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目前的社会科学研究中,主体性问题成为一个“热点”,于是,主体和客体这一对概念便被人们广泛的应用着,不仅研究哲学的人们应用它们,而且研究文学的,研究美学的,研究历史学的,研究经济学的,研究社会学的,研究伦理学的,研究价值论的,都在应用它们。而在认识论的研究中,许多同志都把主体和客体看作认识论的基本范畴。但是,如果认识论可以把它们作为本学科的基本范畴,那么,以上其他学科可以不可以分别地把主体和客体作为自己的基本范畴?似乎在逻辑上不好说不可以。但如果说可以这样,那么认识论至少在这里是无法同其他学科相区别的。怎么办呢?这里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便是主体与认识主体、客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主体认识活动的纵深发展来说,认识客体可以分为未知客体、待知客体、在知客体和已知客体这四种存在和转化形态。未知客体是还没有被主体认识的客体;待知客体是主体正准备认识的客体;在知客体是主体正在认识的客体;已知客体是已被主体认识了的客体。这四种客体的存在形态有各自的特点,它们的依次转化表明主体对客体认识的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3.
<正> 通常认为,客体是主体指向的外部客观对象,一般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基本类型.其实,这种看法不很恰当,它忽略了一种普遍而又重要的客体形式——自我客体,即主体把自身作为客体.本文试就自我客体及其认识和改造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对模糊数学理论的发展,哲学界已经作了一些理论概括,但还未达到哲学概括应有的高度.模糊数学作为表征和处理模糊现象的重要方法,其研究对象具有局限性,它表征和处理的只是客观模糊现象的一小部分.哲学对弥漫性世界认识客体模糊性把握,应在两方面表现出来,即具有二维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哲学界展开了什么是认识的源泉的讨论。综合起来,大致有这样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唯一源泉;第二种观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第三种观点,认为“物质世界是认识的源泉”与“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关系命题。我们认为,其实,客体才是认识的真正源泉。  相似文献   

6.
有关敲诈勒索罪的客体 ,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将其认定为一种复杂客体 ,即其在侵犯被害人财产权利的同时还会侵犯到被害人的人身权利。从关于犯罪构成中客体要件的认识入手 ,敲诈勒索罪客体只能是一种简单客体 ,即财产所有权。  相似文献   

7.
客体是认识两极中的一极,是认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客体在认识主客体关系中作用问题研究的欠缺,势必影响人们对认识主体性问题的理解。深入探讨在认识主客体关系中客体的作用,对认识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乃至认识论的发展大有裨益。一.认识主体性研究中的缺憾在我国八十年代初期,认识主体性问题被推上了认识论舞台。人们开始不断思索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希望通过这项研究打破原有的认识论构架,确立新的认识论构架。认识的主体性是显而易见的,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把握认识的主体性,使之沿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轨道健康地向前发展。在认识的主体性问题上目前已拥有了大量  相似文献   

8.
论认识客体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客体作为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人们对它的研究从未停息过,近年来的理论兴趣更是有增无减。其中,认识客体的定义、结构和特征问题分歧意见较大,误区也多,因而仍有辨析、讨论的必要。一、关于认识客体的内涵界定问题究竟什么是认识的客体,如何理解它的丰富内涵,这是认识客体的首要问题。对此,有的文章认为:“我们把物质世界中那些被纳入主体对象性活动结构,同主体一起构成现实活动结构的两权并发生相互作用的功能关系的事物叫作客体。”①也有的文章认为:“客体是人所要认识、所要改造的对象,即客观世界,它包括自然界…  相似文献   

9.
一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极为重要的范畴。有关人类认识的各种问题,都是从主体对客体的不同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们历来受到各派哲学家的重视。马克思在改造旧哲学时,正是从主体——客体关系问题入手,制定了科学的实践概念,从而为解开主体——客体关系问题之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之间既有认识关系,也有实践关系,认识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认识为指导,从而使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显现出不同的层次。马克思指出:实践是联系主体——客体的纽带和桥梁,只有通过人类实践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本原地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体世界,才能进入人的认识领域,获得作为认识对象  相似文献   

