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门罗主义是美国统治集团侵略和奴役拉丁美洲人民的工具。对于这一点,史学界有着比较一致的认识。但对门罗宣言的性质和作用,却存在不同看法。有的认为,门罗宣言“原来本有防御性质”,“还不是带有侵略意味的”;有的认为,门罗宣言在它公布之时,对于阻止神圣同盟的武装干涉,对于帮助和维护拉丁美洲各国的独立,都起了一定的作用。门罗宣言的性质怎样?它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我们必须从广泛的事实出发,把它放到全面的、具体的历史联系中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2.
武汉史学界最近还开会讨论了门罗宣言的性质和作用问题。大家一致认为,代表当时美国资产阶级和奴隶主利益的门罗政府,1823年公布门罗宣言,是抱有对外扩强的野心的;后来,门罗主义逐步成为美国在美洲推行侵略政策的幌子,特别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更成了新起的美帝国主义在西半球建立霸权、独占拉丁美洲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林则徐与澳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位于广东省珠江口外的一个半岛上,它曾经在东西方贸易中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外关系的桥梁。林则徐是近代中国举起反帝斗争旗帜的第一人和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抗西方侵略的第一场斗争中,林则徐把澳门作为了解外国、学习西方的窗口,禁烟抗英的前哨阵地,妥善处理了中葡关系,促葡抗英。本文就林则徐禁烟抗英与澳门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玻利瓦尔主义是拉丁美洲一体化的理论基石,它与作为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理论基础的门罗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普雷维什主义是在新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下对玻利瓦尔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拉丁美洲的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它以怎样的方式发展,将取决于拉美各国如何应对和解决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5.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爱国主义传统,进入近代以后,我国遭受了资本主义列强前所未有的侵略和欺凌,爱国主义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近代史上的爱国主义表现在哪些方面?其特点是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本文拟就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近代历史上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近代,我国在政治上外患甚于以往任何一代,在经济上和科技上也出现了落后局面。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也为此遭受了帝国主义列强前所未有的侵略和欺压。这就使近代  相似文献   

6.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美国对华政策的重点是扶持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 ,其目的 ,一是为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二是帮助蒋介石夺取抗战胜利果实 ,在中国建立起一个亲美派政府 ,以更大限度地实现其侵略中国的野心。前者对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后者则加速了中国内战的爆发 ,给中国人民的解放道路上设置了又一道障碍。  相似文献   

7.
《门罗宣言》的发表是美国对外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如何正确评价这一事件历来为史学界所关注。本文拟通过对《门罗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的分析 ,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一、《门罗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1814年第二次美英战争的胜利结束 ,标志着美国历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由于这时在北美大陆上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法英两个欧洲强国对美国生存的直接威胁 ,美国的外部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工农业生产以较高的速度向前发展。在工业方面 ,工业革命的步伐大大加快。如同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以轻工业为起点一样 ,美国的工业革命…  相似文献   

8.
十月中旬,美国各地各阶层人民,掀起了一个空前规模的示威浪潮,强烈反对约翰逊政府侵略越南的战争。美国人民这次全国性的盛大示威活动,是由三十三个和平团体组成的“结束越南战争全国协调委员会”发起的。据初步统计,在十五日到十七日这三天中,全美国共有六十个城市的十万以上人民参加了斗争。这是美国人民反对约翰逊政府侵略越南的一次大示威,是  相似文献   

9.
关于牛耕始于何时是个老问题,或谓起于三代,或言始于春秋,或认为创自汉武帝时的赵过。近来还有文章讨论这个问题,其中有按传世文献记载从字义上作解释,坚持始于赵过这一说法的。因此,也想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既然这是个老问题,似宜先看看以前人的讨论,故这里不惮烦琐地略多引些昔人的论述。先看清代赵翼《陔馀丛考·牛耕不始于赵过》条所说:  相似文献   

10.
对于西安事变,史学界一向评价甚高,认为它是由国内革命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对推动国共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作用。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愿就教于史学界同仁。我认为,国民党统治集团对日本由妥协退让转变为抵抗,根本原因在于日本侵略者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危及到国民党集团的统治,使它从本质上有了抗日的愿望和要  相似文献   

11.
章永乐 《学术月刊》2020,(7):105-125
肇源于19世纪美国的"门罗主义",在近代的跨国传播之中基本上被用于"超国家"的区域空间乃至全球空间,然而在近代中国却被广泛转用于"次国家"的省域,生长出了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独特性的"省域门罗主义"话语。在日本"亚洲主义"盛行的舆论环境下,清末的旅日中国精英为"门罗主义"找到了一个具有感染力的句式:"××是××人的××",后者成为"门罗主义"在近代中国得以被运用到超国家、国家和省域各个层面的"中介环节",进而催生出一种反满的"省域门罗主义"话语。在辛亥革命后碎片化的政治格局中,"门罗主义"又成为地方实力派对抗中央与外省势力的话语工具,并在"联省自治"运动中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力。但随着20世纪20年代国民革命的启动,"门罗主义"日益沦为一个负面的词汇,与军阀割据、封闭自守等负面含义关联在一起,成为中国的国家建设需要克服的障碍。源于美国的"门罗主义"符号跨越大洋,经过不断重新解释,最终深度参与了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与宪制变革进程。  相似文献   

