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丰》:情态逼真,精巧细腻这首诗抒写女子悔恨没有和情人同行,过后又盼他驾车快来迎娶。汉、宋儒者都以礼解诗,对诗中的女主人公颇多指责。《诗序》说:“《丰》,刺乱也。婚姻之道缺,阳倡而阴不和,男行而女不随。”意指女子“不随”,“不和”是悖于“礼”,故当“刺”。朱熹亦认为“妇人以有异志不从”(《诗集传》),又说“此淫秽之诗”(《诗序辨说》),无端地给诗中女子扣上了“有异志”“淫秽”的罪名。陈子展先生说:“《丰》,盖男亲迎而女不得  相似文献   

2.
古今研究《诗经》者,公认为《匏有苦叶》与婚姻爱情有关。例如《诗序》云:“《匏有苦叶》,刺卫宣公也。公与夫人并为淫乱。”《毛传》、《郑笺》、《孔疏》认为这是讽刺卫宣公和宣姜(或夷姜)的诗。朱熹《诗集传》说“此刺淫乱之诗”,只是改“刺宣公”为泛指。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匏有苦叶》是“刺世礼义撕灭也”,也是从婚姻方面解说的。何楷《诗经世本古义》虽然说这是“邶人刺管权之诗”,但又说  相似文献   

3.
《诗经、秦风、蒹葭》之诗旨何在?古今说法不一。以《毛诗序》为代表的“刺襄公”说一线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今人则大多主情诗说,但往往在“男词”,“女词”问题上纠缠不清。我们认为刺诗情诗说都未能很好地把握《蒹葭》要旨,现作如下考辨。 一,《蒹葭》非刺诗考 《诗小序》解题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同属严格汉学体系的《毛传》、《郑笺》、《孔疏》说与《小序》无异。诗今文三家说不可考。“刺诗”说发展到清代,便有学者想用历史考证的方法来证实它的可信。这也正是我们否定“刺诗”说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断章取义、美刺言诗是汉代评《诗》的基本方法.所谓断章取义,原本是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在政治外交场合用《诗》来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将这一方法引于文学批评,以孔子取“思无邪”对《诗》进行的总体性评价最为典型.汉儒说诗则是对这一方法的继承和发展.所谓美刺言诗,则是指汉儒接受了《诗》中出现的美刺端倪及《荀子》、《乐记》中形成的美刺观点,并以此作为一种原则和方法运用于对《诗》的批评之中.大量的史料证明,汉儒传诗的毛、齐、鲁、韩四家之间虽有古文今文经学之争,但在运用断章取义、美刺言诗的方法这一点上却是共同的.今之所存的《毛诗序》界定“风”是“下以风刺上”,“颂”是“美盛德之形容”,“雅”是“言王政之所废兴”.既认为“风”为讽谏诗,“颂”为颂美诗,而“雅”的颂美和讽谏与否,则据王政的废兴而定,便是以这一方法来评价《诗》的.与此同时,汉人在自己的著作文章及日常言论中大量地引用《诗》的语句来表达自己对各种社会、政治、伦  相似文献   

5.
试论朱熹的“美刺”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论朱熹<诗>说与毛郑之学的异同及其历史意义》载《四川师大学报》85年3期)一文中,较为系统地比较分析了朱熹与毛郑诸人在《诗经》研究的方法、理论与原则等一系列问题上总的历史差异,认为朱熹是宋代反对毛郑之学的集大成者.他以理学的大胆的怀疑批判精神,对传统《诗》学发动了猛烈攻击.其攻击的焦点是《诗序》.《诗序》集中表现了汉儒的《诗》学观点,其意在于“君臣国政”,所以序者之于《诗》,一以“美刺君臣国政”为说,其“以史证《诗》”也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所谓“美刺”原则.而朱熹也正是以攻其“美刺”之说来展开对《诗序》的批判的.  相似文献   

6.
《毛诗注》所谓“《桑中》,刺奔也”的说法,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情诗说等皆不符合《桑中》诗之事实。根据诗文所提供的信息,该诗反映的其实就是一种原始社会习俗。  相似文献   

