会成员国建立地区性安全保障体系的构想。此后,则完全转向安全保障问题的研究。芦田均首次将日本安全保障与美苏关系发展趋势联系起来;吉田茂主动选择了在政治军事上依附美国的道路。日本媾和对策研究的如斯走向,其国际条件是美国推行东亚遏制战略,转变对日占领政策;其国内条件是社会党的“全面媾和”论与吉田路线相反相承,无力引导国民做出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日本天皇在战后主动参与日本政治有两种方式,即"内奏"和"天皇个人外交",几乎都是在一般国民视线所及的范围之外。宫内厅是战后天皇参与政治的重要途径。天皇参与政治的频率及对政治影响的程度与执政政治家的天皇制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战后天皇在日本的内政外交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评战后日本的“皇国史观”吕明灼历史观与政治观的统一,从来没有像日本战后50年中表现得那样突出、显著。日本坚持侵略史观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与亚洲各被侵略国家间的战争早在50年前就宣告结束了,但日本与亚洲各国之间的“史观摩擦”却从未平...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政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就是大局”,是邓小平关于政治的基本观点。这一观点是邓小平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与经济相统一的观点考察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政治作出的新概括。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这一观点不仅揭示了政治的一般内涵,而且还揭示了社会主义政治的主要内容及政治与经济的正确关系。同时,邓小平还据此提出了正确处理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3.
神道与日本政治盛晓明日本汉字的“政”一词读作”まつリこと”是由“まつリ”(祭)与“こと”(事)两字组成的,意为“祭事”。后来才引申出“政治”的含义。在日本历史上,“祭”与“政”的确是密不可分的。这里的“祭”是指日本本土的神道祭祀。神道原本是土俗或民俗...  相似文献   

14.
日本与亚洲“四小”(南朝鲜、台湾、新加坡、香港)是战后在亚太地区经济上先后迅速崛起的国家和地区。比较日本与“四小”,不难发现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诸如地理条件、战后所面临的某些国际政治和经济因素等。但比较两者战后的各自的发展道路,就会发现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特别是由于两者在工业化进程中各自所面临的具体情况不同,其经济发展战略是不尽相同的。一、经济基础及发展条件日本与亚洲“四小”比较,日本的工业发展是很早的,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就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但到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仍是以轻工业为主,…  相似文献   

15.
毛主席说:“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评价文学艺术作品,“任何阶级社会中的任何阶级,总是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根据毛主席的教导,我们就首先以“政治标准”剖析一下《早春二月》,看它在思想上究竟表现了那个阶级的观点,属于什么样的“政治路线”;再用“艺术标准”,对它所描绘的社会生活图画,塑造的人物形象,以及它所表现的艺术技巧,进行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6.
“日本经济奇迹”是战后各种有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当属战后日本建立的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正是由于这种良好的国内经济运行机制以及由此而制定的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共同作用,促成了战后日本经济的起飞和高速增长。这种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是由于日本特殊的国情、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战后特定的社会环境等,使得日本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具有多方位、复杂化的特点,其中不仅包括源于日本特殊经济结构的深刻的经济根源,而且还包括政治、政治与行政、政治与经济、社会物质条件、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社会文化及心理等诸多层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三国时期杰出的法家人物曹操,不仅“外定武功”统一了北中国,而且“内兴文学”,十分重视利用文艺这个重要的工具,为其革新政治、统一中国的政治路线服务。他“登高赋诗,及造新乐,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密切配合政治斗争而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曹操早期的政治活动,主要是用法家的观点观察当时的政治形势,站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立场上,主张革新政治,反对豪强地主。在他任洛阳北部尉和济南相时,进行了  相似文献   

18.
吉田茂作为日本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对战后日本的外交政策体制的确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旧金山媾和会议时,吉田茂以"吉田书简"的形式选择了"台湾政权"作为媾和主体,这确立了战后初期日本对台政策的基本框架,而在此后签订的《日台条约》进一步确立了日本对台的政策体系。日本对"台湾政权"的媾和被认为是吉田茂推行等距离外交的一种策略,实行的是一种限定承认与有限媾和,是推行"一中一台"的外交策略,同时也为同大陆改善关系留出了余地。  相似文献   

19.
以1950年至2003年约半个世纪的日本年轻作家60篇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出现频度高的“ょわのわゃ”5项日语文末助词男女性语现状。研究结果证实了战后60年日本男女用语在使用上发生了确切性的动态变化,主要原因是日本女性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在会话交谈中使用的表达方式倾向于中性,缩小了男女语言性差。  相似文献   

20.
战后日本的经济“神话”及其原因韩玉玲在希腊神话中有一个“不死鸟”的故事,说的是一只鸟在焚烧的烈火中展翅腾空。人们以此来比喻战后日本的经济。众所周知,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战争中,日本的国民财富有1/4化为灰烬。战后日本是在战争的废墟上,逐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