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对社会基本价值目标及其次序的确立,社会哲学可以分为三种:增长取向的社会哲学、和谐取向的社会哲学、增长与和谐并重的社会哲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和谐取向的社会哲学占有主导地位。在近代,社会哲学发生了从和谐取向向增长取向的转型。迄今为止,虽然增长取向社会哲学带来了许多弊端,但由于其社会根源依然存在,所以它仍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2.
传统儒家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区别在于:传统儒家和谐社会是一个德性优先、贤人政治、片面和谐的社会,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德法并重、依法治国、全面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正编者按:儒家政治哲学是以"仁"和"礼"为理论基底,强调以"理想人格"为价值取向,以"德治"为施政手段,以"安邦定国"为现实目标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学说体系。儒家政治哲学产生于先秦,在中国传统社会,不仅积极地引导着统治者的为政理念和施政之方,在有效解决诸多社会问题中,发挥着意识导向作用,而且传播于东亚,促成了中国儒学国际化的形成。至今,在韩国,一些儒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不懈致力于探讨政治哲学,深入挖掘传统儒学的价值精髓和普适意义,在儒家修养论、理想国家论、社会思想、共同体思想和经世论  相似文献   

4.
学与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它们经历了一个统一——分离——合并的过程,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紧密结合.尊学是西方治学之道,它造就了西方学术的繁荣;重术是中国治学之本,某些方面它不利于科学的发展.中西方治学取向之差异在于双方哲学基础、思维方式与研究目的的不同.重术轻学源于中国实用主义文化,借鉴西方经验,学术并重是中国治学取向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5.
儒家社会主义是以孔子的“大同”为社会理想模式,主张实现天下为公、实现社会和谐公正,实现人类平等发展问题的意识形态。自从儒家社会主义被提出以后,一直为历代思想家和人民群众所重视,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久远的影响。在当代,有学者将儒家社会主义误读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此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对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学的关系有很大裨益;儒家社会与科学社会主义在所有制问题、生产力问题、实现社会理想问题上有本质的区别;不过儒家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可以起到学术价值和精神价值方面的积极功用。  相似文献   

6.
儒家和谐文化八大理念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平飞 《天府新论》2008,(3):102-106
儒家素来重视和谐,形成了一个以"和"为核心理念,以追求和谐与实现和谐为价值目标的文化观念体系.儒家和谐文化理念包括"以和为贵"的和谐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和谐系统思想、"民胞物与"的和谐生态意识、"执两用中"的和谐思维方式、"和实生物"的和谐发展理路、"和以解仇"的和谐方法策略、"和以处世"的和谐人生态度与"知行合一"的和谐实现路径.儒家和谐文化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新儒家的特点是既吸收西方的理性思辩,又保持着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根性与精神,始终关注人的生活,注重人的心性修养。新儒学在探索和谐的哲学意义时,表现了以人的感受为中心,重视形象思维,走向社会治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人们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坚持以物本价值为取向,就会导致精神世界的忽视和精神家园的荒疏。从社会价值层面来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对社会价值取向进行协调。本文从求利价值取向与求义价值取向的双向制衡、个体价值取向与集体价值取向的合理兼顾、一元价值取向与多元价值取向的和谐统一等三个方面进行社会价值取向协调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庸》是中国传统儒家哲学在先秦时代的理论总结,它对儒家基本的理论取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和合学”是中国传统哲学在当代的最新发展。本文考察了“和合学”与传统理论的关系,以及它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论儒家和谐思想与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范畴。“和”是儒家孜孜以求的至高境界, 可以说追求社会的普遍和谐是儒家文明的精髓,也是现代文明的主要价值目标。儒家“和”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基础。今天,领悟儒家和谐之道,对建构现代和谐社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荣池 《社会科学论坛》2005,(4):167-168,129
一实现社会和谐,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懈追求的一个美好理想;崇尚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和谐”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道家强调人对自然的顺从,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原则;儒家提倡宽和处世、人伦和谐,追求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题的大同社会;法家认为社会和谐主要取决于各阶层得到与其社会地位相应的  相似文献   

12.
论孔子和谐思想的有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价值取向.在孔子所处的那个百花齐放的时代,诸子百家中少有不论及"和谐"者,但只有五行家的思想较为接近"全面和谐".相对于"五行和谐",孔孟儒家学说的人文价值取向太过明显.就儒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而言,与之相对的是道家.矫枉常须过正,儒家之"仁"最好与道家之"静"相结合,如此阴阳互补才能达成人们身心内外切实和持久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面子文化产生根源及社会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面子文化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社会生活.面子文化的产生与儒家传统文化、耻感文化、社会取向的文化以及中国是人情社会有极大的关系."面子"的符号象征功能、社会交换功能和社会控制功能不仅调节了中国人的相互交往关系,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4.
和谐文化的哲学基础是“中庸”传统与“和合”理念。文化强大的导向功能决定了和谐社会的建构需要和谐文化的引导。协调不同文化的碰撞与冲突,化解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创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培育和谐的文化意识,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哲学意蕴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谢树放 《河北学刊》2005,25(5):68-73
儒家中和思想是真善美的统一,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世界观、矛盾观,体现了其现实的社会政治和伦理观,体现了儒家的最高哲学智慧及其人生与社会理想境界.弘扬儒家中和思想精华,对于促进人自身、人与人、人与国家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儒家和谐思想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追求社会的普遍和谐是儒家文明的精髓,也是现代文明的主要价值目标。本文从哲学的角度考察了儒家和谐思想的渊源和体系,从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评价其现代功能与历史局限,以期对构建当代人文精神的范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当代儒学研究的一个特点,是不仅把儒家哲学看做伦理道德哲学,而且也看做社会政治哲学。结合当今世界语境,尝试提出一个儒家关于世界和谐理念的构想,应从研究儒家思想中的道义领先的原则、恕道以及"和而不同"等方面着手,重点研究这些问题,对于实现当今世界的政治秩序和谐,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儒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流派,道德本位的价值取向是其突出的思想特征。儒家道德本位的价值取向与现代化社会科技本位的价值取向相冲突,现代化就是科技本位代替道德本位的过程。而现代化社会导致的道德沦丧造成了现代社会的生存危机。因此,从人类合理生存的角度看,中国传统儒家道德本位思想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值得面临危机的现代人反思。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仁"学宇宙论是儒家哲学的核心理论,进而成为中国传统哲学形态与历史文化的主要理论,并最终成为历史的"赢家".整个儒家哲学被<周易>"象思维"所贯穿,规划出阴阳共生、天人合一的宇宙论宏图,具有强大的理性力量与和谐精神.  相似文献   

20.
和谐思想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和谐作为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是儒家孜孜以求的至高境界,是治国安民的根本法则与根本哲学,也是现代文明的价值目标。在我国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社会的转型期,充分发掘、吸收和运用儒家和谐思想的宝贵资源,对这些思想进行审视和梳理,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