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则寓言这样说:两个推销员被派去非洲卖鞋,其中一个推销员在给公司发回的电报上写道:"立即返回,这里没有人穿鞋。"另一个人则写道:"绝佳机会,将能卖出100万双,因为这儿还没有人有鞋子。"虽然这仅仅是个小小的寓言故事,但这说明,敏锐的鞋商总能在任何时候嗅出商机。其实,对于中国鞋企而言,这不仅仅是个寓言。有事实证明,中亚、非洲是中国鞋的黄金地。成都鞋与其在欧洲等国和其它对手碰得头破血流,不如学习故事中的后者,转换思路,将鞋子出口的市场拓宽至中亚、非洲等国。  相似文献   

2.
《经理人》2006,(7):125-125
有一种鞋,从诞生之日起便致力于让人们把行走当作一种真正的乐趣,而且这正是其制造者KARL· TOOSBUY先生始终如一的理念。这种鞋有一个好听的名字:ECCO-爱步。 1963年KARL·TOOSBUY先生在丹麦北部的小镇BREDEBRO建立了他毕生的事业-“爱步”ECCO。“一双舒适的鞋必须让足部保持自然状态,减少束缚,让鞋子去适应脚而不是让脚去适应鞋。简而言之,就是‘削履适足’。” TOOSBUY先生的这一想法被事实证明是一个非常正确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正> 台湾有位经济学博士,一次去意大利某名牌鞋店买鞋。最合脚的9号半鞋已卖完,博士想换一双小号的,试穿了一下,虽然有点紧,但考虑到新鞋子穿穿会松的,就掏钱要买。可柜台里的售货员却拒绝卖鞋给他,理由是刚才试穿时,发现他的面部表情不对劲儿。售货员说:“我不能将顾客买了会后悔的鞋子卖出  相似文献   

4.
汪析  化石 《决策》2010,(5):59-59
里根的鞋 美国前总统里根小时候曾到一家制鞋店做一双鞋。鞋匠问年幼的里根:“你是想要方头鞋还是圆头鞋?”里根不知道哪种适合自己,一时回答不上来。于是鞋匠叫他刚去考虑清楚后再来告诉他。过了几天,这位鞋匠在街上碰见里根,又问起鞋子的事情。里根仍然举棋不定,最后鞋匠对他说:“好吧,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两天后你来取新鞋。”  相似文献   

5.
盛治仁 《领导文萃》2014,(17):95-96
正加州有一家叫汤姆的卖鞋公司,由布雷克·麦考斯基创立。老实说,鞋的外形或功能并不特别突出,但它特别的是,每卖出一双鞋,公司就会送一双鞋给买不起鞋子的小孩。布雷克去阿根廷度假时,发现那里的很多小孩没有鞋子穿,不但影响健康,也妨碍孩子正常上学。当年他就用卖掉一间公司的五十万美元,开始"卖一捐一"的计划。到目前为止,他们已成功送出超过一千万双鞋,给超过六十个国家的孩童。这样一个成功的社会企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尹丽 《领导文萃》2013,(7):109-112
官员穿戴潜藏"危机"一款据称是意大利顶级品牌的鞋子,就曾让四川省双流县副县长廖维忠备受关注。2008年11月29日,两张廖维忠在视察的照片,引发了网间的诸多猜想,并像病毒般传播开来。有网民称,廖脚上的鞋子是一个意大利著名奢侈品牌"Salvatore Ferragamo"。此品牌有"明星御用皮鞋匠"之称,价格动辄数千元。尽管风波乍起,但这双鞋除了引发舆论非议之外,廖维忠的工作并未受太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 环球公司免费试穿投石问路 1978年美国沃尔弗林环球股份公司生产出一种猪皮鞋,其牌子名叫“安静的小狗”。这种鞋刚问世时,该公司运用“斥候问市”谋略,通过试穿活动,投石问路、探测消费者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该公司先把100双便鞋送给100位顾客试穿8周。8周之后,公司通知顾客:将鞋子收回,如果想留下也可以,则每双请付5美元。结果绝大多数顾客把鞋留了下来。  相似文献   

8.
谈起思路,这让笔者想起了一则故事:两个不同工厂的推销员一起去非洲某地推销鞋子,当地十分落后,人们都光着脚走路,一个推销员认为这里的人根本不需要鞋子,于是告诉老板说:"这里的人不穿鞋,鞋在这里没有市场."另一个推销员认为,这里的人都不穿鞋子,市场何其广阔,于是向老板建议倾注更大精力开发市场,最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可见,成功与失败的区别有时仅仅在于"一念之差".有了一个好的思路,往往就能发现困难之外的有利条件,闪现出创新的火花,走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9.
沈根林 《领导文萃》2007,(3):113-117
萨达姆被判死刑,可以说是在预料之中,就连萨达姆本人也预想到了。在前期的特别法庭上,萨达姆曾对法官说:“我作为一名伊拉克人建议你,如果你不得不做出死刑判决,你必须记着萨达姆是名军人。在本案中,判决应该是枪决,而非绞死。”因此。本文暂且不谈萨达姆被判死刑是否美国中期选举的“政治审判”。也不论萨达姆被执行死刑后给伊拉克带来的可能影响。从萨达姆崇拜阿拉伯民族英雄萨拉丁、梦想成为阿拉伯民族英雄来分析。伊拉克特别法庭宣判萨达姆死刑,无意中或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萨达姆的“阿拉伯民族英雄梦”。  相似文献   