7.
经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诗经·唐风·杕杜》的主旨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刺时类,二是咏叹兄弟情义类,三是行乞类。这些观点申说重点不同,对诗歌主旨的理解也各不相同。结合《杕杜》产生于晋国的历史文化背景,立足于诗歌文本,通过对诗歌内部逻辑关系的梳理,以及对诗中关键字词的辨析,能得出尽可能接近其本义的诗歌主旨:《杕杜》乃晋献公时代兄弟相残的产物,是亡奔的晋公子触景生情,自叹其孤苦际遇的一首诗。  相似文献   

8.
关于《诗经·汝坟》,在传统的经学史上大致有两种解读。一种是尊《序》派,以《毛传》《郑笺》《孔疏》等为代表,认为这是文王之“道化行也”。《诗集传》虽然废《序》,但在这首诗的解读中,与《序》保持一致。另一种是废《序》派,以《诗经原始》等为代表,尽管不同意第一派的看法,却仍旧认为这是赞美文王的诗篇。现代人又有第三种解读,认为这是一首纯粹的思妇或恋爱诗,以《诗经注析》《诗经分类诠释》为代表。其实,《汝坟》是一首从描写相思到婚配充满欲望的婚恋诗,并且诗中所说的劳动是伐树采桑,而不是伐薪打柴等。  相似文献   

9.
闻一多“《小弁》为弃妇诗”补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雅·小弁》的作者是谁?它的一些关键性的诗句该怎么理解?历来争议颇多。据《孟子》所载,远在战国中期,高子和孟子对此就有不同的看法。高子说:“《小弁》,小人之诗也。”孟子则认为:“《小弁》,亲之过大者也。”又说:“《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到了汉代,毛诗学派和三家诗学派对此诗的理解也不相同。《毛诗序》说:“《小弁》,刺幽王也。太子之傅作焉。”三家诗则谓此诗为周宣王大臣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谓尹吉甫惑于后妻,伯奇无辜被逐,因怨叹而作此诗。到了宋代,朱熹对《毛诗序》的说法有所怀疑:“《序》  相似文献   

10.
《李太白全集》中,关于妇女的诗歌共有八十余首,几乎占全部作品的十分之一。历代诗人作品中写妇女的,再没有比李白更多的了。而这部分诗歌迄未得到正确的评价,遭到指责却是不少,甚至有人说他“其识污下,诗什九言妇人酒耳”(王安石);直至现代,还有人骂他“下流”,说他“崇拜的美人,大都是下流女子”,把李白说的简直象个流氓,这真是冤哉枉也! 究竟真相如何,让我们专门就李白关于妇女的诗歌进行一番研究。李白关于妇女的诗歌中写得最多的是“思妇”,即思念远别的丈夫的妇女。他们主要是这两种人:一种是从军戍边的征人之妻,一种是南来北往的商人之妻。关于前者,有《乌夜啼》《子夜吴歌》《塞下曲》《捣衣篇》《北风行》等;关于后者,有《长干行》《江复  相似文献   

11.
至今烩炙人口的《三吏》、《三别》,是伟大爱国诗人杜甫留给我们的一份极其珍贵而又富有审美价值的现实主义文学遗产。对于这份遗产的议论,可谓“前人之述备矣”。一般认为,杜甫的诗歌,尤其是关于战争的诗歌,是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的。明人张(纟延)评此六诗说:“凡公此等诗,不是专刺。盖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故可已而不得已者,则刺之。不得已而用者,则慰之哀之。若《兵车行》、前后《出塞》之类,则刺也,此可已而不得已者也。若夫《新安吏》之类,则慰也;《石壕吏》之类,则哀也;此不得已而用之者  相似文献   

12.
《诗经》训诂中的悬案较多 ,《诗经·葛覃》三章中的“归宁父母”即其一例 ,历来解经者对此众说纷呈而难衷一是。在这诸多治经者中当以清代的陈奂、马瑞辰的观点最有说服力 :“归”即指女子出嫁 ,“宁”谓使父母安心 ,“无父母诒罹”。笔者通过对文本深入挖掘 ,分析了毛苌、郑玄、朱熹、孔颖达等对“归宁父母”的理解 ,探析了形成错误的根源 ,也对“归宁”制度做了一番历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13.
昔人论诗,有“诗人之诗”和“学人之诗”的分别。“诗人之诗”倚重才气、灵感、情韵和妙悟,其诗风飘逸灵动,得神来兴到之致。“学人之诗”讲究识见、功力、宏博和理性,其诗风敦厚老辣,有凝重典雅之美。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故也。唯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这是“诗人之诗”派的理论要点。黄山谷《答  相似文献   