10.
主体、客体都具有一定的形式和属性,探讨主体、客体的形式和属性,是深入揭示主体、客体科学规定的继续,是为了从外延和内涵两方面揭示主体、客体概念的科学涵义。 主体、客体的产生与发展 主体和客体是物质自然界分化的结果。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劳动,是主体和客体分化的内在动力。劳动创造了人,使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成为自为的主体;劳动创造了世  相似文献   

11.
对政党本质属性及先进性建设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连翔 《江汉论坛》2006,1(6):10-13
先进性建设的核心是党的本质属性及其实现方式等能够适应长期为民执政的需要。进行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共产党的先进性是一定历史方位的先进性;阶级性不是决定政党先进性的唯一因素;先进性通常是政党本质属性的外在表现。政党本质属性的构成要素包括政党的自然属性、政党的社会属性、政党的价值取向、政党的功能属性。因此,必须从多方面来提升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2.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 ,客体不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有其强烈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具体表现在输入———接受———输出三个环节上。  相似文献   

13.
我不同意电子计算机是人工认识主体的提法,我认为认识主体只有一个,它就是作为自然界发展最高产物的有意识的人。但我认为哲学应该认真研究现代科学有关思维本质、认识工具的作用与地位问题的新提法。这方面有二个问题特别值得注意。首先是特殊性与统一性的关系问题。我们强调人的思维的特殊性是对的,但不能忽视生命、思维运动与物理、化学运动的统一性。从人类认识史看,不仅统一性思想经常在认识世界中起一种推动作用,而且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一些错误论理的影响下,文学创作要求作家深人生活、反映生活的提法受到某些人的批判、非议和嘲弄。他们认为这样的提法是“并不触及任何文艺创作中的内在规律”,专注于这类说法是“文学回归自身的障碍”。随之而来的是“主体意识论”异军突起,一时间成为文艺理论界的热门话题。在文学创作领域里,文学主体性引起了普遍重视,其作用也得到了极大加强。他们夸大和抬高“主体性”,把文学的“主体性”与社会生活绝然对立起来,并且竭力攻讦文学反映生活是直观反映论,认为这种直观反映造成了文学的悲剧,并断言作家只有凭借自我意…  相似文献   

15.
主体与客体问题,是当前我国认识论研究的主要线索。许多论者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针对一些观点,本文作者提出的不同意见有三:主体和客体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而是共生共存、互为前提、互相规定的;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观念性中介;认识的主体性和客观性是矛盾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6.
<正> 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必须了解和正确对待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正是在这重要认识问题上,王船山作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一在论述认识问题时,王船山指出:“圣人之知,智足以周物而非不虑也:圣人之能,才足以从矩而非不学也”。(《尚书引义》1962年版,第1页。以下凡引是书只注明页数)他认为,这才是“学之大原”。(第1页)为什么呢?王船山论述说:  相似文献   

17.
论认识客体的观念化、符号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认识作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观念的掌握方式,所掌握的是关于认识客体本身的存在状况、结构、属性、本质、关系、运动变化过程及规律等的信息内容。所谓认识是反映,就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通过感知和思维活动接收、储存和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文章着重论述了与认识主体相关联但又是外在的感性的认识客体,必须经过认识主体感知的转化和转换过程以及陈述,成为储存和呈现在认识主体大脑中的观念化、符号化的信息客体,才能成为思维加工处理的对象,成为观念所掌握的客体。文章根据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相关联领域的不断变化,分析了人类认识进化发展中问题的发生、主题的转移、认知图式的改变、参照系的变换等机制。  相似文献   

18.
认识源泉问题是与哲学基本问题直接相关的认识论的首要问题。搞清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大意义。笔者以下述意见来参加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并就教于同志们。一我认为,在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既成的条件下,实践对认识发生的作用,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客体的定义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说过:“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8页)这话当然不错。为什么说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呢?这是因为,一般说来,在人与自然之间,人是二者活动的发起者或主动者,而自然界则是二者之间活动的接受者或被动者,故有人为主体,自然...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日益深化,其结构性要素的变迁使"现实人"的活动方式日益呈现出与"前转型期"明显不同的特征。概括起来,其一,"现实人"的"社会存在方式"越来越具有"异质性";其二,"现实人"的"价值实现形式"越来越具有选择性。但无论是"异质性存在"还是"选择性实现",都与社会结构转型的要素变迁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