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往问题的历史和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之间真正的交往这个问题与对人类生活本质的探索有紧密的联系,是建立适应人的本质的社会生活的关键问题,人们对此问题的思考由来已久。亚里士多德在实践哲学中就把公正交往看成是对待他人的德性,是人在实践智慧中的最高德性。他认为需要和沟通是交往的原因,若要保证公正交往和沟通,就要在实践智慧引导下,维护是非准则和对等条件下的利益平衡原则。交往涉及公共生活的完善,个人完善还不是人的优良生活,最为优良的生活应该是把个人完善和公共生活的幸福统一起来。晚期希腊哲学、古罗马哲学、自然法和契约论思想中把普遍理性作为人们交往和契…  相似文献   

2.
李百玲 《社科纵横》2009,24(4):122-124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阐述了劳动实践,以及在劳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语言与人类产生、发展的因果性联系;从交往学视角来解读,可以看到在人类产生初期,交往与劳动实践一起共同促进人类的进化、语言的产生和社会的形成,体现了交往理论中“主体-客体”、“主体-主体”模式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交往是一切社会心理现象的基础和根源,交往在社会心理学理论中是一个中心内容。一些心理学家十分重视交往的作用,把交往看作是人的心理特性、意识和自我意识形成的必要的、本质的条件。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5页)在犯罪这个特殊的社会现象中,不良交往起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绝大多数与不良交往有密切关系。某省教育学院的一项调查研究,对少年犯管教所的140名违法犯罪青少年进行具体分析,发  相似文献   

4.
从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看人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往是一种关系性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存在方式。交往实践对人的发展具有原动力的价值效用。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启示我们,在当代条件下,应立足实际,积极建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的交往模式。  相似文献   

5.
交往的可能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交往理论研究的不断展开,人们对交往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实践问题、主体性问题、客观性问题、唯物史观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开拓性的成果,交往问题的重要意义已经成为理论界的共识。然而,学界在对交往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往往把交往,即主体间的活动看成自明性的事实,而交往的可能性问题却很少有人追问,或者即使有人涉及这一问题,也往往脱离人的本体论活动,从人的某一具体活动层面(生产及其工具)出发来理解交往的可能性根据。这就使交往问题仍然停留在表面,交往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受到严重束缚。有必要悬置交往的各种具…  相似文献   

6.
唐魁玉 《学术交流》2003,2(4):99-102
哈贝马斯在关于交往行动的理论中 ,着重探讨了现代社会交往的合理化和公共领域的建构途径问题 ,分析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方式和人类理性实践性之间的关系 ,并提出了改变生活世界的学术主张。这种现代交往观念有助于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寻求最现实、最合理的社会行动形式 ,并对建立网络公共空间、实现网络行动的合理化、强化网络语言的语用价值以及网人的主体性和道德认同 ,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非和平交往是文明交往的方式之一,贯穿着人类社会活动和世界历史进程:宏观上,它是一种常态;微观上,和平交往看似主导,却只是一种表象,私有制是其根源。非和平的文明交往在给人类社会带来苦难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诸如推动科技、文明进步等方面的积极效应,且更深层次的还在于督促人类进行理性思考,进而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个性社会学     
个性社会学是一种专业社会学理论.它的一系列广泛的研究课题是:个性与社会、社会团体与社会群体的相互关系;人的社会化过程及其条件,在社会化过程中个性之间的关系;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和交往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语言并不属于上层建筑。语言与上层建筑没有必然的联系。语言不是某一个阶级所创造的,而是整个人类社会千百万年来在生产劳动和生活交往中共同创造的。语言作为人们的交往工具,与其他的任何生产工具一样,一视同仁地为各类社会形态、各种社会制度、各种不同阶级以及不同社会群  相似文献   

10.
在墨西哥,30岁以下的人占总人口的71.7%, 经济自立人口中有58%是青年人。青年中间有流氓无产者、中产阶级分子、工人、资产者等。墨西哥青年政治态度的形成和确立是通过社会化过程实现的。在这过程中,家庭、学校、机关团体、政党、所属集团、大众传播工具以及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都在起作用。青年人不关心政治,不参加选举,态度消极冷淡已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墨西哥的大众传播工具几乎全部由私人企业垄  相似文献   

