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明朝初期,朱元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反贪污、反腐败的斗争,对于那些贪官污吏给予了无情的打击和彻底的清理。史载:“太祖开国之初,惩元季贪冒,重绳赃吏”(《明史·刑法志》)。朱元璋的反腐败思想及其法律实践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完善法律制度,堵塞贪污腐败的漏洞朱元璋接受元朝灭亡的深刻教训,认为元朝末年“不知修法度以明军政”,致使法  相似文献   

2.
封藩制与初明军权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元战争的硝烟尚示消散,朱元璋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未来专制政体的设计和建设。在强化专制皇权的一系列措施中,封藩是关键环节之一,而它的施行,又投给初明政治以浓重的阴影,对此不可不详加探究。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告祀天地。登临宝座,建立了朱明王朝。次年四月,朱元璋即“编祖训录,定封建诸王之制”(《明史·太祖本纪》)。三年四月,“择名城大邑,豫王诸子”,待其壮而遣就藩服。正式确立了封藩制。对于朱元璋封藩之  相似文献   

3.
《明史·舆服志》自康熙十八年至乾隆四年,经过了三个阶段的纂修。第一阶段由清初著名史家万斯同初步删定,成《明史》四百一十六卷,其中《舆服志》共四卷。收载了极为丰富的史料,奠定了《明史·舆服志》的基本框架。第二阶段由总裁官王鸿绪在万氏《明史》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加工,经过多年的删改、润色加工后,最后成《明史稿》三百一十卷,其《舆服志》仍为四卷,在《明史·舆服志》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三阶段由总裁官张廷玉对王《志》略作删改而成定稿即今之《明史·舆服志》。  相似文献   

4.
在朱元璋讨伐天下过程中,刘伯温功劳甚大,在鄱阳湖大战中甚至救过朱元璋一命,若不是刘伯温,朱元璋早就被一炮轰死了。民间传说刘伯温能呼风唤雨,神通广大,是和诸葛亮齐名的人物,《明史》也称赞他"佐定天下,料事如神"。刘伯温"性刚嫉恶,与物多忤",但他的悲剧不在于他的这种性格,而是他所遇非人。如果刘伯温碰上的不是朱元璋这样的雄  相似文献   

5.
《明史·兵志》作为人们研究明代军制时经常征引的基本文献之一,其成文过程亦不容忽视。与整部《明史》的成稿过程一样,该《志》自康熙十八年至乾隆四年,经过了三个阶段的纂修。其阶段性的成果分别是万斯同《明史·兵志》、王鸿绪《明史稿·兵志》、张廷玉《明史·兵志》。  相似文献   

6.
关于解缙“文毅”这个谥号的赠授时间,历来说法不一,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成化说”、“万历说”二说。但是,目前各种关于解缙谥号赠授时间的说法都是有问题的。实际上,解缙“文毅”之谥号是南明弘光朝(1644—1645)追赠的。清初文人编写的《明史稿》和《明史》中均未提及解缙之谥号,解缙“文毅”谥号获得清代官方认可大抵是康熙后期以后的事情。从解缙一生行事来看,“文毅”之号,其当之无愧。  相似文献   