14.
《齐风·东方之日》一诗凡二章,一章各五句:“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许多说法。毛序:“东方之日,刺衰也。君臣失道,男女淫奔,不能以礼仪也。”姚恒《诗经通论》:“此刺淫之诗。”陈子展《国风选译》:“《东方之日》也是所谓‘男女之词’,写男女关系的诗。”  相似文献   

15.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句老古话。追根溯源,女子不仅不必有才,且不必有教。“无非无仪,惟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是《诗·小雅·斯干》中的话。汉代的班昭在《女诫》中,更对女子提出了“德、言、容、功”四大要求:“幽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词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而偏偏不必  相似文献   

16.
盛唐边塞诗人高适的名篇《燕歌行》(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高常诗集》卷五),今人多认为诗序中所言之“御史大夫张公”即为玄宗时名将张守进,所谓“征戍之事”指开元二十六年《七三八》张守登隐瞒部下败状,“妄奏克获之功”这件事(见《旧唐书》卷一O三“张守检传”)。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二在此诗下引《旧唐书·张守传》后即谓“此诗盖隐刺之也。”岑仲勉先生亦谓“此制张守登也。”《读全唐诗札记》朱东润先生主编之《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编之《唐诗选》论及此诗时亦持此看法。傅珐琅先生则对此提出…  相似文献   

17.
历代关于《郑风·风雨》诗旨的解读,主要有“情事说”、“怀人说”与“政事说”等三种解释,其主要分歧在于对诗中“君子”意象的释读,其成因为后世读者在不同时空下的适时接受。从人类学角度入手,通过分析诗中与男女情爱有关的“风雨”、“鸡鸣”两种意象,可知《风雨》本为一首情诗,表现了女子与心上人重逢时的喜悦。“君子”应为女子的心上人。与不得已,早期“情事说”最近《风雨》诗旨。  相似文献   

18.
“怨刺诗”一名,起于汉朝。《汉书·礼乐志》云:“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所谓怨刺,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作者内心的怨愤,二是指对时弊的针砭。二者皆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现实猛烈激撞所闪发的火花,因此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光芒。《诗经》中的怨刺诗主要见于《大雅》与《小雅》。“二雅”共一百○五篇,而怨刺之作就有将近四十篇,占三分之一还要多。它是“二雅”文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它们的作者,有立于朝廷的大官,也有出入贵们的小臣;有从军行役的征夫,也有无衣无食  相似文献   

19.
长庆四年八月,刘禹锡由夔州赴任和州开启“刺和”生涯,刘禹锡的“刺和”生涯给和州留下了短暂的惠政,也给后世留下深刻的文学记忆。关于“刺和”起迄时间、“刺和”诗文创作和“刺和”影响颇惹争议。经逐一辨析后认为:“刺和”起讫时间为长庆四年十月二十六日至宝历二年冬;“刺和”诗文中《晚泊牛渚》写于赴任和州途中,《金陵五题》写于和州任内,《洗心亭记》非作于和州,《陋室铭》宜为刘禹锡所作,另有赠答白居易的佚诗未被今之《刘集》收录;“刺和”影响功非一代,至今仍有遗泽。  相似文献   

20.
《葛屦》是一首爱情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魏风·葛展》应断为爱情诗.不是“刺相”诗。诗歌所写女主人全可能是一位新娘,或者是一位处在热恋之中并即将成为新姐的年轻女子。其理由如次:先说第一章:“纠纠葛展,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纠”,《说文解字》:“绳三台也。”“纠纠”则是纠而又纠之意,高事先生《诗经今注》所谓的“纠缠交错貌”甚是。可见诗中所写甚屦是细细而纠、密密缠成的,做工很细致,穿了它不仅可以履地,甚至可以履霜。从这两句诗中,人们似乎难以悟出一点甚屦是“破”的意思,也看不到“缝衣女受冻”的任何暗示.因此,陈子展先生《国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