11.
人学视野中的交往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隽鸿飞 《求是学刊》2000,1(3):26-28
交往问题是20世纪末中国哲学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诸多的学者参与了讨论,并就这一问题的研究域达成了共识,从而使交往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但交往活动从来不是人类的一种孤立的行为,而是与人的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应尽力避免就交往而谈交往的倾向,而应把交往问题的探讨与人学的研究结合在一起,从人学的视角去审视交往问题。这样既可以拓展交往问题的研究域,又可以为解决人学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从人学的视角来看,交往是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交往既是一种关系性范畴,又是一种活动性范畴。作为关系性范畴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类社会的前提规定为四重关系:人与自然的现实的历史关系、物质生活资料的再生产、人类主体本身的生产与再生产、社会存在.他们认为在人对自然界的实践关系中,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构成了社会历史的前提;在人对人的关系中,体现出交往实践的发展.他们还提出生产与交往具有同构性;生产和交往的发展与人类历史社会化进程具有内在关联;任何实践都是社会中的实践,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是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情境相关联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人际交往时空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活动所经历的时间和所占有的空间.随着人类语言、文字、印刷术与造纸术、无线电技术及信息网络技术等交往媒介的革命,人际交往时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技术的诞生和发展、社会信息需求量激增为人际交往时空变革创造了条件,使人际交往展现出不断拓展的交往时空、多样化的交往方式及人际交往范围无限扩大的图景.同时,人际交往时空变革加速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有利于人的全面的发展.但是,其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易导致个体的孤僻个性、形成反社会的亚群体、激发潜在的社会冲突.正视人际交往时空变革产生的正负面效应,有利于我们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人际交往时空资源.  相似文献   

14.
骆国英 《社科纵横》2010,25(8):160-161,164
课堂教学师生交往是老师与学生间的一种教学互动关系。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情感、态度、兴趣、价值观、行为规范、社会知识等信息交流。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往,使学生在课堂交往中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逻辑,在古代是人们诉求知识的工具。亚里士多德在前人思维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指导人们正确论辩、反驳诡辩、认识真理为目的,创立了西方第一个逻辑科学体系。在近现代,逻辑成为人们话语解析的样式,莱布尼茨的数理逻辑使逻辑思维更加精确,是逻辑学的一大贡献。当代逻辑成为思维整合的方法,逻辑思维已不只是反映对象的现状、追溯思维实践的过去,而是存在于人类如何把握事物本质、事物之间关系的对话活动中,揭示出逻辑的本质表现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现象、人与自己的创造物之间的交往方式。当代逻辑回归交往世界,是逻辑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多元思维相互碰撞、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深入进行,大众传播工具的教育、娱乐、价值导向和社会控制的作用日益突出显示了它作为人和技术手段的总和,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份,并对人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认识领域。它处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点上,是个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大众传播工具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及这个过程的三个要素:传播者、信息、媒介(工具)受传者效果的一些研究,分析大众传播对社会及个人的影响和效应。  相似文献   

17.
绿色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所崇尚的纯真、友善、和谐的交往。绿色交往是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能够为大学生的良性发展提供生态交往环境,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大学生多方面才能,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高校应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课堂、课外活动、宿舍、网络新媒体等路径与载体,加强交往观念及行为指导,帮助大学生实现绿色交往。  相似文献   

18.
贺苗 《学术交流》2013,(1):35-38
在人与人的主体间关系上,人们基本上遵循世代相承的各种风俗、习俗、礼俗等进行日常交往活动。正是在日常交往活动和生平情境中,人们积淀起一种礼俗化的、习俗化的、情感性的日常思维类型。从日常交往的内在机理和思维运行方式来看,它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表现为传统的风俗、习惯、礼仪制度、道德规范、自在的活动规则等等,这些因素主要是通过家庭、家族、村落、社会环境的熏陶而内化于人们的日常交往活动中,从而形成日常交往的习俗性思维类型;二是表现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天然情感,即日常交往的情感性类型。  相似文献   

19.
交往是人类大同之路——论雅斯贝尔斯的交往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当代西方哲学中,首先把“交往”概念置于哲学思维的核心,倡导交往哲学的当推卡尔雅斯贝尔斯和哈贝马斯。目前学界对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探讨论及得颇多,而对雅斯贝尔斯的有关交往的理论研究甚少。本文试图对雅斯贝尔斯交往理论的基本内容作一考察,指出这一哲学思维在...  相似文献   

20.
交往行为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公共领域结构转型的异化,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促进交往与社会进化。但是,这种理论构建仍然无法摆脱二元论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哈贝马斯所寄希望于生活世界的回归仍然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