7.
在历代帝王中,重视法律制定与法律宣传教育,运用严刑酷法治国安邦,明太祖朱元障可算是个典型.对于他的制定法律、宣传法制,史家们基本上给予肯定,但对他的重典治国则褒贬不一.褒者谓明初“守令畏法,洁己爱民”,(《明史·循吏传》)全国上下“令行禁止,若风草然”,(陆容《菽园杂记》卷五)以至“下逮仁、宣,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明史·循吏传》)贬者则说朱元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赵翼:《廿二史札记》卷32)朱元璋“草菅人命”,“一人有犯,殃及全宗,犯一人,杀一片,这是历史上大肆株连的最恶劣的纪录”.(黄冕堂:《明史管见》卷一)世界上任何人办任何事,办得好的不可能十全十美;办得坏的也不至于一无是处.因此,唯物辩证法反对肯定一切,也反对否定一切.而要对事物作具体分析,确定其主要方面是什么,从而认定事物的性质.对朱元璋重典治国,要了解其全部过程,掌握住全部情况,从实质上加以分析,肯定其积极的一面,批判其消极的一面,才利于总结历史的经验,作出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李贺有《秋凉诗寄正字十二兄》诗一首。“正字十二兄”为何人?古代注家向无考。岑仲勉先生亦谓“名未详”.钱仲联先生在《李贺年谱会笺》中曾这样推测:“唐人计算兄弟行次,往往合同族或同曾祖兄弟排行以计,贺家自不例外。《新唐书·世系表》郑王亮后裔有‘正字佩’,如贺果出大郑王后,则此正字佩,未知即是十二兄否?”唐代名李佩者,有二人:一乃盛王琦(玄宗第十一字)之子,于天宝末年封武都郡王、殿中监同正员。二乃靖恭太子琬之子,琬卒于安禄山起兵之时,后佩任鸿胪卿。故此二李佩均与“正字十二兄”无涉。钱先生所说的“正字佩”,是据《新唐书  相似文献   

9.
似读一片春     
儿时,牛玉儒同志的家与我家为邻甚久。我与他同校同年级读书,交往不多,却和他的二哥玉实兄相处往来,犹似兄弟。记得一年春节期间,几个朋友聚在玉实兄家里吃饭,酒酣耳热之时,歌声不断。玉实嫂子刚唱罢京剧《沙家浜》里阿庆嫂的唱段,电视机里又传出一时响彻大江南北的歌曲《春天的故事》。大家跟着唱,一声比一声响亮。就在这样的气氛中,玉实兄贴耳对我说:“老三玉儒在呼市,你又在呼市,今后应该……”歌声如潮,玉实兄只好停下来,指给我一本书中夹着的牛玉儒同志的工作彩照。我听着《春天的故事》,醉眼朦胧地在他那灿然照人的微笑中辨别孩提时的…  相似文献   

10.
《明史·宰辅年表》是"二十四史"之一《明史》的四表之一。该表以《明史稿·宰辅年表》为底本,并参据明朝"国史"《明实录》编写而成。由于缺乏对史料的辨析及必要的考证,该表较为粗疏,质量并不高。而由该表的编写,可窥见《明史》修纂取向的变化,及其在清代学术风尚变迁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1.
<正>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创者,研究他生平事迹的专著,评论他功过的论文很多,一般综合性词书、人名词书和历史词书也都收有他的专条,但众多专著、文章、词书对于朱元璋的籍贯,几乎全是作明濠州钟离(今风阳县)人。朱元璋父亲50岁迁到钟离,而且死于钟离,葬于钟离,朱元璋成长于钟离,发迹于钟离,做了皇帝后修中都,筑皇陵于钟离。他对钟离是十分有感情的,这是不可辩驳的事实,但不能依此定他为钟离人,所谓籍贯,就是一个人的祖居或出生的地方。朱元璋的祖居,在明人郎瑛著《七修类稿》中所载《皇陵碑》中说得很清楚:“朕幼时皇考为朕言:‘朱世居句容朱家巷,尔祖先于宋季元之初我尚幼时,以父挈家渡淮,开垦兵后荒田。’因家泗州,朕记不忘。……皇考五十居钟离之东乡,而朕生焉。”《明史·太祖本纪》也有明确记载:“太祖……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先世家沛,徒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钟离。”朱元璋生于1328年,他父亲死于1344年,终年64岁,这时朱元  相似文献   

12.
《千家诗》载明世宗《送毛伯温》与《全明诗》收朱元璋《赐都督佥事杨文广征南》的问题苏兴今颇为流行的童蒙读物《千家诗》,共四卷,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律诗,各占一卷。题署“信州谢叠山精选”。谢叠山名枋得,南宋末抗元志士,著名诗人,卒于元初。南...  相似文献   

