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多专家、学者对"香港文学"和"香港作家"作了明确的界定,但都不同程度存在些问题.笔者认为,"香港文学"是具有华人血统的香港作家用华文所从事的各种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包括与之相关的一切文学因素;"香港作家"是在香港住过一段时间(不管现在或以前居住在香港还是国外)最后的落脚点在香港、具有华人血统并用中文进行写作、曾出版过文学作品或经常在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包括文学评论和翻译著作的作家.  相似文献   

2.
全国第二届台湾、香港文学学术讨论会于今年四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九日在厦门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九十多名台湾、香港文学研究工作者、教学工作者,出版工作者和作家、评论家出席了讨论会.会议还邀请香港地区的九位作家、评论家参加.提交大会的五十篇论文,广泛论及了台湾与香港文学的渊源、历史和现状,其中关于台湾文学的四十一篇、香港文学的七篇,另外还有两篇国外研究者的译文和一篇资料性的《台湾文学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台湾香港文学研究会,三月五日在广州成立。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都积极开展台湾、香港文学研究工作,不少文艺刊物也刊载台港作家的作品和对有关作家、作品、流派的评介,研究工作迅速发展。广州地区的研究工作开展比较早,又有各种有利条件,发展比较快。最近,暨南大学正式成立台港文学研究室,中山大学中文系成立台港文学研究小组,其他高等院校的中文系也准备开设台港文学课程,从事这方面研究工作的同志越来越多,他们  相似文献   

4.
香港本土作家的小说创作从内容到风格,后代较前代作家都有新的探索,使小说内容逐渐扩大、主题逐步深入、风格日趋多元化,文学意识一步步加强,推动了香港小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曹聚仁于1995年来香港后不久,分别出版了《文坛五十年》正、续编.这可能是香港文学评论家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进行历史考查的最初尝试.不过在五十年代,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寥寥无几,把它作为一门学科看待的人更是没有.在香港各所大学,均没有人专门从事现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即使有研究成果,也大多散见于作家作品评论,或附属于回忆录中.这就是说在大陆开始建设“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学科的时候,香港限于历史条件和研究力量,未能作出相对的回应.  相似文献   

6.
抗战胜利后至1950年代的香港小说展开的本地化进程,在跨越1949的背景下有其重要价值和意义,其超乎商品化与政治化的文学理想及其实践,不仅保存、发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各种传统,而且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诸多重要课题的经验。本土作家为香港城立传,关注香港里街小巷普通民众的生活,以沉积于小街里巷的香港乡土经验作为香港小说的本土化进程坚实的立足点,不仅超越当时香港政治化状态,而且使香港文学走出海派文化的影响,而开始追求自己的独立品格。南来作家在文艺范式之执守中延续了现代文学的多种传统,并在香港开放的都市环境中使现代主义文学等传统得到拓展,1930年代从上海出发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由此获得了成熟的形态。文艺小说和通俗小说互为压力,促使对方提高,以其跨地域性的本地特色丰富了中国本土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7.
杨明明 《理论界》2009,(8):155-156
布宁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文学成就很早就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布宁研究作为我国俄罗斯文学研究领域一个富于代表性的现象.亦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俄罗斯文学研究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8.
当代藏族女性文学自20世纪50年代起步之后,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萌芽期、拓展期、活跃期三个阶段。萌芽期的当代藏族女性文学由于参与写作的作家人数少作品单薄而没有显示出应有的特色。拓展期的当代藏族女性文学在题材、主题、民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方面都有所扩充,为第三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活跃期的当代藏族女性文学完全突破了前两个阶段的种种局限,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展示了当代藏族女性文学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9.
人们习惯于把1984年12月19日至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之日的这一段倒计时数的读秒时刻,称为“过渡期”。在这历史的“过渡期”中,香港文学本身的香港特色日益鲜明,硕果累累,举世瞩目,在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进入“过渡期”后,香港作为联结海峡两岸乃至中西文化的“桥梁”作用进一步加强了。香港作家立足香港,放眼于全球性的世界华文文学的大文学圈,成为沟通祖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之间的文学桥梁,同时也是沟通五大洲所有的华文作家的一座桥梁。可以这样说:香港文学在“过渡期”的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拿大华裔文学中涌现出一系列以家族叙事为题材的英文小说.近二十年来,这些华裔家族小说成绩斐然,作家及其作品得到加拿大主流社会的广泛关注,多次获得加拿大重要文学奖项及提名,在加国文坛上日益彰显重要地位,成为当代加拿大华裔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类.华裔作家群体性地书写家族历史叙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华裔写作传统和写作范式.  相似文献   