12.
为了弄清精神能否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问题,时永松同志认为,关键在于把两个不同层次上的决定作用区别开来。(见《晋阳学刊》1985年第6期)这一看法无疑是对的。但他并没有正确地区分两个不同层次上的决定作用。因此,有必要作穷根究底的探讨。一时文认为,在第一个层次上,即在世界的本原的范围内,只有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在第二个层次上,即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范围内,意识正确与否在一定条件下对其指导的实践起主要的决定作用。我们认为,他对两个层次的决定作用的说明似是而非,在本质上是站不住脚的。正确的提法应当是:在第一个层次上,即在世界观(包括历史观)的范围或领域内,马克思主义既承认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又承认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对物质的决定作用;而两个决定作用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在第二个层次上,即在认识论的范围或领域内,马克思主义认为只存在物质对精神的决定作用,并没有精神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十九世纪后半期,中国人民反对外国教会侵略势力的斗争,此伏彼起,层出不穷。然而,在幅原辽阔的中国所发生的大小数百起反对外国教会侵略势力的斗争中,像重庆这样的大城市在二十多年间发生两次重大教案,实属罕见。1863年第一次重庆教案,拉开了四川反对外国教会侵略势力的序幕。1886年第二次重庆教案,人民群众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把四川人民反对教会侵略势力的斗争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自黎澍1984年发表《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一文以来,国内理论界对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的结果基本分为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历史是所有的人创造的。只有人民群众(奴隶)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原意,也不符合历史事实。第二种意见继续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不同意“整个人类创史论”。第三种意见主张对历史创造者应当作全面的、有层次的分析,认为总的说来,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止于此,因为人们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并不是等同的,还必须区分剥削阶级及其代表人物与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不同作用。以上三种意见各有论据,但都不够全面。本文试图提出一个新的不成熟的看法,权当作是第四种意见吧!  相似文献   

15.
门罗的小说集《逃离》展现了独具一格的乡村景观,这些景观既是自然风景,也是人文景观,是社会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展现,既反映出了加拿大人的生活环境,也反映出加拿大人对于自然、宗教和社会的看法,整体上展现了门罗意识中的加拿大民族性.  相似文献   

16.
关于武则天的评价问题,近年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把她看作历史上反动的人物;另一种认为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本人虽然基本上同意后一种看法,但对于仅仅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上去肯定武则天的論点,却有所补充。武则天在唐初实际掌握政权达半世纪左右。我们认为,论断一个政权所起的作用,不能只看这些政权有没有通过军队、警察、法庭或监狱以实现统治权力,无论那个国家,统治阶级既掌握了统治权力,他们或多或少总要利用这些权力为统治者服务。有些  相似文献   

17.
<正> 自一九八○年以来,对外开放政策对深圳经济特区的经济建设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是有目共睹、大家公认的。但是,它对精神文明建设所起的作用如何,看法就很不一样。许多人认为对外开放有力地促进了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的人则认为对外开放政策使特区受到了严重的精神污染,有的甚至认为深圳已经“香港化”、“资本主义化了”。两种看法孰是孰非,这是一个必须搞清楚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列宁指出:“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列宁全集》第38卷第357页)。对于列宁的这一著名命题,在我国哲学界存在着几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意见认为,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这三者(以下简称“三者”)是指同一个东西的三个方面。第二种意见认为,“三者”是指具有统一关系的三个不同的东西。第三种意见认为,上述两种看法在不同意义上都可以成立,前者是指辩证法和广义的认识论、广义的逻辑学三者的同一,后者是指辩证法和狭义的认识论、狭义的逻辑学三者的同一;这两种看法并不相矛盾。我们认为,这三种意见都包含一定的合理性,但作为对列宁“三者”同一命题的理解则都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9.
<庄子>中言和道的关系历来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并认为<庄子>存在一个"言不可言者"的言说悖论.本文认为,<庄子>在积极的意义上并不存在言说悖论.如果我们能够发现<庄子>蕴涵的方术之言与道言的区分,并且了解庄子对卮言的运用,就能在一定意义上消解这个悖论.  相似文献   

20.
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罗斯福正式就任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他在就职典礼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郑重而明确地宣告,本政府在外交政策上,将坚定地奉行“睦邻的政策”。关于“睦邻政策”的评论,国内学术界意见历来存有分歧,而多以贬为主。比如认为,“罗斯福的‘睦邻’政策,是美国在罗斯福执政前期用以欺骗拉拢拉丁美洲各国的政策”。在前些年出版的美国史著作中,认为“‘睦邻’政策的实质是在伪装‘平等’、‘不干涉’的口号下,以迂回的方式向拉丁美洲继续扩张”。“美国对拉丁美洲提出睦邻政策。实际以‘睦邻’为幌子,对拉丁美洲进行粗暴干涉。”上述这些对罗斯福“睦邻政策”持完全否定态度的观点,论据是不是充足,是值得商榷的。本文仅就“睦邻政策”产生的背景,简要实施经过及其历史意义,略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