10.
文川 《领导文萃》2008,(15):42-46
在颠覆别国政权方面,美国一直是双管齐下,软硬兼施。对付伊拉克,美国用的是赤裸裸的硬霸权,而相比之下,通过资助、扶植对象国反对派、策动颠覆的招数,则是近年来被美国用得最多的“软手法”。  相似文献   

11.
和平 《领导文萃》2009,(18):26-30
“软实力”一词问世已有20年,它被学术界普遍接受却是近几年的事,2003年爆发的伊拉战争是其大背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初衷足强化美国全球霸权,结果却适得其反:死伤数干士兵、花费上万亿美元,却陷进了“既不能取胜、也难以撤出”的窘境。更重要的是,伊拉克战争导致美国的同盟体系出现裂痕,  相似文献   

12.
<正> 当今都市里,家庭待客方式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的朴素的“热情待客”正被一些看似不近人情的待客方武所取代。人们称这种新方式为“无情待客”。 不穿热鞋穿冷鞋 有客登门,请脱去穿得正暖的自家鞋,换上主人家递给的精巧方便然而冷  相似文献   

13.
市场是个怎样的概念?你抱怨过市场容量太小吗?如果有,那么转换思路则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不少人都读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国外某企业的一名推销员曾奉命到一个土著人居住的岛上去推销鞋子,他很快就无功而返,因为岛上的人从来就不穿鞋,甚至不知鞋为何物!绝望而归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了。而另一名推销员在了解这个后,却自告奋勇地前往。他的理由是:岛上的人都没有穿鞋,这是个绝好的机会。结果,他成功地宣传了鞋的好处,教会了土著人穿鞋!一块处女地被成功地开发了。他"创造"了顾客,"创造"了市场。其实,市场就是顾客,就是有某种需求的人!人的需求,尤其是一些隐性或潜在的需求是完全可以被发现、挖掘、激发或诱发的。这其中,又完全可以创造出意料不到的收益。新的消费群体和新的消费形式的产生其实就是新顾客"被创造"的结果。而且,"顾客"的创造与新产品的研制是作为"一个金币的两  相似文献   

14.
剑桥大学是世界顶尖大学,为英国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世界科学与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资源优化配置的成功经验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从学院制、导师制、资金筹措、吸纳输出资源等方面,探讨剑桥大学的资源配置之道,希望对我国高校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汤姆是部队里的神枪手,大家都以他为骄傲。这次他被派往伊拉克,正是他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来到伊拉克的第一天,教官就对他一再强调:这个地方非常不安全.随时随地都会有危险发生,而最要警惕的就是那些伊拉克人,他们都有可能是“人肉炸弹”,所以,一旦发现他们异样,不管他们是老人还是小孩,你就得立马向他们开枪!汤姆听后心里咯噔了一下。  相似文献   

16.
<正>一幅漫画,画的是一个跋涉在群山之间的旅人,正倾倒出他鞋子中的砂石,旁白是:"使你疲倦的往往并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砂石。"  相似文献   

17.
房宁 《领导文萃》2008,(2):60-63
如果我们的判断是合乎逻辑的,能够被历史证明的话,我们认为新帝国主义时代已经来临。伊拉克战争的结束就意味着美国下一次进攻的开始.它会把伊拉克变成它的出发阵地,我们会有机会目睹一系列的,从1492年肇始的历史重演。美国要把所有敢于反抗.所有不服从它的国家和民族铲除。布什宣布的所谓的邪恶轴心.宣布的流氓国家,都是它的一种宣示。  相似文献   

18.
现如今,在国际上最吸引人们眼球的无疑是伊拉克的战事了。3月20日,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不顾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发动了对伊拉克的军事打击,并发誓要把萨达姆赶下台。然而,就在对伊拉克大打出手的同时,美国在另一个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关的问题上则表现得出奇的“克制”,这就是所谓的朝核问题。事实上,按照美国的标准来看,伊拉克和朝鲜属于同一性质的问题,即所谓寻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且,在2001年布什的国情咨文中,伊拉克和朝鲜同被列为  相似文献   

19.
李庆四 《领导科学》2004,(14):46-47
2003年6月28日,美国提前向伊拉克临时政府移交了权力。此前,当美国承诺向伊拉克新成立的政府完全移交权力,布什总统被问及情况是否属实时,他毫不含糊地回答:开玩笑,怎么能不全部交权呢。但事实将告诉人们,如果美国真的把权力完全移交给伊拉克临时政府,那才真是笑话呢。当然,布什当时的表示也是迫不得已的,是美军在伊拉克每况愈下的处境使然。在国内方面,布什竞选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继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被国会问话之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面临着极大的辞职压力,特别是在中央情报局局长特尼特辞职不久,中情局的一位副局长也提交了…  相似文献   

20.
成都鞋企十年之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0月22日清晨,29岁的李齐回到阔别多年的四川。在成都火车站,李齐一下火车,就提着他的大行李箱来到市中心。在商场里的鞋类专区转了一圈,他发现各种鞋子的产地写着:温州、深圳、广州、东莞……一双"四川造"都没有。十年前,李齐出川到东莞某制鞋公司打工,现在已是一位高级鞋工,听说"东鞋西移"的消息后,他立刻从广东回到家乡,打算在成都附近找一份跟制鞋相关的差事。李齐说:"我就不信四川人造不出自己的皮鞋!"准确地说,李齐要表达的意思是他就不相信四川人造不出一个全球顶呱呱的品牌。现实的情况却是,李齐的话语至今依旧是期待和祝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