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迟子建是一位很值得关注的具有恒产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泥霞池》是一部以农民工为对象展示当下社会生活的杰作。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底层人的故事;复杂、生动且富有个性的人物群象;出污泥而不染,难以抗拒诱惑的环境;传统的小说叙事与现代的技巧融合的技法;污泥浊水下也折射出淡淡的人文关怀,小说中的这些特征都值得我们仔细玩味。  相似文献   

2.
《福翩翩》秉承了迟子建作品的一贯风格,清新、自然、朴素,小说所描述的都是平常百姓日常生活琐事,小说中的人物也都是读者身边的朋友、熟人,小说言语方式也极具口语化和含蓄等特点。小说的布局、人物、语言等多种因素,无不蕴藏着宁静纯朴的人文情怀,体现了迟子建纯净温暖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3.
4.
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中的选段《晴朗的一天》是一首非常经典的咏叹调作品,一直活跃在声乐舞台上与声乐教学领域中.这首咏叹调是整首歌剧作品的转折点,也是歌剧中最具戏剧性魅力的精彩段落之一.本文即以此为切入点,针对这一咏叹调进行分析研究,从而管窥普契尼歌剧中的戏剧性因素及其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5.
迟子建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白雪乌鸦》以一百年前发生在哈尔滨的一场鼠疫为背景,通过对王春申、翟役生、傅百川、于晴秀等众多傅家甸普通民众在灾难中的生命与情感历程的刻画,作者始终试图用其惯有的温情向我们表达,再大的灾难都无法摧毁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宽容、无私和坚韧一定会战胜阴暗、绝望和脆弱。这样的立场给了我们生的意义和希望。  相似文献   

6.
迟子建以她惯有的温情叙述滋养着黑土地文化的写作。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将生态话语纳入文学书写的维度,为我们展露了现代文明入侵下的鄂温克族民俗文化、生存方式以及生态资源等境况,彰显了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遭遇的尴尬、悲哀和无奈。  相似文献   

7.
伤痕-反思文学是新时期初期文学的主要潮流。它以个人记忆的方式书写了国族的艰难与创伤,开创了当代制度性反思和批判的先河,建立了新时期文学的悲剧格局。复刊后的《人民文学》是这股思潮的发源地和最主要的推手,编辑群体的胆识与观念的转变,既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又走在时代的前面,自主性地探索文艺的发展,作家群体和文学编辑群体成为这段文学史的共同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具有双重突围的效果。在文本之内,主人公突破了私人庭院的限制,在旅途之中将丧夫之痛融入到矿区小镇这一开阔空间中的公共伤痛之中,增强了情感的批判力量;在文本之外,迟子建突破了近些年来"女性文学"的私人化、身体化写作倾向,为女性写作注入了更具活力的公共性内涵。第一人称的叙述模式使得这两种突围具有了一种相互阐释、彼此促生的关系。但这双重突围还不彻底,作品在艺术上的许多断裂之处与此相关。  相似文献   

9.
张琳 《南都学坛》2010,30(2):61-62
《了不起的盖茨比》在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为主、间或与其他视角交替的叙述策略的基础上,还在其叙述过程中呈现了巧妙的视角越界现象,包括分别从第一人称内视角和第一人称外视角侵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显性越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到其他视角模式的隐性越界。这种视角越界叙述策略克服了固定采用某一种视角模式的缺陷,发挥了多种叙述模式相融合的优势,有效地服务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中国小说叙述视角发生了全面变革,第一人称限制视角与第三人称限制视角在小说中的出现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全知全能的叙述模式,引发了小说叙述视角的变革,促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成型与发展。文章以1921—1931年的《小说月报》及其他小说作品为例,对此作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回顾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迟子建在<原始风景>中以对生命感悟之剪辑下的人与自然的审视为支点,表达作家对自然生态的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并在描绘人与白山黑水的自然休戚相关的亲和之美中,凸显出生命烛照下的"原始风景",显露出难能可贵的"绿色"生态意识和谐的生态环境是有生命灵性的自然与人栖居的"绿色之都".  相似文献   

12.
将生态审美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批评视角,来分析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会使之呈现出超乎常规的审美意趣。重读《水浒传》,发现其中竟然涵蕴着明显的生态审美意识,其表现为对自然天道的敬畏、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追求以及对自然人格的尊崇;而这些生态审美意识又渗透到小说的结构叙事、人物塑造和意义蕴涵之中,使小说呈现出魔幻的效果、真实的人物和深厚的生存意蕴,从而带来了多重复杂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3.
吴圣刚 《南都学坛》2008,28(4):67-69
死亡对于人生来说是一种必然的结束方式。而死亡作为文学的一种叙事资源并不一定被充分利用。尽管死亡是人类不能不面对的问题,但文学史上关于死亡的叙事并不多见。迟子建的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却选择了死亡叙事,让我们领略了死亡叙事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我的安东妮亚》是薇拉·凯瑟的佳作之一。本文拟从女性主义叙事学角度,通过文本细读,分析《我的安东妮亚》男性视角与女性视角的巧妙转换,实现女性由"被看"到"看"的自我意识的转变,展示作品独特的女性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5.
迟子建的《炖马靴》叙述风格空灵纯净,小说讲述语调轻松,在平淡书写中点化出小说文本别样的诗性意境.《炖马靴》文中叙述者"我"呈现出"第一人称叙事边缘化"的特征."饥饿"作为一种独特的环境描写,成为了文本的"隐性进程",它更多呈现出一种隐匿性,隐藏于情节的叙述之中,对其进行补充和说明.文学的审美属性为历史的记录提供了更具关感的叙述形式,叙事语言本身带有浪漫色彩,其富有诗意的描写,也呈现出诗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流言》是张爱玲早期散文的合集,所收作品渗透着强烈的审美现代性,这源于她深厚的中西文化根基,审美现代性的核心就是参差的对照的美学主张,她的作品从女性视角来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凡人俗事,从那些不相干的事中获得人生所谓的生趣,表现复杂多变的人性境域,从而丰富了现代都市散文的创作。  相似文献   

17.
《玫瑰门》是铁凝后期小说风格的代表性作品,在铁凝的作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小说刻画了眉眉这个儿童形象,通过这个儿童形象的设置,铁凝将她要揭示的复杂又充满争斗的成人世界从一个孩子的眼睛中推了出来。儿童视角的成功运用是铁凝小说一个成功的设置,在儿童的观察角度中,读者能够体验到曾经熟悉但是如今又有些不同的异化了的成人世界,进而反观生活与社会,反观人性,反观自身灵魂。这是铁凝儿童视角设置的意义,也为她的创作扩展了新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8.
运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和《水之乡》等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分别从作者与主角的关系,对话性艺术语言以及双声语的话语形式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认为后现代主义元小说虽具有明显的复调特征,但又不同于巴赫金意义上的复调小说。进而探讨复调小说理论在与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遭遇中,进一步拓宽其理论边界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20.
追溯理论渊源和历史人物是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莫泽斯·赫斯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对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回到马克思”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探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渊源人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研究马克思、恩格斯与赫斯的共同成果《德意志意识形态》,有助于全面厘清赫斯与“真正的社会主义”以及与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关系,深化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