11.
发端于珠江三角洲的打工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现象,在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适逢国家文化事业体制改革,专业作家制逐渐解体.打工作家文化资本严重不足,打工文学创作呈现出自发、零散的状态.文章以此为背景,从文学社团、打工文学杂志、文学社区三个方面分析打工文学场域的形成,打工文学获取了与主流文学对话的资本,并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台湾作家的香港关注--以余光中、施叔青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中叶以后台湾与香港两地文学的互相影响,通过文学思潮、作家作品和人员交流予以实现.先后于70年代移居香港的余光中和施叔青,他们跨文化的人生背景和写作视野,使他们在香港这座跨文化的国际城市中取得优异的创作成就,成为两地文学结缘的代表.余光中以儒家入世的志士心怀和仁者心肠为中国文化造像和替中国坎坷多难的现实怀忧;施叔青则以女性主义和后殖民理论来诠释香港独立的女性人生和百余年被殖民的历史.他们来自台湾的文化身份和文学经验,融入香港生活的描写中而获得新的香港经验,对他们返回台湾后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可 《学术研究》2002,(7):137-137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在筹备、酝酿了八年之后 ,今年5月28—29日终于在广州暨南大学正式成立。国务院侨办领导刘泽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邓友梅以及省市有关领导与中国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界的专家、学者60余人出席了会议。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华文作家协会亦派代表出席了会议 ,并分别介绍了当地近年来华文文学的发展状况。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华文作家协会还发来贺电、贺信。会议通过了《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章程》 ,通过了学会理事候选名单和学会监事候选名单 ,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和监事…  相似文献   

14.
李军 《广西社会科学》2007,(10):121-124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理论和政策上指明了延安作家实行文学转折的意义与措施,而作家如何摆脱知识分子的身份特点,完成向革命者即工农兵化的转变是文学转折的逻辑起点,作家的工农兵化过程直接影响到他们创作转变的实际进程。丁玲与艾青是延安文学转折中有代表性的两个作家。  相似文献   

15.
香港南来作家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文学界由来自四面八方的作家构成。若论对香港文学的产生、发展、繁荣出力最勤、贡献最大、影响最深广者,当首推南来作家群。一、南来作家的界定南来作家的界定,狭义而言,是指民主革命时期已在中国大陆从事创作并已有文名者,  相似文献   

16.
孙旋 《江汉论坛》2005,(6):134-135
20世纪90年代的散文创作异常繁荣,曾以"知青文学"在新时期文学中留下耀眼刻痕的知青作家们,在这样一个价值观念驳杂的特定时代,用如椽之笔抒写对社会现实和民族未来的深沉思考、执著探问与艰难寻觅.本文试就这一时期的知青作家的代表性创作进行研究分析,探究作品的独特内涵与精神指向.  相似文献   

17.
张杰 《理论界》2007,(6):214-216
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学流派主要有三支:象征主义、阿克梅派和未来主义。在这三大文学流派中,象征主义以其完整的创作思想体系、深刻的哲学思想内涵、创新的文学创作手法、一大批成就卓著的作家而雄居各派之首。象征主义的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本文将对这三个发展阶段分别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於梨华对我国留学生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有其独特的贡献 ,其作品最为感人的是自始至终贯穿着强烈的寻根意识。在她的创作生涯中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傅家的儿女们》《三人行》三部作品 ,各有其独特的代表性 ,分别代表了她创作思想上的成熟、深化与升华。从给她带来声誉的“无根的一代”、到与以往段落告别的“寻根的一代”、并向新的目标迈进的“归根的一代”中 ,我们看到了作家创作思想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9.
从人文的角度看香港文学 ,不难察觉到某种女性的色彩。这也就是为什么 ,香港会有如此之多的女性作家 ,而且从整体上具备颇大的创作优势。女性作家相比之下就显得私人一些 ,她们更关心自己在这个城市的个人生存问题 ,探索自己的精神如何才能保持平衡以及获得恰当的安置。香港这座“孤岛”和她们心灵之间所建立的复杂关系 ,不独因为她们居住在这里 ,还因为她们比男性作家更需要寻求精神的依傍 ,并且把丰富的情感投射进去。在香港的女性写作中 ,不管是爱情、婚姻、家庭、还是青春、生命、男人 ,在这些永远言说不尽的话题中 ,她们总是更乐意于找到一个可以把种种精神的内涵放置于其中的“容器”。这样的“容器”通常展开为有一定疆域和内部分界的空间布局(从住宅、公共场所到一座城市) ,能够让她们安排一幕幕人生的活剧在其中上演。与此同时 ,那里也就成了她们永远的念想 ,成了心灵安息的所在。当“房子”作为一个有代表性的意象相当突出地呈现在香港女性作家的作品中时 ,谁也不会怀疑其中包含着命定的成分。  相似文献   

20.
香港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独特部分.在"一国两制"语境下的香港文学,是全球华人写作最自由的地区.它从不与体制合作,没有被殖民地文化所同化,没有为殖民者服务的英语文学,没有政治上图书审查制度,特区政府也不制定作家应写什么不写什么的文艺政策,保持文学的独立性,是香港至今仍能成为两岸三地的"公共空间"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