13.
云南少数民族民间两兄弟型故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兄弟型故事(AT503E)是广泛流传于各民族的一类民间故事,云南省境内少数民族民间两兄弟型故事主要分为兄害弟亚型、弟害兄亚型、兄弟和睦亚型和兄弟相争四个亚型,各类型故事反映出对应民族和地区传统家庭财产继承习惯法、家庭成员地位差异和家庭伦理观念等内容,以及其流行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明朝的皇家陵园共有4处:埋葬朱元璋祖父母的盱眙祖陵,埋葬朱元璋父母的凤阳皇陵,埋葬朱元璋的南京孝陵,埋葬朱棣等13位皇帝的北京十三陵。实际上,在湖北省钟祥市还有一处,即明显陵,只不过陵主朱生前没有做过皇帝。右元  相似文献   

15.
韩林儿简论     
元朝末季,群雄蜂起,腐朽的元皇朝终于为农民大起义所推翻。韩林儿(?—1366)建立“大宋”政权,雄据中原长达十余年,成为反元斗争的一面旗帜和杰出领袖。朱元璋继承韩家政权的反元基础和发扬其“复宋”传统,得以最终成就灭元大业,重建新皇朝。《明史》作者称:“林儿本起盗贼,无大志,又听命福通,徒拥虚名”。这反映了纂修者的阶级偏见,与史实不符,有失公允,应予拨正。一、反元斗争的通俗旗帜元末农民战争具备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传统特点,把韩林儿造就成反元斗争的一面通俗  相似文献   

16.
刊在《明史》卷332西域传四的撒马儿罕传,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以朝贡记录为中心的年代记(编年体形式的部分)。乍一看,这是很整齐的,好象是把《明实录》概括、整理而成的。但是,进行考察,就不难发现,它并不一定都是简单地摘自《明实录》。 那么,先看一下这次所考证的《明史》撒马儿罕传“成化十九年条”(把全文分成a、b、c、d、e、f六个部分,是因为便于解释。以下,别的引用史料也同此)。 《明史》  相似文献   

17.
正曹俊峰教授是蒋孔阳先生的学生,我的大师兄。记得我们三个师兄弟的硕士论文就是在蒋先生《德国古典美学》的启迪下分别选择了康德(俊峰兄)、席勒(张玉能兄)和黑格尔(本人)。毕业30多年来,俊峰兄把研究康德哲学、美学作为自己的毕生使命,耗费了极大的心血,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康德美学引论》(天津教育出版  相似文献   

18.
明太祖朱元璋亲自编纂的四编《大诰》,是研究明初法律实施状况和这位开国皇帝政治法律主张的珍贵文献。《大诰》中反映的朱元璋的法律思想,内容相当丰富,但贯穿全文始终、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明刑弼教思想。《明实录》等官修史书为尊者讳,对他的这一重要法律主张极少涉及。这样,《大诰》便成为集中记述朱元璋的明刑弼教思想的稀见史料。 “明刑弼教”是朱元璋颁行《大诰》的基本动机,也是他大搞律外用刑和重典治吏的理  相似文献   

19.
王馨一先生《刘伯温年谱》据《元史·石抹宜孙传》及《诚意伯刘公行状》,定刘基于“至正十七年,为行枢密院经历,与行院判石末宜孙守处州。寇平,弃官,与义从者归青田山中”。后之论者遂认为《郁离子》是在至正十七年到二十年三月刘基应朱元璋召出山这三年中写成的。按,《石抹宜孙传》及《刘基行状》,乃至《神道碑》和《明史》本传,于弃官时间均无明白交代,而至正十七年冬,刘基尚有《浙东肃政廉访司处州分司题名记》之作,表明其时并未离开处州。《明史》本传称:“行  相似文献   

20.
岳飞(1103—1142)诗《过张溪赠张完》,载于《岳氏宗谱》,此诗写于建炎四年(1130年)春,一般人认为这首诗是岳飞登门拜访其在世友人张完时所作,又说岳飞偕张完长兄遵道之子大年,访张完墓时纪念张完之作。诗中"高人"是指张完。其实张完、张安国、张大年并非一人,且岳飞从未见过此三人。事实上,是张安国之子张充代兄张祟(礼部尚书)和诗一首,被他人误认为由张完和诗,而误传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